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幼兒生活能力以及綜合素養方面發揮著關鍵的支撐作用。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幼兒綜合素養發展的實際需求,積極創新幼兒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進一步促進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雕刻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將傳統雕藝和幼兒園美術教學進行巧妙地融合,不僅可以讓幼兒園美術教學的活動和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也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在尋雕藝、識雕藝以及創雕藝的過程中,帶動幼兒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教師有必要深入剖析傳統雕藝的特征和特點,并找尋與幼兒園美術教學融合的立足點,借助富有趣味性的雕藝文化活動,循序漸進地提高幼兒對傳統雕刻的認識和了解,為幼兒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
一、傳統雕藝的類型及其藝術價值
雕刻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根據不同的雕刻類型和技術,雕藝又分為石雕、木雕、影雕等多種形式,其藝術表現形式和雕刻技巧各有不同。以影雕藝術為例,在藝術表現形式以及雕刻技術方面都有著許多顯著的特征。
第一,雕刻藝術的表現力十分豐富。以影雕藝術的作品為例,在各類影雕作品中所呈現的圖案內容具有顯著的多樣性特點,包含日常生活中多種不同的圖案元素以及畫面場景,可以將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圖案以及趣事直觀生動地展現在雕刻藝術中。雕刻藝人在進行影雕工藝品e0cda5547a835c66fcc2ffdc803503d8的創作時,一般會從雕刻主題、工藝結構等角度進行綜合設計,充分體現影雕藝術的文化特征以及藝術特點。
第二,雕刻技術十分精巧。影雕藝術在實際雕刻的過程中,所涉及的雕刻手法和藝術呈現方式與其他工藝也有著顯著的區別。一般情況下,影雕藝術在雕刻和設計過程中所應用到的工具有許多特殊性,雕刻藝人通常會使用木石、金屬或者其他類型的材料進行雕刻和藝術塑造,影雕作品的空間感、藝術感十分顯著。在影雕藝術的創作過程中,首先藝人會將針作為筆進行雕刻,以層次化的雕琢形式確保雕刻環節精巧、細膩,將相應的點組織成完整的畫面。然后,再進一步結合深淺、疏密、粗細等藝術形式進行加工,使之形成一幅獨特的雕刻藝術作品。將這種傳統的影雕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課堂,借助趣味性的區域活動以及實踐活動,可以讓美術課堂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在幼兒參與認識雕藝的過程中滲透傳統雕藝文化的藝術美,在幼兒創作雕藝的過程中鍛煉幼兒動手實踐的能力。借助這種類型豐富且形式多樣的實踐學習活動,讓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以及認知水平得到全面地提高。
二、傳統雕藝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通過親子活動,豐富幼兒雕藝學習體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階段的藝術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各種學習條件與機會,為幼兒積極學習和接觸各種藝術形式搭建平臺,讓幼兒在主動感知和參與互動的體驗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發現美、感受美的同時,逐步學會創造美,以此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惠安縣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雕藝文化,該地區更是有“石雕之鄉”的美譽。從惠安縣雕刻藝術的呈現形式來看,惠安雕藝堪稱典型的“南派”雕藝代表。在雕刻手法以及藝術表現形式方面,惠安雕藝更加注重藝術線條的加工處理,在整體形態以及雕刻內容的神韻上具有一系列的地方文化特點。將傳統雕藝融入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輔助作用,以家園共育的形式,邀請家長積極參與幼兒雕藝學習的活動之中,為雕藝文化的滲透和融合奠定基礎。
例如,在識雕藝主題下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設計《走進雕藝城》的親子活動。根據美術課堂的教學目標,以親子活動的方式,組織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本地雕藝城進行探究學習,以任務清單的方式,鼓勵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探尋雕藝文化的學習活動,了解惠安縣的雕藝文化歷史,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初步了解和認識本地雕藝文化,激活幼兒參與雕藝文化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了以上學習基礎和鋪墊之后,在課堂學習活動環節,教師需要根據進一步的教學設計,投放一些黑色超輕黏土、泥工板、排筆、丙烯顏料等材料,由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參與泥塑手工活動,并引導幼兒根據自己在雕藝城觀察到的作品造型進行自主創作。另外,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開展一系列影雕活動、石雕活動等主題區域活動,引導幼兒將生活中的收獲融入區域活動中,在實踐、參與和互動的過程中逐步深化幼兒對雕藝文化的了解,為幼兒進行深入學習和有效互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通過環境創設,營造雕藝課程活動氛圍
