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負提質增效,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踐行“雙減”政策、落實素質教育要求是所有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師要樹立教育質量觀,堅定深化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構建德、智、體、美、勞并育格局,讓小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本文以“雙減”為背景,以音樂課程為媒介,論述“五育融合”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路徑。
古有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今有五好標準“德、智、體、美、勞”。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中小學音樂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探索新路子,讓音樂回歸“五育融合”。針對小學音樂教學實情,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健康成長,以音樂為連接點,搭建起德智體美勞融合空間,讓學生去參與、體悟,散發出新時代活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教學
“雙減”政策的出臺吹響了教育回歸初心的號角,喚醒了中小學對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在此環境下,音樂教師要抓住機遇做好學情調查,明確“雙減”要求,探索音樂課堂教學改革方略。
(一)“雙減”政策對音樂教育的要求
2021年“雙減”政策的頒布對教與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各種作業負擔、減少學科類校外培訓負擔,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音樂作為藝術與語言的綜合體,承載著對教育的期許,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中備受重視?;诹⒌聵淙烁救蝿?,小學音樂教師要拓展實踐機會,開發多元表現平臺,使之變寬、變遠,給學生的學習觀與學習法提供改變和創新的契機,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音樂是一種古老、普遍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是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半p減”背景下,中小學音樂能否迎來春天,關鍵就在于改革是否恰到好處。小學階段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黃金期,多數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時對音樂教學進行改革升級,將體力、智力、美學、道德、勞動編織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在多維環境下感受美、以美塑形;認識美、以美悅情;孕育美、以美揚善;體驗美、以美育心;表現美、以美導行。整個過程中,音樂美的種子播散在各個環節,使學生迸發出新的火花,發展自身的音樂個性。這不僅契合“雙減”目標,還推動著新課標的貫徹和深化,為小學生的藝術生活保駕護航,力促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現狀
音樂是藝術教育的一種,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發揮其個性特點起到導向作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從當前情況來看,音樂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都是不利的。
首先,重視程度不夠。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數學、英語是教師、家長所關注的焦點,音樂文化的缺失變得“司空見慣”。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課不上心,不認真聽講,使其成為“副課”。長此以往,音樂教育基礎越來越差,最終讓很多音樂教師頭疼,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其次,教學模式單調,不具新穎性。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多數教師運用“課本+示范”模式開展教學,側重于書本內容,活動氣息少,導致部分學生不感興趣,缺少參與熱情,這也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部分教師沒有著眼于學生的興趣愛好、藝術視野、綜合發展等因素,將主要精力放在樂理知識、樂譜練習等方面,布置枯燥無味的作業,學生難以形成學習自主性和實踐應用能力。
最后,未深入貫徹“雙減”政策要求,缺少合作教學。一節音樂課常常讓人感到放松,尤其是在“雙減”政策下,考慮到學生繁重的課業壓力,教師會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但是,部分教師未深入理解“雙減”政策的根本目的,除了開課前十幾分鐘,后面就變成了學生的嬉戲打鬧,延緩了學習進度。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也是“各自為戰”,沒有學會通力合作,各顧各地完成任務,師生之間也缺乏深度的溝通與交流。最終,整節音樂課收效甚微。
