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先生的“一日生活皆課程”,闡明了生活化課程的重要性。針對當前一線教師在理解與貫徹小班生活活動“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中出現的行為偏差,本文倡導從兒童立場出發,關注幼兒生理與心理需求,強調游戲對于幼兒情緒、學習功能重要性的認識,并對兒童立場、游戲化如何滲透到小班幼兒的生活活動中進行了初步探討。
幼兒園“生活活動”主要指幼兒入園、晨檢、午餐、喝水、盥洗、如廁、午點、散步、午睡、勞動、離園等常規性活動。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小班幼兒,面對這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戰。分離焦慮、生活自理、環境陌生、師幼不熟悉等因素,都集中困擾著幼兒。集體生活、學生數多、個體差異、步調不一等因素,也同樣困擾著教師。盧梭指出:“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應當把孩子看作孩子。”視角不同,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態度和理解就會不同,也會直接影響教師所選擇的教育策略。通過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一致認可游戲在兒童生活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但也依舊存在由成人隱形主導的“幼兒游戲”,出現所謂“假兒童視角”的現象。這也導致一日生活活動以教師為主導,簡單重復,枯燥無趣,幼兒情緒起伏、抗拒入園,師幼矛盾突出。而探究小班幼兒眼里的生活活動,才能看懂兒童,從而尊重兒童。
一、基于兒童立場,審視小班幼兒眼中的一日生活活動
英國新童年社會學家貝瑞·梅奧(Berry Mayall)認為,“兒童立場”是指從自下而上的視角而非俯視視角來思考兒童如何理解他們自己的童年。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吃飯、飲水、盥洗、如廁、午睡等生活活動占比大。當下小班幼兒數量偏多,生活環節教師主導多,流程化,缺乏游戲元素。常規建立模式化、程序化,忽略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基本原則。一日生活被架空,是常規管理中的“老大難”,也是師幼矛盾的高發區,直接影響小班幼兒在集體生活活動中的良好體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小班幼兒活動更要游戲化,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養成獨立性、自主性,滿足幼兒自主探索和自我服務的需求。教師應剖析問題產生的根源,解讀幼兒行為,傾聽幼兒對生活活動的真實想法,并從幼兒內在需求的角度出發,以幼兒愿意接納的方式,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
(一)用心傾聽兒童,看見幼兒的情緒與需要
兒童有一百種語言,需要教師用心傾聽,及時解讀。這樣,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對生活活動的真實想法,并根據其內需出發,以幼兒愿意接納的方式,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例如,在小班幼兒的如廁環節,教師發現班級很多孩子不會自行如廁,甚至不敢使用班級的廁所,常常把褲子、裙子弄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班級召開一次圓桌會議傾聽幼兒心底的聲音。在這里,幼兒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困惑。幼兒提出他們家里的廁所和幼兒園里的廁所不一樣,不敢輕易使用。就此,教師明白幼兒抗拒上廁所的根本原因——幼兒園的蹲式廁所和家中常接觸的坐式馬桶的使用方式是不一樣的,因為害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臟,所以不敢嘗試使用蹲式廁所。在這里,教師可以看到,如果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是以教師為主體,從教師的教育視角來看待幼兒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表現,那么兒童作為學習的主體,存在的價值感微乎其微,更容易完全忽略幼兒的心聲,漠視了幼兒的立場。但是,借助一次班級圓桌會議,教師給予幼兒足夠的自主空間和時間說出如廁中遇到的問題,在傾聽幼兒心聲的基礎上對癥下藥,使一日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獨特視角,捕捉幼兒內心信息
教師除了通過訪談、問卷等傳統形式,還可以選擇使用參與式工具,如視頻錄制、錄音、照片或者組織圓桌會議等方式,鼓勵幼兒表達自身觀點,使教師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獲得幼兒的看法。例如,小班幼兒在進餐時,部分幼兒會把飯粒掉在地上、粘在身上……對此,教師可以請幼兒化身小攝影師,鼓勵他們將覺得有問題的情形,用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在回顧照片時,幼兒一眼便能發現自己和同伴的問題:握勺子的方式不對,吃飯的時候坐姿不正確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此契機開展下一個階段的推進活動。將傳統的訪談、問卷等形式與參與式工具相結合,利用混合多元的方法激勵幼兒充分表達自身觀點,以此幫助教師較為客觀地獲得兒童的觀念和看法,構建對兒童的完整看法。當然,在運用多種方式捕捉幼兒內心的信息后,教師需要進一步解讀兒童的言行,及時回應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達到推進一日生活活動的最終目的。