對于幼兒園教育工作而言,良好教學環境的創建是保障各類幼兒園教學活動順利實施和開展的重要基礎。在構建幼兒園環境時,必須從課程教育理念以及具體教學活動入手,設計與幼兒學習興趣相匹配的園區環境,同時投放相應的游戲材料,確保幼兒在學習互動中能夠保持積極性,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習體驗。為此,在雕藝融入幼兒園美術課堂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創建雕藝特色的班級活動環境,以此做好幼兒積極參與學習和互動的前期準備工作。
例如,在中班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從幼兒實際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出發,在班級內投放各種建構材料,以建構活動的方式帶領幼兒參與“雕藝城堡”的建構活動,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和實踐。另外,在科學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幼兒自己制作的木偶作品設計相應的木偶劇表演活動,為幼兒提供相應的繪本故事,鼓勵幼兒通過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參與木偶表演,加深幼兒對木雕的了解。除了班級環境的創建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梳理階段性的教學成果,在幼兒園園區環境中增加雕藝元素的投放量,構建幼兒園雕藝文化教育的氛圍環境。如在以“幼兒雕藝樂園”為主題的雕藝作品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的雕藝作品、教師的雕藝作品以及師幼合作的作品等,以主題墻的形式進行呈現,創建雕藝主題學習環境,讓幼兒在園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感受雕藝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幼兒在日常區域活動、手工活動等環節進行積極地探索和發現。另外,在幼兒園的宣傳櫥窗和通知欄中,也可以定期向家長和外界展示幼兒園開展的各項雕藝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圖文結合等多種形式介紹幼兒園雕藝學習活動的開展情況,以此搭建幼兒園雕藝課程教學和幼兒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在傳統雕藝文化學習中的表現情況,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和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為傳統雕藝融入幼兒園教學創建良好的家園教育環境。
(三)開展多元活動,拓展幼兒雕藝學習途徑
從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不難看出,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游戲活動的輔助,可以說,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為此,教師在融入傳統雕藝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時,也要積極創新各種學習活動,將幼兒美術教學和游戲活動進行巧妙融合,在寓教于樂的互動體驗中,拓寬幼兒雕藝學習的途徑,助力幼兒學習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開展特色雕藝區域活動。在美術課堂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雕藝文化的呈現方式以及教學特點,在班級內為幼兒設置一個特色的雕藝區,并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投放相應的雕藝材料和工具。在這一互動區域內,教師可以根據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幼兒積極參與互動和體驗,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大膽創造雕藝作品。例如,在美工區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版畫材料,組織幼兒一起制作版畫石獅子,在趣味性的繪畫學習和版畫制作過程中,促進幼兒對雕藝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語言活動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將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雕藝作品分享給小伙伴們,并簡單介紹自己的觀察成果;在建構區活動中,教師則可以帶領幼兒一起搭建崇武古城、雕藝城等建筑。通過特色雕藝區域活動的開展,為不同學習興趣的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助力幼兒更好地參與雕藝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活動。
開展特色領域教學活動。在傳統雕藝融入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實踐活動中,除了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學習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特色領域教學活動,以此促進幼兒對雕藝技術的了解和掌握。例如,在開展“石刻石韻——石雕”主題活動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我知道的石雕”“家鄉的石雕文化”“石雕的類型”以及“家鄉的石雕大師”等。在這種富有趣味性的特色領域活動中,讓幼兒主動參與探尋石雕文化,如探究石雕的類型、雕刻所用到的工具以及本地有名的石雕大師,加強幼兒對世界文化的喜愛之情。在進一步的拓展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從可行性、適應性的角度入手,為幼兒提供一些簡單的石雕材料供幼兒進行實踐活動。為了保障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安全性,在石雕材料的選擇上,教師可以借助一些類似的物品進行代替,如用超輕泥代替堅硬的石頭、用塑料板代替刻刀等,組織幼兒一起體驗石雕的創作過程,讓幼兒對雕藝這一傳統文化形成產生更為具象的認知。通過這種具有明確教育指向的實踐學習活動,為幼兒更好地了解傳統雕藝、參與雕藝創作等搭建平臺,循序漸進地培育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四)關注教師指導,提高幼兒美術學習質量
