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把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歸納為: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抽象、直觀想象、空間觀念,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發展邏輯推理、數學運算、創新意識,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注重數學學科特點,發展數學建模、應用意識、數據分析素養,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讀思達”教學模式與數學核心素養培育不謀而合,讀即觀察,思即分析,達即表達,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思考和表達,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同時,“讀思達”也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聚焦數學課堂,凸顯學生主體,是一種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還掌握了數學學科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促進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綜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幸參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中“讀思達”策略運用的實踐和研究》課題研究,通過課題實踐認識到,要想推動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應該關注“讀思達”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一、小學數學教學應用“讀思達”教學的意義
(一)讀思達教學有利于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集中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在這一類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負責輸送學科知識,而學生則表現出較高的思考能力、解題水平,但依賴性強,習慣跟著老師走,離開教師的指導后,面對數學問題,許多學生就會舉步維艱。究其原ubhN9SdQMIQab3F6C6iJXCGjuV+X5uctxbntfzAMC9c=因主要是教師一味進行理論知識灌輸,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由此造成學生學習期間無法將知識與實際應用進行聯系,影響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培養核心素養。“讀思達”教學模式則契合新課程理念,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觀察、探究思考和分享表達,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更加注重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形成實際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在教學組合圖形面積時,采用“讀思達”教學法,融合啟發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算圖形、分圖形、畫圖形教學活動中主動分享、積極思考、認真實踐,以多樣化且接地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數學學習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有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升,實現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讀思達”教學有利于強化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信息加工理論指的是:信息的輸入、處理、輸出三個過程。在“讀思達”教學法中具體表現為:文本的閱讀、對信息的提取、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上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使學生正確地把握學習過程,通過精準、科學、有效的方式獲取數學知識。
例如,在“方向與位置”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結合地域特色——上吉山抗戰文化中的羊棗紀念館、音專舊址、復興堡、東方月等著名建筑物,設計趣味性的參觀研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變成數學問題,讓學生充分合作交流、分享匯報,以游客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借助在小組中的傾聽交流,思想碰撞,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習慣。在生生互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會更加積極,更加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學生通過閱讀史料、思考數學位置知識點,流暢表達,順利解決問題,并發展數學核心素養。“讀思達”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方法,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高了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數學知識探究。
二、小學數學教學應用“讀思達”教學的內容
(一)以讀促思——精閱讀
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門發文,開展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每位數學教師要認真整合課程內容,梳理并精心選擇數學閱讀資料,用多種方式刺激學生主動閱讀。為此,將“讀思達”教學法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通過閱讀提取信息、借助思考分析策略、借助表達解決問題。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達到在閱讀中快速獲取信息、在閱讀中學會思考,最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以思促達——深思辨
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教師要搭建平臺供學生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愛上數學閱讀、思考和表達。在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辨,通過思辨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強化效果運用。換而言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深入分析學情,結合班級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數學學習內容,讓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深入思考,最終達到活學活用的目標。深思辨需要教師合理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保證學生在思考數學知識點時,體會數學知識的魅力,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小組合作、匯報展示,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追問等,讓學生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頓悟,借助深思辨讓學生真正回歸課堂。
(三)以達促能——準表達
在“讀思達”教學法中,表達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指的是學生能夠將自身想法用數學語言進行清晰的闡述,在懂的基礎上進行表達,這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更是思維和認知能力的飛躍式提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思想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落實表達要求教師運用新課程理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因此,在應用“讀思達”教學法時,教師應當充分運用激勵機制,以積分兌換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學習活動中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主題式項目化實踐體驗,注重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這樣,在課內、課外,把生活與數學緊密結合,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展開互助學習,并主動參與學習,在小組合作、實踐探究中感悟、發現、理解、運用數學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應用“讀思達”教學的策略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工作應當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時刻聚焦“讀思達”,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聚焦“讀思達”教學法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在傳統教育基礎上,展開教育模式的創新,有利于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參與數學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為學好數學做好鋪墊。數學課堂教學應以教材資源為重點,結合多種途徑拓寬學習途徑,結合學段、融合學科研究教材,研讀新課程標準,認真備課,多渠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愉悅感。本文從三個方向嘗試實施“讀思達”教學策略。