二、基于兒童立場,滲透運用生活活動游戲化策略
幼兒園生活活動“游戲化”是以幼兒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大致可以將一日生活活動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自理能力,如進餐、穿脫衣物、如廁等;一類是生活習慣,如挑食、飲水少、不午睡等;還有一類是安全自護,如排隊、散步、晨檢等。教師應該致力于將游戲自然地融入教育,把幼兒原有的經驗、原始的本能結合起來,幫助幼兒在獲得新經驗的同時,將知識融會貫通。列昂節夫指出:游戲在3歲以后成為可以創造兒童“最近發展區”的主導活動。所謂“適宜幼兒的生活”,最重要的一點是使幼兒能動性獲得尊重和體現。從相關研究可以看出,游戲在兒童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游戲調動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但也闡述了游戲自發性是游戲之所以成為游戲的根本特點,但并不等于對幼兒游戲放任不管,需要“幼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指導”辯證統一。教師又如何真正做到基于兒童立場,在日常的幼兒園生活中巧妙地滲透和運用生活活動游戲化的策略呢?對此,本文總結了以下三點:
(一)巧用安慰物,助力幼兒生活活動游戲化
1.以物代己,經驗遷移。
小班幼兒入園時,常常出現入園焦慮的問題。因此,大部分班級的教師會選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前了解班級幼兒的情況,同時,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一定的親切感和熟悉感。但是在發現班級有相當大一部分幼兒沒有上過早教等托幼機構,家長和幼兒都有一定的開學焦慮時,教師可以單獨和幼兒聊一聊他們抗拒入園的根本原因。在得知有些小朋友有陪伴安慰物,如草莓熊、小豬喬治,能有效緩解焦慮問題后,教師鼓勵幼兒將安慰物提前送入幼兒園,并通過錄制“玩偶上學”視頻的方式,以物代己,提前讓幼兒以自己熟悉的玩偶視角,了解幼兒園的環境與一日生活流程,有效緩解幼兒抗拒入園的焦慮情緒。教師站在幼兒內需視角,借助安慰物組織提前入園活動,幫助幼兒通過經驗遷移熟悉新環境,產生奇妙的教學效果。
2.以物代人,練習提升。
根據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喜歡扮演大人等特點,教師在發現幼兒在娃娃家中玩起“當爸爸媽媽幫小娃娃換衣服”的游戲時,可以制定進一步推進的措施。如,采用角色游戲扮演的形式,以物代人,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幫娃娃穿衣來掌握穿脫衣物的生活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一來獲得了照顧小寶寶的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二來扣扣子、拉拉鏈這些繁瑣的生活技能對幼兒來說再也不是一項枯燥困難的任務,反而變為一個有趣的游戲項目。在快樂的游戲氛圍中,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練習并掌握了穿脫衣物的技能。
(二)巧創新環境,探索幼兒生活活動游戲化
1.發現幼兒游戲中的興趣點,轉換為生活場景。
面對幼兒午餐時不愛吃飯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幼兒感興趣的音樂游戲“小鳥與大象”,創設出森林動物餐廳的新情境。在這個場景中,設計角色扮演游戲,激發班級幼兒進餐的興致和熱情。從中可以看到巧創環境,并將其嵌入小班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在班級環境和生活區環境中,教師可以創設體現生活活動游戲化的環境,營造支持兒童立場的良好氛圍,運用馬賽克方法,傾聽幼兒的想法和意見,支持幼兒自由自主表達對生活活動的認識,通過環境的暗示性、互動性和游戲性幫助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
2.發現幼兒生活活動中的興趣點,轉換為游戲場景。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師在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后,可以適時地推進游戲化教學活動。例如,當教師發現班級幼兒對《三只小羊》的繪本故事有濃烈興趣時,可以聯系班級最近出現“喝水難”的現象,巧妙借助繪本故事中小羊形象作為游戲活動的素材,引導幼兒尋找班級中的水源,最終成功通過游戲激發幼兒主動喝水的意愿。由此可見,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轉換代入適宜的生活活動場景,能有效助力教師完成教育目標。順應幼兒喜好游戲之天性,通過突出幼兒的主體性,使幼兒從事的生活活動游戲化,給幼兒帶來浸潤放松性的情境體驗,并為幼兒創建最近發展區,激活其經驗聯結;同時促使教師對幼兒園生活環節教育價值的思考,破解生活活動游戲化中的難題,促進幼兒健康地成長。
(三)巧借規則游戲,推進生活活動游戲化
1.音樂游戲巧助力。
