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高效的閱讀教學方法,群文閱讀強調以相似體裁或主題的文本為依托,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展開一系列閱讀。在傳統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采用單篇閱讀教學形式,這樣往往會導致學生的閱讀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而群文閱讀憑借其獨特的優勢深受師生的喜歡,其是對傳統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有利于優化學生的閱讀思維和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達到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
一、群文閱讀概述
群文閱讀指的是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形式豐富、思想內容相同的文本并展開全方位、深層次思考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能夠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枯燥性、單一性的不足,提升教學質效。
群文閱讀具有獨有的教學特點,一是有目的地確定議題。課堂閱讀時間有限,但文本和議題較多,所以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在目標指引下明確議題,輔之以文本的精心選取形成群文。二是文本選擇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群文閱讀中的閱讀素材可能有不同的題材,但基本是圍繞議題所選,故而彼此之間有著內在的共通性,如此才能構成群。三是閱讀后新共識的達成。群文閱讀強調通過對比閱讀和分析多個文本來形成新的認知和收獲。四是學生主體與教師引導的結合。學生的閱讀主體性表現為素材的選擇,通過閱讀來達成共識,進而獲得情感、思維的發展以及知識的更新;教師的閱讀引導性則表現為對學生思路的引導、文本類型與標準的選擇、議題的確定等。
二、群文閱讀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與傳統的閱讀方式相比,群文閱讀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規律更相符,其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是閱讀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的有益嘗試,也是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小學高年級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培養閱讀興趣
部分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環節習慣于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上以講解為主,忽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導致學生只能被動閱讀,容易產生厭煩情緒。而群文閱讀有著豐富有趣的內容,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和探究,使其嘗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多文本閱讀,這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突出以及閱讀興趣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升閱讀認識
群文閱讀的開展對學生閱讀認識的豐富有著積極意義,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拓展來更好地了解文本內容。在群文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帶領學生結合多篇文本開展縱向閱讀,引導學生圍繞作者、具體物象和文本進行內容的探討和補充,使學生在閱讀中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以此獲得學習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閱讀速度
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小學生的閱讀速度有明確規定,要求學生每分鐘不得少于三百字,但很多學生的閱讀速度并不能達到規定標準,究其原因就是平時練習少。群文閱讀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完相關文本,教師將其應用到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活動中,無疑會推動小學生閱讀速度的提高。當然,群文閱讀并非只強調閱讀速度,也不是提倡學生走馬觀花式地閱讀,而是強調以保障閱讀質量為前提實現閱讀速度的提高。
(四)開闊閱讀眼界
在群文閱讀模式下,高年級學生不再只局限于單篇閱讀,而是結合閱讀文本內容實施必要的延伸或拓展,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閱讀體會,實現閱讀眼界的開闊。通過群文閱讀,學生可以跳出單一文章或體裁的限制,共同探討和拓展多種文章,進而接觸到更加豐富的閱讀資源,實現多角度閱讀和形象化、多樣化的閱讀表達。
(五)發展核心素養
群文閱讀模式下,教師挑選的文本有著內在的關聯,學生會在閱讀中不可避免地關注這些聯系,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讀文本間的異同展開分析,進而理解不同寫作內容及形式所產生的不同閱讀效果。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來掌握多種閱讀方式,如瀏覽、略讀、精讀等,使學生學會技巧性閱讀,進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群文閱讀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突出教材作用
語文教材是經過編者精心編選的,與學科目標、培養目標和教育目標相符,教材選錄的課文非常經典,所以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進行群文閱讀,有效凸顯教材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有時教材中的文本量較少,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去甚遠,導致學生無法準確理解文本,因此教師需要圍繞教材引入新元素,如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外書籍等,以便學生更好地解讀課文內容。
以《少年閏土》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擇與之相關聯的其他文本,如《有的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有助于學生完整地認識魯迅先生——從“天真無邪”的小孩到“多為他人著想”以及“為更多人更好地活著”的魯迅先生,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脫離教材的教學往往難以深入人心,教師只有在文本組建環節深挖教材內容,圍繞重難點來確定群文閱讀議題,才能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實現高效閱讀。
(二)明確教學理念
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明確的教學理念,這是幫助師生達成共識的關鍵。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明確的教學理念,準確定位自己與學生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的角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當降低自身導與教的分量,盡可能地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更多空間,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群文閱讀的樂趣并從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以《少年閏土》教學為例。教師應當改變教學觀念,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幫助學生閱讀該課文,即通過趣味性的導入話題“大家印象中最深刻的人是誰呢?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與‘他’的故事呢”。利用趣味導入來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人物特點的描述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然后,教師向學生介紹魯迅先生的其他優秀作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為后續的閱讀打好基礎。接著,教師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對閱讀課文產生更大的期待,并通過概括課文大意來寫讀后感。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作者創作的《藤野先生》片段,讓學生通過閱讀來對比《藤野先生》與《少年閏土》在人物描寫方面的異同,并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樹立群文閱讀理念,還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學習主體性。
