新課標中提到數學教學要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改變過于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將教學內容分析提煉、有序整合成為新的課時單元,通過此舉,能夠有效解決過去課時之間教學獨立不關聯、學習內容重復冗余等問題,同時能夠促使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數學教學的核心本質,設計出更加貼合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和理解所教學的內容,幫助他們在有序的單元整體學習中逐步構建起數學知識框架,促進學生邏輯能力、思維能力等的發展,以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新課標下數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一、新課標下小學數學開展單元整合教學的意義
(一)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單元整合教學是指將各課時有關聯的零散知識進行整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學習整合單元中的各種數學知識。通過整合性的學習,學生不再僅僅以碎片化的方式掌握知識,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任務時綜合運用各種數學知識,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并進行更為系統和深入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整合性學習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避免了重復學習和冗余學習的情況。此外,單元整合教學注重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和現實情境中,促使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形成實踐性學習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實踐性學習,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對數字、形狀、量度等概念和技能的應用能力,進而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整合不同數學主題、概念和技能時,學生需要將各種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綜合性思維。這種綜合性思維要求學生能夠將碎片化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并構建完整地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在整合性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綜合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單元整合教學注重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和現實情境中,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這種實踐性的學習過程促使他們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培養創新思維。通過挑戰性的整合性任務,學生被鼓勵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創新性思維。并且,學生在單元學習中有實踐性的任務和項目,必須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有效地解決復雜問題。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性思維。
(三)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框架
單元整合教學通過將不同課時的數學知識整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看到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這種綜合性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建立一個完整且有機的知識框架,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體系結構和彼此之間的關聯,從而形成更為系統和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這樣有序的整合,學生可以在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任務時,學會綜合運用各種數學知識,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的知識點,而且能夠將這些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對數學領域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善和立體的知識框架,提高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水平。學生通過單元整合學習能夠建立起一個有機、完整和多維的知識框架,促進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運用,提高對數學領域的系統性和深度理解。這種知識框架的構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復雜問題和挑戰,提高解決問題能力以及鍛煉創新思維,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更加深入、認真地學習。
二、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教學開展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進行單元整合教學時,教師需要明確整合后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目標涵蓋多個數學主題、概念和技能,并重點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運用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目標的設定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需求,旨在培養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一個單元的數學教學目標需要細化為具體的子目標,并設定可評估的指標。將整合后的大目標分解為更小的、能夠量化和評估的目標,協助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果。指標的設定應與目標緊密相連,明確反映學生所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通過評估指標的達成情況,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目標。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學習需求設定個體化目標,即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學習方式和興趣愛好,教師要注意設定相應的目標,以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發展空間。個體化目標的設定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成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提高學習動機,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同時,教師也應靈活調整教學目標和策略,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反饋不斷優化教學過程。
以北師大版六年級《分數的混合運算》這一單元整合性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深入研讀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第一,理解分數加減乘除的概念和運算規則;第二,掌握分數的通分、約分和化簡;第三,學會將整數和分數相互轉換、運算;第四,熟練運用混合運算進行分數的加減乘除。除了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與方法上,針對學生的需求,設計引導性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對此,數學教師在思維與方法方面,可以設置以下目標:第一,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第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第三,培養學生運算過程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涉及分數和混合運算的例子,引發學生對于混合運算的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假設今天有2個半瓶的牛奶,每個半瓶牛奶是500毫升,那么一共有多少毫升的牛奶?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學內容求解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思考,逐步引導他們掌握分數的概念、運算規則以及通分、約分和化簡的方法。隨后提供一些簡單的分數計算習題,讓學生按照運算規則進行計算,鼓勵他們通過手工計算和圖形表示的方式理解運算過程,并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深入理解分數的運算過程。這樣,圍繞明確的教學目標,基于整合性教學的原則和方法,設計合適的教學策略,使得學生在整合性學習中達到預期的目標。既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練習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又能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目標。
(二)梳理知識脈絡