三、小學音樂課堂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小學藝術教學課程體系中,音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雙減”和新課標雙重視野下,要想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教師就必須大刀闊斧,持續創新教學方法,創造一個多維融合的新課堂,以提升教學質效。具體而言,在創新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要恪守以下幾點。
首先,體驗性。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以教材為基點創設真實情境,鼓動學生進入其中,去思考、解讀音樂作品的內涵,助力學生思維增長。同時,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其觀看、聆聽、聯想、歌唱,一步步深入,恰當輔導,讓學生表達所思所想,從內心感受音樂魅力。
其次,互動性。師生、生生交互是衡量一節音樂課最直接的工具。在減負提質及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師可以引入互動法,將情感體驗與音樂理解牢牢綁在一起,通過歌曲互動,指導學生一邊聽、一邊唱,讓學生跟著節奏律動,避免單純語言講解的枯燥。同時,教師、學生之間相互點評,亮出閃光點、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和諧開放的音樂課堂。
最后,遷移性。在“雙減”背景下,核心素養成了教學焦點,要想增強音樂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抓住核心素養這條金線,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能力等采取不同的教法,讓音樂課變成“百寶袋”。教師還可以讓理論和實踐實現有機結合,讓學生去探究樂曲的創作背景、風格,實現遷移與拓展,進一步促進教與學。
四、融合創新,藝術賦能——指向“五育融合”的小學音樂教學
(一)立足音樂背景,挖掘德育要素
音樂是一門古老的語言,還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從遙遠的“勞動號子”成為如今中小學生“必修課”,音樂學科的重要價值可見一斑。自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推行以來,我們更加明晰“德育”融合于課堂的必要性。“五育融合”正好契合這一點,為小學音樂帶來了新的動力。該如何傳播音樂中的“正能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至關重要。
小學音樂課本中包括豐富的德育資源,教師要找準切口去挖掘,用適宜的材料發揮“音樂+德育”的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一年級上冊“唱歌《好朋友》”為例。這首歌曲表現了好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啟發學生珍惜友情。通常情況下,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各方面的能力還不成熟,不懂如何建立友情。根據這一點,教師可以實施跨學科策略,要求學生尋找古詩中的友情,回顧所學的《贈汪倫》《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用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好朋友》歌曲旋律所表達的內涵和意境。
再以三年級上冊“唱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為例。開課前,教師圍繞愛國主義的主題導入經典兒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然后提問:“你對這首歌中的哪些詞印象最深刻?”將重心移至“少先隊伍中的少先英雄”,讓學生理解成立少先隊的意義,理解少先隊文化精神。緊接著,教師播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音樂作品,讓學生對比聆聽,辨別節奏情緒(雄壯、激昂),用“唱+演”(踏步、敬隊禮)的方式呈現歌曲內容,深刻感受到“為了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的深厚情感,讓學生自主擁護共青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化身“作詞家”,編創具有個人特色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詞單。
(二)緊扣樂理技巧,力促學生心智發展
自新課改實施后,學校、教師、家長更加關注孩子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發展。音樂作為小學藝術課程,不僅講解了音符和旋律,還促進了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
樂理知識是音樂學科的基石,它與音樂技巧處于同等地位。掌握好樂理知識,能夠為學生的音樂表演增添助力,讓學生的音樂智慧上一個臺階。但是,樂理比較枯燥乏味,如果不靈活教學,則會讓小學生疲憊,甚至抵觸。該如何教導,才能讓學生心智有更好的發展?樂理課要抓住重點,做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二年級下冊“唱歌《時間像小馬車》”為例。教學之初,教師創編一套五線譜順口溜:五線譜,五條線,中間隔著四個間;第三間,高音“哆”(do),下加一線中音“哆”(do),一線“咪”(mi),二線“嗦”(sol),一二三間“法、拉、哆”(fa、la、do),破解讀譜障礙。接下來,教師設計一個“火車行駛中”的小游戲,先由教師示范,邊聽邊看寫出節奏:“XX XX|XX XX|X X|X- |”和“XX XX |XX XX |X X X X|X- |”。然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隨機抽一段進行書寫并判斷其強弱,看看哪個小組用時少且節奏正確。這個方法適用于音符教學,便于學生通過讀節奏認識全音符、二分音符等。