(一)“閱讀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育思想中,普遍認為閱讀教學只用于語文、英語等學科中,并且認為數學與閱讀并沒有較多的關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于閱讀的認識更加清晰,在眾多繁瑣的資料當中,更需要運用圖片與表格的方式了解題目的具體含義,數學閱讀能力也變得尤為重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讀思達”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種方法強調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閱讀,關注思考,關注問題解決,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對不同數學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情況,同時通過設置適當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意義;也要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運用。為了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明確“讀思達”的教學目標,設計適合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發現并運用有效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一)》的內容時,教材已經對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等特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開展閱讀活動,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直觀了解生活中的圖形的運動,再通過設計動手操作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使學生充分感知這些概念的內涵,最后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介紹辨別圖形運動特征的內容,如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度、旋轉方向,就是讓物體保持同一中心點而轉動;而平移則可以讓物體在空間中直線移動,平移的要素是方向、距離。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實例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在閱讀活動中直觀感知,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用數學眼光學會觀察、用數學思維學會思考,最終用數學語言清晰表達。再如,畫出一個旋轉的螺旋線,可以讓學生通過在紙上旋轉一個固定半徑的圓圈,然后沿直線連接這些點,來形成一條螺旋線,測量旋轉的角度和每圈的角度,在操作活動環節明晰特征,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識別不同的圖形運動的要領。同樣,對于平移,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畫出一個矩形的活動,然后在紙上沿水平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接受并理解相關概念。所以說,以文本教材為基礎做好數學閱讀活動,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的難點與重點,進而在實例的練習與講解中,指導學生描述圖形具體旋轉方式,由此讓他們進一步理解與運用數學概念,提升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二)“思辨活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讀思達”的教學實踐是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載體,“讀思達”教學法中,“讀”為基礎,“思”為核心,“達”為目標。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和再生的過程。教師要全面掌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內容,用好已有的教育資源,做好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思考與解決問題,同時也鍛煉了學生閱讀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表達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探究任務進行深度學習,幫助他們系統地梳理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溝通,在合作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單元時,可以設計三次活動:一是讓學生自主動手實踐,制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從思辨性任務出發,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和性質。二是通過操作,教師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相互交流,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長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共同點?正方形是否是一個特殊的長方形?為什么長方形對角線的交點不是直角?借助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使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充分理解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知識。三是以主題式、跨學科融合為學生布置自主探究任務,如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面積等,能夠讓學生繼續觀察、思考、表達,發展核心素養,培養綜合能力。
(三)“探究活動”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隨著課改的深入,2022年義務教育新課標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教師習慣將學生成績看作重點,社會也習慣以成績衡量學校的整體實力,控制數學課堂忽視了學生數學能力表達,使中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由此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為此,“讀思達”教學模式,倡導教師為學生創建適宜交流的愉快、輕松的環境,在日常活動中做好對學生語言表達的指導,幫助他們正確地使用數學術語和表達方式,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學習效果。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中,設計兩次探究活動:第一次用有趣的故事引出問題:如何計算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學生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例如“把所有的邊長加起來”,或者“用底乘高除以2再加底”。對此,數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舉例驗證自己的答案,然后引導他們進行深入討論,直到得出正確的結論。第二次是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提供一些提示和幫助,指導學生通過圖示或實例,說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性質,幫助學生理解他們的計算方式。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說出想法,和小組同伴分享自己的思考,通過驗證體驗獲得新知的愉悅,借助探究活動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熟悉小組合作,并進行清晰、準確的交流。這樣,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分享,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傾聽,吸收其他學生的不同觀點,讓交流中思維碰撞。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就能落地。
四、結語
總而言之,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小學數學教育向更加科學、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讀思達”教學模式,通過多層次、全方位促進學生閱讀觀察、分析思考和梳理表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數學能力,實現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中‘讀思達’策略運用的實踐和研究”(課題編號:KCA202306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