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的高中音樂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當代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體驗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知,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對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深入探討。
教育部基于對當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考量,對課程開展形式進行變革,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各年級段設計教學方式和方法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素質教育逐漸深入至日常教學中,其中,音樂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是素質教育的一大組成部分,此方面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審美情趣的形成,因此要重視音樂教學。但受到傳統教育中對高中應試科目過度重視的影響,教育工作者對高中音樂科目的關注度較低,由此需要就如何組織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基本方法展開研究。下文將提出體驗式教學法,探究此種方法應用于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價值,并給出此種方法的實踐應用路徑,以期為推進國家教改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基礎。
一、體驗式教學法在高中音樂教學應用中的價值
(一)突出審美教育核心
高中音樂學科是素質教育體系下為提升學生審美情趣所設計的科目,其中,美育是審美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較為重要。為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欣賞課為切入點,運用體驗式教學法,能夠創造學生與教師平等的課堂環境。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設計有效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感受音樂內涵和情感。借助直觀情境可化無形于有形,將抽象情感具象化。例如,在欣賞《澧水船夫號子》時,引導學生從音樂本體出發,想象置身于湘北地區中,感受湘北的地理環境特點,并觀察勞動人民如何勞作,深切感受船夫這一群體,伴隨著船運事業的產生而形成,伴隨船運事業的發展而興盛,亦隨船運事業的消失而瀕危。在為學生奠定感情基礎并組織學生進行組隊表演的過程,將衡量每名學生對作品中所包含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轉變審美教育,引導學生直抒胸臆,為學生帶來直接的情感體驗??梢姡w驗式教學有助于凸顯審美教育的核心。
(二)培養創造想象力
傳統音樂教學由教師單向講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而學生被動接受,無需思考。在此種模式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遏制,難以在欣賞音樂中感受流淌的情感,自然無法聯想到創作者創作的背景和過程。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將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將大部分課堂時間作為引導學生感知音樂情感的想象時間,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和想象環境。體驗的本質是學生依靠自身的理解,將音樂內涵和情感表現出來。這對于學生而言,是掌握音樂情緒的關鍵過程,并能夠將自主創造和想象的部分具象化。不同學生的生長環境和接受的基礎教育有所差異,其在音樂中融合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感悟也存在差別,如此將會在班級范圍內呈現出多樣化的音樂理解。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相互感受其他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將他人情感和感悟遷移至自身,為樂理學習和情感解讀潤色添彩。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應用體驗式教學法能夠達到學科貫通以及拉近與生活距離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感性與理性認知有積極的作用。
(三)激活自主學習意識
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體驗”。學生主動走進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體會藝術作品流露的情緒,體現此種教學方式的親歷特征。學生親自從場景、環境和與他人的交流中主動建立起音樂與情感間的聯系。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關注每位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情況,以此深入了解全部學生的音樂素養,以便于在后續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模式與方向,精準契合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生成離不開興趣刺激,直觀的體驗情境和多元的體驗方式,將為學生營造出新奇且趣味性十足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課堂所欣賞的音樂延伸至其他音樂理論當中,有助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更好地提高音樂的水平,促使學生深度探究音樂知識。
(四)有機融合現實生活
體驗式教學法應用于高中音樂課程中,將突破學科間以及維度上的局限,建構多類事物間的聯系,使學生在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中,加強音樂感知力和理解力,觸及文化內涵,延伸和發散知識點,便于學生構建全方位的音樂審美體系。融會貫通課內外知識,體現生活中的音樂之美。
例如,在欣賞《遼闊的草原》《牡丹汗》《宗巴朗松》這三首各具特色的民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體驗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此感受這些民歌中凝注的深厚民族熱情與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體驗式教學,不僅讓學生通過聽覺領略了音樂的魅力,更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全面感受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大屏幕上播放了與這些民歌相匹配的舞蹈視頻。學生們在歡快的舞蹈中活動了身體,不僅放松了心情,更在舞蹈的韻律中感受到了少數民族音樂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同時,通過觀察少數民族服飾的絢麗色彩和獨特款式,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認識。而且,在欣賞舞蹈和觀察服飾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民歌所體現的風格和風土人情。新穎且具有探究性的內容,促使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有學生認為《遼闊的草原》展現了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牡丹汗》則表達了新疆地區的浪漫與熱情,而《宗巴朗松》則體現了藏族文化的神秘與深邃。通過這種討論與交流,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民歌的理解,更建立了與現實生活間的聯系,認識到音樂與文化、生活與藝術的緊密關系。
二、體驗式教學法應用于高中音樂教學的基本路徑
(一)借助聽覺體驗,加深理解
