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模式得到了創新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承載了夯實學生語言文化基礎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職責,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設計,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注入更多鮮活的動力。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將綜合實踐活動和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既可以讓語文教學活動變得更加豐富有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言類學科,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學科。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育指向也在不斷地拓展和完善,教學形式也在積極地作出相應改變。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各類學習體驗活動為載體的實踐學習活動,旨在引領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實現能力和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在綜合實踐活動和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準確認識兩者融合教學的育人價值和實踐意義,然后以此為依托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最大化地發揮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助力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從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情況來看,其運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教學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打破傳統教學思維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桎梏,進一步豐富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性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按照課本內容的呈現形式按部就班地為學生講解各課時的知識點,然后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種固化的教學流程缺乏新穎性和趣味性的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低。而綜合實踐活動的應用讓語文教學活動被賦予了更多的呈現方式和活動類型,學生可以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主動探究知識,改變以往被動式學習的狀態,能夠在互動體驗中進一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這為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教學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要求教師為學生搭建互動學習的平臺,引導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體驗中自主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以此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文化遺址等場地,讓學生在直觀的參與和體驗中去感悟文化,受到文化的熏陶。相較于單一課內教學的方式,這種以實地體驗為載體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讓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積極性得到進一步增強。
(三)培養綜合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新課程教學標準導向下的語文教學重心不再單一集中在語文學科本位的內容上,而是突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收獲的并非單一類型的知識內容,而是基于各種實踐學習活動,使自己的學習視野更加開闊、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提升。這些都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關鍵要素。
二、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基于項目化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其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可以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以學習項目為載體設計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知識掌握程度。
例如,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學生對文中植樹的場景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植樹”項目,組織學生參與學校植樹活動。在開展學習項目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生活認知,各自說一說植樹節的由來及植樹的意義,用項目導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將綜合實踐活動和語文課堂學習進行緊密結合。然后,在學生參與項目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植樹活動,科學分配挖坑、植樹、澆水以及記錄等一系列工作。在學生完成植樹項目的實踐活動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各學習小組分享植樹的經驗及植樹的技術要點,讓學生在經歷植樹活動的體驗中對課文所講述的事件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讓學生在完成項目化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植樹的樂趣和意義。最后,教師組織學生以本次植樹實踐活動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記錄植樹活動,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轉化和結合。
6C2bLjWj35Xq1woP9UC6rh94VII8YZVlR97Kr82zoKg=綜合以上學習體驗,通過實踐活動的經歷,學生能夠對課文中描寫的鄧小平爺爺植樹時認真的態度和精神形成自己認識和理解,從而領悟到植樹的意義和價值,增強愛護環境的意識。這有效發揮了語文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
(二)基于情境與體驗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借助富有挑戰性的語文學習任務,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助力賦能。從語文新課標的教育指向來看,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活動中積累、構建形成的,并進一步應用時所表現出的審美創造和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新課標強調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構建和實踐體驗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搭建綜合實踐活動的平臺,讓學生在置身真實情境的學習互動中深化知識理解。
例如,在教學《趙州橋》這篇說明文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對趙州橋的建造特點形成全面的認識,同時對說明文的常用說明方法有所了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用到的說明方法及其寫作價值,教師可以在教學前組織學生對學校附近的橋梁進行實地探訪。在組織學生開展實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對橋梁的整體結構進行觀察,并結合自己的觀察對橋梁的設計方案進行猜想。在學生完成實地調查活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以此促進學生對橋梁結構的了解和認識。在有了上述情境體驗后,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不同橋梁的設計圖片及其結構特點,讓學生在對比學習中感受到橋梁建造的藝術特征。通過實踐活動,在學習課文中用到的說明方法時,學生就會主動聯系自己的實踐經驗,對不同說明方法所起到的作用也會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從而達到優化課堂學習效果的目的。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創新作業設計形式,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棄材料,自主設計和制作一架簡易的橋梁模型,讓學生將學習到的文化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對橋梁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基于跨學科教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標準中增加了跨學科學習的任務群,要求教師在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積極打破學科教學間的壁壘,融入多學科教學內容進行跨學科教學,以此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更多可用的教學資源。
從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具體教學要求來看,教師需要從課內、課外等維度入手系統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運用多學科思維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發展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應用意識。基于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融入語文教學的規劃中,教師可以從跨學科教學的視角出發設計相應的實踐學習活動,為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搭建平臺。
例如,在教學《我是什么》這篇課文時,本篇課文是一篇科普類型的文章,主要圍繞“我”的不同變化向學生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童話故事的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水的蒸發、凝結等現象,并借助趣味性的物理實驗直觀呈現水的變化過程,向學生具象化地展示水在變化過程中的不同形態,讓學生對“我”是什么有一個初步認知。然后,在學生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后,教師可以聯系生活中的現象及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向學生直觀闡明水在自然界循環的自然規律。另外,課文中還為學生介紹了水的壞處,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地理學知識的角度向學生介紹水在整個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從而讓學生對節約用水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形成思辨性認識。
在這種跨學科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熟練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也可以在跨學科教學活動的助推下拓展學習深度、提升自我認知,激發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為后期深入的學習和探究奠定良好的興趣基礎。
(四)基于社區服務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社區服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常用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社區服務類型的綜合實踐入手,為學生提供走近生活、走入社會的媒介,在社區服務的學習體驗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立能力、社會責任感實現全面發展。將語文教學活動和社區服務實踐活動進行巧妙融合,除了能夠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外,還能夠讓學生在社區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社區服務的育人價值,為學生更好地參與實踐學習活動和語文互動體驗搭建平臺。
《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采用多種說明方法向學生介紹了與地球相關的各種知識,通過多維度的介紹和說明,向我們闡述了只有一個地球這一客觀事實。從課堂教學目標和教育指向來看,其都強調通過課堂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珍惜各種地球資源,增強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后,教師可以在周末組織學生參與“我是社區環保志愿者”的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由學校教師帶隊帶領學生走進學校周邊的社區,圍繞社區環境衛生情況進行社會調查,并多渠道探究影響社區公共衛生環境的主要因素,嘗試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在實踐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社區衛生的清理活動,幫助社區清潔工打掃衛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在實踐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聯合美術教師要求學生設計愛護環境的宣傳標語,增強學生“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在學生自主完成宣傳標語及海報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所學說明文入手,利用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提高宣傳標語的深刻性。
通過這種系統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相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還基于自己的真實經歷和互動體驗了解到了社區環境衛生的現狀,增強了自覺保護環境衛生的責任意識,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時會及時制止并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愛護公共衛生的三好學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巧妙融合,不僅可以創新語文教學模式,還可以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使學生自覺將學習到的各種知識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學實踐環節,教師要正確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價值和意義,為探索兩者融合教學的策略明確方向和方法,然后根據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循序漸進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還要積極開展跨學科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聯動,探究學科融合教學的方法,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促使學生在多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習體驗和個人綜合素養,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實踐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