(三)制定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高年級小學生應當具有一定的文本概括能力,能夠簡單描述文中的場景、人物等。對此,在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新課標要求,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認知規律,圍繞具體的文本與議題來制定科學合理的學段閱讀目標。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其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但依舊無法實現多篇、長篇文本的有效閱讀,閱讀的興趣和動力不高。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來制定教學目標,即依托學生的認知興趣、學習特點等來明確群文閱讀目標。
以《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主題“與詩同行”開展群文閱讀,先整合教材中的詩歌,再搜集課外詩歌、當地童謠以及有關詩歌的故事和知識等。針對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師不能只局限于對文本語言的解析上,還要突出群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注重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朗讀和編寫詩歌,熟悉詩歌內容并能作簡要描述;知曉詩歌的創作手法、藝術特點和文本價值;感受到詩歌的魅力,激發出對古詩詞的喜愛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若教師逐字逐句講解,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背離教學初衷,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情和課標要求來設計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從整體角度來認知、解讀、理解文本。
(四)創新閱讀手段
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當圍繞學生的學習需要來創新閱讀手段,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動力和興趣。換言之,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閱讀興趣點,探索能夠提高群文閱讀教學質效的手段或方法,用其指導學生開展高效的群文閱讀。
以《刷子李》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刷子李》和《人物描寫一組》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系統性地展開群文閱讀,即帶領學生采用“粗讀+精讀”的方式進行群文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課文采用的描寫方法有哪些,課文從哪些方面進行人物描寫”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賞析文中的重點詞句,使其掌握文本在人物細節刻畫方面的技巧或方法。比如,《刷子李》通過人物高超的刷墻技術來側面描寫人物形象;《人物描寫一組》中用“殺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褲……他自己笑了”這段話來生動刻畫出祥子樸實、健壯、吃苦耐勞、堅韌的形象。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知曉的人物細節描寫句式開展趣味游戲活動,如“我形容你猜測”活動: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知道的刻畫或描寫人物的方法來描述班級中的某位同學,其他同學則結合其描述的容貌、形態、裝束等特點來判斷所描述之人的名字。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在活動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升群文閱讀效果。
(五)改進讀文方式
要想達到理想的群文閱讀效果,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方面給予學生正確指導,引導學生改變自己的讀文方式和閱讀習慣,適當擴大學生閱讀的范圍或活動。在多文本、大篇幅的文本閱讀學習中,若學生閱讀速度過慢,往往難以保證課堂的順利實施,甚至在漫長的閱讀中遺忘已讀內容,繼而失去閱讀興趣,影響預期目標的達成。鑒于此,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環節要明確閱讀主題,適當調整文本,改變學生的讀文習慣,使學生掌握科學可行的學習方法。比如,引導學生養成默讀習慣,逐字解析課文,明晰課文主旨大意。當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后,教師引導其以“視讀”的形式預覽文字,準確把握主題,從而節省閱讀時間、加快閱讀速度;鼓勵學生跳躍式閱讀課文,通過對語調和題目的準確把握,掌握重點詞句或關鍵字,全面讀完課文,快速且準確地找到課文主旨。
(六)注重尋同品異
群文閱讀既能夠幫助學生增加閱讀量,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在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注重尋同品異,引導學生在掌握群文共同主題的基礎上,對文本的思想情感進行感悟,探析文本的不同之處,提升學生的認識。
以《伯牙鼓琴》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即整合對比課文《月光曲》與《伯牙鼓琴》,引導學生通過對兩篇課文的朗讀來尋找兩者在形式上的相同之處,如兩者都是以琴抒情。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圍繞課文的寫作方法、思想情感進行對比分析,如《月光曲》主要是贊揚貝多芬對窮苦百姓的關愛,《伯牙鼓琴》則是贊揚朋友間的真摯情感。同時,引導學生聆聽《月光曲》和《高山流水》的音樂,從音樂角度體會兩者的不同之處,升華學生的情感。接著,教師播放民間樂曲《二泉映月》,讓學生從“琴”的角度對比《月光曲》和《高山流水》,進而感受到中西方在音樂、文學等方面的不同表現。最后,教師帶領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和文化品質。
(七)倡導小組合作
群文閱讀強調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集體構建來形成閱讀共識,因此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法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討論時間,以便學生輕松準確地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完成討論后推選出組長,由其整理好本組成員討論的內容,并上臺進行闡述,其他小組聆聽后打分,最終由教師適時補充相關內容,如杜甫不同時期所作的其他古詩《春望》《蜀相》《旅夜書懷》等,分析詩人在詩作中傳達的不同思想情感,進而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和性格。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演講比賽或做好筆記,使其從多文本的閱讀中總結相關經驗,掌握群文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確保閱讀更加方便簡單,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閱讀水平。
(八)關注閱讀反思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模式時,教師既要創新閱讀手段,選擇適合學生的授課方式,也要系統性地回顧和反思群文閱讀全過程,從中找出問題并調整閱讀手段,使其與學生的閱讀需求相符。
以《威尼斯的小艇》教學為例。為了增強群文閱讀效果,教師可以整合課文《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場之國》,帶領學生系統地閱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旨大意。當學生完成群文閱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和反思閱讀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的錄制功能來記錄群文閱讀教學過程,在課下反復觀看錄像,從中找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如有些學生閱讀文本后,并不能準確地理解文中用比喻、列數字等說明方法描寫小艇的好處。這時候,教師可以將這個問題作為課堂教學重點,鼓勵學生課后評價自己的閱讀表現,讓學生在評價中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四、結語
作為課內閱讀的有效補充,群文閱讀能夠彌補傳統單篇閱讀的不足,幫助學生實現創新性和高效率的閱讀。將群文閱讀應用于高年級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從實際教學情況出發,采取科學合理的應用手段,如突出教材作用、更新教學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創新閱讀手段、改進讀文方式、注重尋同品異、倡導小組合作、關注閱讀反思等,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使學生獲得閱讀視野的拓寬和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