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美術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在小學美術學科中,大概念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載體,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美術知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因此,實施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至關重要。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跨文化理解能力。通過項目式學習、數字化工具的應用以及個性化、合作化教學,可以更有效地落實這一教學方法,為學生的藝術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一、藝術大概念的理解統攝
藝術大概念是理解藝術學科知識的核心,它統攝形式語言的理解、藝術技法的表現、多元文化的感悟與心靈感受的表達。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藝術史概念作為培養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橋梁,有助于學生深入掌握美術知識本質。形式語言的理解涉及線條、色彩、構圖等美術元素的內在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藝術技法的表現,涵蓋多種美術創作所需的方法與技能,如剪貼、刻畫、捏塑、對印與編織等。多元文化的感悟通過視覺圖像,傳達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文化觀念與價值體系。心靈感受的表達則體現藝術創作的內在靈魂,源自創作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悟。這些概念不僅關聯著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態度,還是他們在特定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思維基礎。藝術大概念的相對性和不斷分解性,使其能與不同主題的小學美術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藝術素養教育,需進一步推衍單元大概念,以完整語句深入闡釋藝術大概念的知識本質,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
二、大概念引領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
通過大概念引導的美術教學,可以彌補核心素養表述宏觀性的缺陷,使其更具實踐意義。美術大概念涉及形式語言、美術技法、多元文化感悟和心靈感受等多個維度,這些維度交融共生,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旦學生理解了大概念,其美術核心素養也就得到了有效培養。此外,要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還需探索大概念的美術基本問題群。這些問題的設計旨在解決零散和碎片化的教學問題,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欣賞美術作品。如在“中國畫與油畫欣賞”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通過欣賞方法、形式語言、文化背景感悟和文創產品設計等角度設計問題鏈,能夠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美術作品,進而培養他們的美術核心素養。美術基本問題鏈設計的內在邏輯是層層遞進的,每個問題都為下一個問題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到美術知識,還能促進其形成可遷移性思維,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三、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優勢
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美術教學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弊端,這些弊端阻礙了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第一,教學目標經常割裂性地分述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無法準確指向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若以美術大概念作為理論支架,可以更清晰地設計教學目標,從而彌補這一理論的缺陷。第二,很多教學設計往往只觸發學生的淺表性問答,如詢問作品內容、感受等,這些設問更多涉及事實性知識,而非深層次的美術思維和方法。大概念教學模式則通過基本問題群,促使學生深入探究美術知識本質,進而達到培養美術核心素養的目的。第三,傳統的教學評價多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如給作品打分或完成測驗,這種方式雖簡便,但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分析和評估。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則強調表現性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知道什么”,更重視他們“能做什么”,以及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和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反映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四、核心素養導向大概念引領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一)構建以大概念為核心的教學目標理論框架
構建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目標理論框架,首先要確立核心素養的導向性。核心素養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體現為學生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創意實踐和藝術表現四個方面。以大概念為核心,在每個大單元教學中,確定一個統領性的美術大概念,如“色彩的情感表達”或“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個大概念要貫穿整個單元,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探索。然后,將這個大概念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色彩的情感表達”的大概念下,可以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理解色彩在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達作用,能夠運用色彩表達特定的情感,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所學的色彩知識進行創新表達。為實現這些目標,教師要設計一系列與核心概念緊密相連的學習活動和任務。比如,通過欣賞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讓學生感受色彩在作品中的情感表達;通過創作實踐,讓學生嘗試運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討論和評價,讓學生反思自己的作品,進一步提升對色彩情感的理解。
以人美版五年級下冊的教學為例,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認識與應用”“現代繪畫技術的運用”三個大的主題展開。其中第1課《人民藝術家——齊白石》、第13和14課《花鳥畫》、第15課《山水畫》可以整合為“中國傳統繪畫”大單元。在教學實踐中,要以“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核心特質與表現手法”作為統領性的大概念。然后,將這個大概念分解為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筆墨精神、構圖法則以及色彩運用等核心特質;通過實踐,掌握基本的筆墨技巧和色彩搭配方法,以便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與魅力。為了達成這些教學目標,教師需要設計與其緊密相連的學習任務。例如,在《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中,可以通過欣賞齊白石的作品,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精神,建立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認知。在《花鳥畫》和《山水畫》教學時,則可以通過討論和評價中國花鳥畫、山水畫作品,如趙佶的《芙蓉錦雞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幫助他們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法則。通過以上教學實踐,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特質與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
(二)確立以表現性任務為重點的評估量規