在傳統雕藝融入幼兒園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為了保障各類學習活動得以順利地推進和高效地落實,在幼兒積極參與的課堂活動中,教師應當進一步加強教學指導和管理工作,為幼兒更好地認識雕藝、學習雕藝和實踐操作提供系統的指導。在具體落實環節,教師可以從區域活動的游戲材料投放、幼兒學習興趣的引導以及幼兒學習實踐活動的組織等方面入手,進行系統規劃,保障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提供有效指導,最大化發揮幼兒在雕藝創作環節的想象力,科學提高幼兒實踐學習的綜合效果。
一方面,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活動形式為幼兒提供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在幼兒園的美術課堂中,滲透雕藝的教學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活動類型要求幼兒參與的內容也會有所差異。為了切實保障幼兒積極參與實踐學習活動,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活動類型提供差異化的指導策略,最大化調動幼兒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識雕藝的學習活動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認識雕藝的類型、探究雕藝的工具以及欣賞雕藝作品等,重在引導幼兒在互動學習的體驗中,逐步感受雕藝文化的藝術之美,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環節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指導策略應當以引導性的指導為主,減少直接告知幼兒答案的情況。通過教師逐步引導的學習活動,讓幼兒在參與發現的過程中感受雕藝文化的豐富內涵,增進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雕刻工具的認識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借助趣味性的動畫或者示范等方式,充分展示傳統雕藝文化的工具和雕刻技巧,讓幼兒自主發現和總結各種雕刻工具的應用場景,提高幼兒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幼兒學習表現情況為其提供鼓勵性的指導建議。幼兒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的成長中,來自教師積極的肯定和鼓勵,能夠充分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更加積極地參與各類學習活動,助力幼兒學習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雕藝文化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時,需要根據幼兒實際學習表現情況,積極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和肯定,指導幼兒更好地參與傳統雕藝文化的區域活動。例如,在幼兒參與美工區的泥塑活動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泥塑作品成果、參與泥塑制作的過程等角度入手,對幼兒學習情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表揚幼兒泥塑作品的造型、設計以及制作手法等,讓幼兒直觀感受來自教師的認可,進一步激發幼兒參與互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師指導幼兒參與互動體驗的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學習活動的開展情況引導幼兒進行合作互動,共同完成雕藝作品的制作,以此鍛煉和強化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交往能力,提升幼兒美術課堂學習質量的同時,有效發揮傳統雕藝學習活動的育人價值。
三、結語
傳統雕藝凝聚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和高超的技藝。將傳統雕藝和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進行巧妙地融合,一方面可以讓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和有趣,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有序提高幼兒學習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賦予傳統文化更多創新教育的方式,在主題社會調查活動、區域游戲活動等多種形式下落實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工作。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要深入剖析傳統雕藝中可用的教學元素,并將其與幼兒園教學工作進行巧妙融合,以趣味性的學習活動為載體,逐步培養幼兒對雕藝文化的學習興趣,為傳統雕藝的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注:本文系福建省惠安縣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本土雕藝文化資源促進幼兒美術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A1452-1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