在森林動物餐廳的游戲中,教師鼓勵幼兒根據音樂游戲“小鳥和大象”自主選擇扮演的角色,再根據自己的角色形象,在午點時間選擇要吃“大套餐”還是“小套餐”(食物分量的大小),留給幼兒適度選擇空間和時間,充分體現自主游戲主體化的教育意圖。又如,面對幼兒剛入園不會聽指令排隊的問題,教師巧妙利用音樂游戲“火車嗚嗚叫”,結合游戲化語言“小朋友快快來,我們的火車就要開”,引導幼兒在火車與乘客的角色中輕松轉換,巧妙輕松地化解這一問題。在如廁環節中,教師成功將傳統的“水果蹲”游戲改造成自己所需要的“玩轉馬桶”的游戲玩法,借助音樂游戲“peepeepupu”讓幼兒從一開始抱著娃娃上廁所到自己雙腳并攏上“馬桶”再到幼兒能夠雙腿分開上廁所。在一步步推進的游戲活動中,幼兒掌握了原先陌生的蹲式坐便器的使用方式,同時也消除了在幼兒園上廁所的抗拒心理。
2.體育游戲助轉換。
幼兒園的體育游戲向來深受幼兒喜愛。那怎么借助體育游戲的力量推進生活活動游戲化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捉迷藏”“木頭人”“老狼老狼幾點鐘”等耳熟能詳的游戲融入午睡活動,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快速整理衣物,迅速上床,躲進被窩,閉上雙眼等。實踐中,我們驚喜地發現,與教師一味地發出枯燥的指令要求相比,在游戲中幼兒的上床速度是遠遠快于前者的,也不會有排斥在園午睡的情緒。
3.語言游戲促融合。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小班幼兒則更要做到教育游戲化。這也要求教師需要運用教育理論,靈活地改造一日生活活動中的游戲;而語言游戲,就是將各種游戲較好進行融合的催化劑。比如,在“小兔乖乖”這一表演游戲中,小朋友特別喜歡替媽媽開門這個細節。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語言游戲“聽,是誰在敲門”和穿脫衣服這個生活活動融合在一起,并創編成兒歌“小兔子乖乖,把拉鏈開開,小手鉆進去,拉鏈拉起來”“小兔子乖乖,把紐扣開開,小手鉆進去,扣子扣起來”“小兔子乖乖,把洞洞開開,腦袋鉆進去,小手伸出來”,以此引導幼兒學習生活技能。
三、基于兒童立場,家園合力鞏固生活活動游戲化
(一)家園共育,家長巧學教師游戲化經驗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可見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教師要堅持做好家園聯動,將班級生活活動游戲化理念宣教延伸至家庭,促進游戲化教學效益最大化。使用“同步策略”,將生活活動和主題活動、游戲、親子活動相融合,在主題活動、游戲、親子活動中,豐富幼兒的相關生活經驗,逐步滲透生活技能。比如,在幼兒入園前,教師利用幼兒熟悉的玩偶錄制“布娃娃上學”的視頻,并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內,邀請家長與幼兒共同觀看,借助家長的力量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幼兒園的環境和一日生活的基本流程,減少幼兒內心對未知環境的抗拒情緒。入園第一天、第二天后,家長會看到幼兒情緒穩定、不焦慮的效果,進而更愿意學習教師分享的游戲化經驗,在家庭中配合執行,并堅持下去。
(二)家園合作,教師拓展家長游戲化經驗
除了家長與園所聯動,鞏固幼兒生活活動經驗外,教師也要反向借助家長的經驗、力量,推動幼兒生活活動游戲化。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召開班級家長會、網絡家園交流平臺信息分享等方式與家長交流教育理念,了解幼兒在家的行為特點與興趣點,融合教師視角,助力幼兒生活活動能力的提升,使得家園雙方步調一致,合力達成推動游戲化教學有效性的目標。
四、結語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游戲化中,小班幼兒剛剛脫離自己的家庭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能力普遍較弱。對此,教師們針對基于兒童立場的小班生活活動游戲化策略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研究。《學前教育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一書中也提及,當幼兒生活能力提升后,可以從依賴他人走向服務自己,轉而幫助同伴、為集體服務,就此產生“勞動”。例如,幼兒喝牛奶后將牛奶盒剪開洗凈,分類放進垃圾箱;午飯后收拾餐具、擦桌子、疊椅子;午睡前的折衣褲,延伸至家中幫助父母收拾衣物等。當然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仍需從本土、本園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幼兒、教師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實施環節。堅持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邊反思邊改進,不斷調整支持幼兒生活活動游戲化的方法,總結提煉出有效的支持策略,做到真正地助力幼兒發展。相信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生活活動經驗,也能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注:本文系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小班生活活動游戲化實踐研究”(課題編號:W2022Y004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