確立以表現性任務為核心的評估證據集,是評估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關鍵。這類任務要求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展示他們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從而全面評價學生理解和應用大概念的能力。這種評估方式重視學生的過程性表現。在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表現性任務,這些任務要體現美術基本問題,讓學生有機會實踐和體驗。在此基礎上,創建表現性評價體系,以評估學生在完成任務時的表現情況。評估指標和評估量規是評估證據集的重要組成部分。評估指標應關注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現出的關鍵思維和技能。評估規則是一個詳細的評分指南,它描述了不同質量等級的特征,并為每個等級提供了詳細的描述。
以人美版五年級上冊的教學為例,本學期教學內容主要圍繞“藝術技能與理論”“中國藝術文化與歷史”“色彩與視覺藝術”等大概念展開。其中第14課《中國龍》、第19課《采蓮船》、第21課《家鄉茶》可以整合為“中國藝術文化與歷史”大單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主題為“家鄉文化展示”的表現性大單元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任務中融合這三課的知識與技能,展現對中國藝術文化與歷史的理解和創新應用。在實施任務過程中,教師需要確保學生在研究、創作和展示等多個階段都能得到及時反饋,有效調整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手法。例如,在研究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研究中國藝術文化歷史的相關知識,提高他們的知識儲備量,加深他們對中國藝術文化的理解深度;在創作階段,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嘗試不同的藝術手法和表現形式;在展示階段,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整合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鼓勵他們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文化理解。通過這種表現性評估方式,不僅能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針對性地指導和幫助,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綜合素質。
(三)開發以跨學科融合為特色的教學內容
開發以跨學科融合為特色的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內容,是提升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這種融合式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同時,也接觸其他學科的知識,探索知識間的有機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開發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內容中,美術與文學的融合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畫面美,如詩歌中的意境、故事中的情節,讓學生用畫筆描繪他們心中的文學世界。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還能加深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美術大單元教學還可以與科學結合。科學實驗中的現象、生物的形態結構等都可以成為學生進行美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例如,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植物的結構特點,然后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魅力,讓作品更具活力。美術與社會學的融合也不容忽視。可以讓學生調查家鄉的風土人情、建筑特色等,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然后用美術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開發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內容時,要注意選取與小學生生活經驗相符的主題,讓學生有話說、有感觸,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以人美版四年級下冊教學為例,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基礎繪畫技巧與觀察”“自然與藝術”“生活中的藝術與設計”“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等主題展開。其中第1課《植物寫生》、第7課《生命之源——水》、第9課《用彩墨畫魚》、第10課《動物的臉》可以整合為大單元,主題為“自然與藝術”。在大單元教學實踐中,可以將美術與科學相結合,科學中所強調的細致觀察與美術學科不謀而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植物和動物,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和形態結構,然后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在教學《用彩墨畫魚》和《動物的臉》這兩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魚和其他動物的臉部特征,了解它們的生態習性和演化歷程。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彩墨畫的方式表現魚和其他動物的臉部特征,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彩墨畫的魅力和表現力。在大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文學作品和社會學知識,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描寫,了解當地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和藝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還能拓寬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讓他們成為綜合素養較高的人才。
(四)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這與核心素養導向大概念引領的美術教學理念不謀而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探索美術大概念。利用多媒體和數字化工具,也是現代美術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數字繪畫、虛擬現實等技術,學生可以在更廣闊的創作空間中發揮想象力,同時提高技術應用的能力。個性化教學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而合作學習則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以人美版四年級上冊的教學為例,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色彩的基本知識”“創意與設計”“傳統文化與藝術”“工業美術”等主題展開。其中第1課《四季的色彩》、第2課《生活中的暖色》、第3課《生活中的冷色》,可以整合為“色彩的基本知識”大單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主題為“色彩的魔法世界”的項目式學習任務。這個任務將貫穿整個“色彩的基本知識”單元,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和理解色彩。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四季的色彩》這節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收集生活中的色彩樣本,如四季的樹葉、花朵、衣物等,使學生感受和理解色彩的變化和魅力。接下來,可以圍繞“色彩的情感表達”,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和創作。在這一環節中,通過研究不同色彩對人的心理影響,學生可以創作一系列能夠表達特定情感的色彩作品。在教學的末尾,為了鞏固單元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組織一次色彩主題的展覽或分享會,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習心得。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還能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五、結語
總的來說,小學美術課堂積極推行大單元教學,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還能為構建高效、系統化的美術課堂提供堅實的支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深入鉆研教材內容,緊密圍繞核心素養培養這一目標,精心設計單元主題。同時,合理規劃單元教學任務和教學活動,確保每一步教學都緊扣主題,增強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總之,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美術課堂的完整性和深度,讓學生在系統地學習中逐步發展美術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