聲音是組成音樂的基礎物質材料,依靠聽覺產生審美體驗是高中音樂教學應用體驗式教學法的基本形式,從感知聲音材料開始,理解材料意義和構成,加強學生的理解力。音樂欣賞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解力和感知力,借助聽覺體驗,在分析多個音樂材料要素的基礎上,綜合所分析的各個要素,將其轉變為對旋律、速度、力度、音區、節拍、節奏的欣賞,進一步鑒賞音樂形象、情緒情感和音樂氣氛,以此形成對樂曲的綜合性解讀。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將課程開展重點落于學習如何聆聽音樂,而引入體驗式教學法后,則轉變為為了學習音樂而聆聽。
例如,在學會《一杯美酒》時,教師播放音樂片段,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在聆聽《鼓舞》片段中,有意識的提問:在整首樂曲中,你認為最為震撼的是什么?通過提問引出節奏和音樂基本要素理論,降低學生區別人聲與樂器的難度;在聆聽《長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同感知強弱、速度變化對樂曲情感和音樂形象的影響。聆聽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代表音樂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認為音樂間差異性的體驗來源于哪些要素?引導學生自行從一首首音樂的感性認識中,歸納節奏、旋律、速度和力度四要素與音樂風格以及特點間的關系。
(二)借助視覺體驗,深化情感
感覺的80%來源于視覺,此種感覺將直接獲得外界事物信息,因此應用體驗式教學法需結合視覺畫面,將聲音與畫面完美結合,引導學生產生直觀理解。感情由情緒和情感組成,說明感情升華要經歷短暫情緒變化到持久穩定情感感知的過渡,從音樂欣賞課程開展的角度來講,學生生成短暫的情緒較為容易,只需聆聽聲音即可準確判斷音樂情緒,但深刻的情感感知卻無法通過簡單聆聽達到。因此,教師要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呈現動態、具象的影像,從視覺角度帶給學生深層情感體驗。
例如,在欣賞《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時,播放與新疆吐魯番收獲葡萄相關的影像,加深學生對新疆的了解,適當設置:“通過觀看視頻你有何感受?”“結合視頻,你認為此首樂曲有何特點?”等問題。在聆聽《黃河》時,同樣播放與西北、黃河等相關的影像資料,提出問題:通過觀看視頻,你認為西北民歌與當地風土人情有何聯系?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句話是否正確?要求每組學生用與音樂知識相關的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利用此種方式,延展音樂種類的覆蓋范圍,體會音樂這一文化藝術形式對深植愛國情懷的作用和價值,并認識到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有機融合,是將東方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必經之路。
(三)引進多媒體教學,提升高中生音樂素養
在信息化時代發展背景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學手段,正在逐步地被廣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因此,在開展音樂欣賞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有相應的教學手段作為支持,而音樂老師也要把體驗式的教育方式和《音樂欣賞》課程融合起來,并且在音樂教育中,要主動地引入多媒體的教育資源。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實際教學中,音樂教師不僅注重對音樂本身的欣賞,還善于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其中,結合教學內容播放曲目音頻的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影片,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以鑒賞《婚禮場面》這一曲目為例,音樂教師在播放完曲目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之相關聯的舞劇《魚美人》片段。這一做法不僅讓高中生通過聽覺感受音樂的韻律和節奏,還通過視覺直觀地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創作環境以及人物形象。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抽象的音樂變得生動而具體,而高中生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樂的內涵。通過觀看舞劇片段,高中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婚禮場面》這首曲目在舞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與其他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構建出完整的藝術作品。這種跨界的藝術體驗不僅拓展了高中生的藝術視野,也讓他們對音樂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認識。
(四)借助創作體驗,凝聚創造力
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視角下,培育學生創造力,滿足社會建設中對人才創新意識的需求。為此,教師要在音樂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法,借助創作體驗,凝聚創造力,發揮復合與發散思維的綜合作用。在課前,教師結合本節課欣賞樂曲的節奏創作內容,布置與之相關的資料查找任務,要求學生查找與樂曲節奏相似的其他音樂,直接上傳至學習平臺,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體驗應用此種節奏所帶來的情緒感受。
例如,在欣賞《非洲音樂》前,教師布置查找與布隆迪圣鼓、非洲祈禱、偶數小節換節奏型節奏相關的資料,并鼓勵學生與其他人完成課前分享。分享完畢后,播放此樂曲的MTV,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并提出問題:你對此樂曲有何印象,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鼓舞基調,使他們對強烈節奏感所突出的情感特點有基本認識。教師可以繼續發問:在聆聽此首樂曲時,你是否體會到“儀式感”?在設置的問題鏈中,逐步帶領學生感受非洲鼓舞的魅力,體會非洲贊歌的震撼力。在此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總結偶數小節換節奏型節奏的特點,要求學生自行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四個小節,使用非洲鼓展示創作成果。學生展示完畢后,全班共同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節奏,展示在多媒體上,帶領學生以大腿為鼓,演奏四小節節奏。
(五)借助多元體驗,激發想象力
音樂創作受其他藝術形式的啟發與影響,同屬于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說明教師應用體驗式教學法不得單獨以音樂為體驗對象,要融匯其他藝術形式,參照對其他藝術形式的鑒賞方法,激發學生想象力。抽象的音樂可將表演、繪畫、書法、雕刻等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具象化,教師要借助多元體驗,組織學生對歌詞、曲調進行解讀。
例如,在欣賞《費加羅的婚禮》時,提前熟悉歌詞,要求各個小組組內挑選人物角色,在了解作曲家背景和生平的基礎上,分角色扮演。在整首樂曲中,涵蓋多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所體現的性格也有所差異,但樂曲將是三種性格的交織融合。學生通過表演,想象在創作背景下所扮演角色的內心,最終建立起與其他角色的聯系,達到情緒和情感的高度統一。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音樂教學要改變過去教師簡單播放樂曲并抽象講解知識點的模式,引入體驗式教學法,借助對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的刺激,打造與音樂感情基調和樂曲基本要素契合的欣賞環境,激發學生主動感受和傾聽樂曲情感的興趣,直觀呈現人物特征與情感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