梳理好單元教學中的知識脈絡,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整合教學的方向和內容,建立起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和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同時,這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培養他們跨學科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進行整合教學之前,教師要重視梳理本單元中的知識,明確本單元整合教學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和邊界。明確各個數學主題、概念和技能的側重點和層次,及其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幫助教師整合相關的知識內容,建立知識脈絡。還需要對單元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演繹關系。通過梳理知識脈絡,教師可以確定核心概念、重要原理和基礎技能,并構建起相應的教學脈絡。根據分析的結果,設計知識結構思維導圖,將相關的數學知識按照邏輯關系進行有機的整合。思維導圖中應該包括主題、概念、技能和彼此間的關系等,旨在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間的關系,形成對于整體知識結構的認知。在梳理知識脈絡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數學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和探究式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與實踐,并將學到的知識與其他領域的知識進行聯系和運用,活躍學生的思維,并促進其創新思維的形成。
以北師大版六年級《百分比》這一內容為例。基于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師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第一,理解百分數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掌握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轉化和計算方法;第三,能夠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展開了本單元的教學活動,首先通過展示一些打折、考試成績等涉及百分數的日常生活情景,讓學生了解百分數的應用意義和應用場景,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關注。之后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脈絡:第一,界定知識范圍:確定本單元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百分數的定義、轉化、計算以及實際問題的應用;第二,構建知識體系:分析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關系,探討各種表示形式之間的轉化規則,確立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第三,構建知識結構思維導圖:制作思維導圖,呈現百分數、分數、小數之間的轉化關系,以及如何進行加減乘除等計算。
(三)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創造出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應用技能和體會意義的教學環境和情境。這個教學情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場景,也可以是角色扮演、游戲化學習等。在創建教學情境時,首先需要確定教學情境的設計目的,即通過這種情境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效果和目標,或者引發興趣、激發思考、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其次,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與之相契合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教授分數加減時,可以模擬購物結賬的場景;在教授幾何形狀時,可以設計室內布置圖案的任務等。通過創設這些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以及解決問題、合作探究的熱情,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氛圍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最后,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不僅要符合學生認知,也要大膽創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運用溝通合作、游戲活動等增加情境趣味,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比例》單元的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第一,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質;第二,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和運算規則;第三,能夠應用比例解決實際問題。在課堂引入時,教師先呈現一個實際場景:小明畫一張地圖比例尺為1:1000。讓學生回答“1:1000”的具體含義和計算方法,引發學生對比例的認識和興趣。隨后,梳理知識,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講授比例的定義、表示方法、計算方法等,清晰展示比例知識間的聯系和邏輯順序。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多方面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比例”情景:飛機模型、世界地圖等,創設實際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比例的運用,并引導學生運用比例概念解決圖畫縮小比例、食材配方比例等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情境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比例知識的應用和意義,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四)善用信息技術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對數學教學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數學的教學中,涉及很多考查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知識點,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時遇到較大的困難。此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抽象的圖形直觀、具象地展示出來,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
當前,互聯網上各類資源豐富,利用好這些資源,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輔導,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性。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搜索和利用線上的教學視頻、在線課件、互動教學軟件等,豐富教學資源。這些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激發其學習興趣。并且,借助信息技術中的互動教學工具,教師可以高效地完成作業設計、批改練習、在線輔導、在線互動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更為便捷和及時的學習支持,有效促進學生在探究中學習。除此之外,信息技術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數學建模、計算等,使學生更方便地進行數學運算和圖形展示,提高他們的數學技能和應用能力。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圓》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根據教材與教學大綱,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圓的定義和性質、掌握圓的相關術語和計算方法以及能夠繪制和分析圓的圖形。基于本課時教學目標,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輪胎、鐘表等各種與圓相關的日常生活元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他們對圓的探究興趣。之后,利用課件,將本單元圓的定義、直徑、半徑、弧長、面積等主要知識點清晰地展示出來,并逐個講解。在講解時,配以清晰的圖片與動畫,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圓的直徑、面積等。最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明晰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邏輯順序。
(五)重視評價反思
通過重視評價反思,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也能通過評價反思認識到自己的學習優勢和不足,并不斷調整和改進學習策略,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技術手段,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圍繞口頭問答、書面作業、小組合作等形式,開展多樣化的評價活動,盡可能保證評價的客觀性,以及評價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動態評價,通過觀察、記錄、反饋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控和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方法。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教師還可以通過評價表或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強化他們對自己學習狀況的認識和反思,通過反思幫助學生變化學習策略和鍛煉思維能力,并設定下一步的學習目標。同時,教師也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評價結果以及學生的反饋,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評估,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單元整合教學在新課標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開展單元教學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摸清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上,安排單元整合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