待學生習得初步樂理后,設立班級合唱團,發起競聘活動,讓學生上臺秀一秀個人所掌握的唱法,如滑音、波音、裝飾音等,相互溝通,共同練習,再以投票來選擇領唱員。此時,教師導入問題“加入哪種音會讓歌曲更好聽”,讓學生養成勤思、好學、樂于探索的學習習慣。課后,教師繼續強化樂理教學,帶領學生一人敲雙響筒一人聽,畫出漸強、漸弱的節奏圖。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扎實地掌握了音樂常識,發展了音樂智能,還塑造了審美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品賞古今小曲,接受美育熏陶
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音樂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音樂具有節奏美、意境美與情感美的特點,教師要深挖課本資源,整合古今小曲,讓學生進入鑒賞情境,感受古代與現代的音樂之美。這樣一來,小學生的音樂素養便能夠獲得質的飛躍。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領悟力和創造性是非常重要的。六年級下冊《游子吟》古代詩歌是非常好的音樂素材,有著不同的韻律、不同的調子、不同的情感,多數學生對此都比較熟悉。這時候,教師因勢利導,帶領學生聆聽歌曲并提出問題:“歌曲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接著,教師完整地清唱了歌曲,再提問:“歌曲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來演唱”,為后續學習歌曲做鋪墊。教師可以創設“古風新韻”情境,讓學生模擬古人對歌,或成立“戲班”,要求學生“詞曲結合”在課上展示。在這一階段,學生既是戲子也是臺客,點評著這首詞曲,個性化地理解了古風曲調的特點。最后,師生再次重溫聽賞《游子吟》,通過交流得知歌曲為兩段體AB,四二拍,有前奏有間奏,民族調式,中速。前奏慢且抒情,旋律優美安靜,中段節奏緊密,高音區來回游動,力度漸強,旋律重復變化再現,歌曲情緒逐漸從低處推向高潮,表達游子對母親深深感激之情。最后一句結束音“1”是六拍,是激動后的平靜,情緒安定下來。
音樂審美從來不被束縛,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還應該走向課外教學,搜集學生耳熟能詳的網絡歌曲,讓學生聆聽,細品古今曲子在描寫親情上是如何表達的,關于父親、母親的描寫有何區別。
(四)建構體藝游戲,形成健康體態
在小學音樂課教學中,強化學生的“體育”素養也十分重要。“體育”就是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展示身體姿態,跳一跳、動一動、舞一舞。“五育融合”背景下,以律動來鏈接體育,驅動學生結合音樂曲目起舞舒展,感知音樂各個要素的變化,同時幫助學生塑造健康體態,使其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
韻律音樂以節奏聞名,教師要抓住這一點,巧妙地融入體育運動元素,為學生帶來活潑有趣的課堂體驗。以四年級下冊“唱歌《男兒當自強》”為例。這首歌氣勢十足,如果學生僅靠唱,很難真正融入其中。因此,音樂教師可以聯合體育教師,設計一小節“軍體拳”,讓學生感受其中的陽剛之氣,領悟武士們的博大胸懷、驚人膽識和鐵骨傲氣。教師可以一邊播放音樂,一邊打出動作“弓步沖拳——穿喉彈踢——馬步橫打——內撥下勾”,點燃學生的運動熱情。
再以三年級下冊“唱歌《采山》”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登山郊游”的相關情境,讓學生化身“徒步者”進山采蘑菇。路途中,教師會播放音樂《登山》,讓學生有節奏地拍手、踏步、跺腳,使其隨音樂而律動。“音樂+運動”的教學方式不僅錘煉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還讓學生受到了體育熏陶,為五育并舉推進打下了根基。
(五)精選活動實踐,多維體驗勞動
勞動教育是提升育人質量不可缺失的一環,在“五育融合”視野下,教師要建立鏈接通道,以音樂課為基礎,引領學生從教材庫中尋找有關勞動的共鳴,讓學生通過多維活動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樹立良好的勞動習慣。
以四年級下冊“唱歌《少先隊員采茶歌》”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茶農勞動的情境,使其認識到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有著“以茶會友、以茶待客”的習俗。然后,教師根據樂曲,與學生合作演繹“采茶——晾
青——炒青——揉捻——泡茶”的制茶工序。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開展“勞動最光榮”主題活動,以古詩詞為材料的《憫農》《四時田園雜興》,鼓勵親子攜手開展“編、唱、創、演”,教導學生熱愛勞動,使其養成勤勞節儉的良好習慣。
五、結語
本次教學實踐只是淺表地列舉小學音樂“五育融合”策略。“雙減”政策下,教師不能放松,要繼續響應素質教育號召,做好多種學科教育融合,拓寬音樂教學的多元發展路徑,讓學生去創造,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展現新時代小學生的精神活力。在重構音樂課堂時,教師要緊扣“五育”,找準側重點實現有效鏈接,為學生提供多彩的音樂平臺,使其在文化融合中暢游,切實享受美的教育、美的人生,由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今后,師生要攜手前行,不斷摸索,巧用“五育”,讓課程兼具整體性與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