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運算規律,進而掌握數學運算的規律,不再進行簡單的機械運算。核心素養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通過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使學生更加靈活地運用運算律。此外,核心素養培養倡導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解和應用數學概念時更具深度和廣度。在這一背景下,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核心素養對小學數學運算律教學的積極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會設計更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運算運用能力,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律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計算能力
核心素養下,在小學數學運算律教學中,提升學生計算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融入核心素養理念,教師不僅能夠使學生熟練運用運算法則,更能使學生在實際問題中迅速、準確地進行數學計算。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活動,如“數學挑戰賽”,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迅速解決一系列涉及運算律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在競技中提高了運用基本運算法則的熟練程度,同時在緊迫的情境下,也可以鍛煉計算速度和準確性。此外,教師可以引入數學游戲,如“運算律大冒險”,設計一系列趣味關卡,讓學生在游戲中運用所學的運算律解決各類問題。這樣的情境化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計算能力。例如,在游戲中,學生會遇到聯想多個運算法則的情景,從而培養運用不同法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能夠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使數學運算律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可以在各種情境中得到靈活應用的工具。這種提升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方法不僅符合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也讓學生具備了解決復雜問題的數學思維。
(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
引入核心素養理念,促使教師將其融入數學運算律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掌握靈活的運用規則,也能夠使學生形成較強的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邏輯推理挑戰”活動,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解決一系列與運算律相關的問題。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會面對復雜的問題情境,需要運用邏輯思維迅速分析問題,并將不同的運算法則結合起來,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學生會遇到一個既包含加法又涉及乘法的問題,需要通過邏輯推理確定合適的運算順序,培養學生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邏輯思維游戲”等方式,設計情境化的數學活動。在這些游戲中,學生需要根據給定的信息和運算規則,進行邏輯推理,找出正確的數學解決方案。例如,在游戲中,學生會碰到一個需要依據不同的運算法則推斷正確答案的情景,從而鍛煉運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創新性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使學生在數學運算律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掌握規則,更能夠發展邏輯思維,使其在面對各種問題時能夠清晰、合理地進行推理和決策。
(三)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通過“數學抽象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取問題,并將其抽象成數學運算律的相關內容。例如,創設一個描述購物折扣問題的情境,要求學生將其中的折扣率與商品價格等信息抽象為數學算式,從而運用相關運算法則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逐步培養學生將具體情境抽象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構建抽象模型”等方式,引導學生構建抽象的數學模型,將復雜問題簡化為符號和關系。例如,在解決關于運算律的實際問題時,學生可以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將各個元素抽象為變量,從而更清晰地理解問題的本質,準確掌握相關的抽象概念。
(四)為學生日后學習奠定基礎
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運算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可以為其理解和掌握更復雜數學概念奠定基礎,其中運算率的內容是關鍵。通過引入核心素養理念,教師致力于使學生掌握基礎的運算法則,并將其運用于解決涉及運算率的問題,從而為學習更復雜的數學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以運算率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實際運算率探究”活動,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取運算率的概念,并通過數學運算律解決相關問題。例如,創設一個描述速度問題的情境,需要學生計算某輛車的平均速度。通過這樣的實際情境,學生不僅能夠理解運算率的概念,還能夠將其運用到實際問題中。此外,教師可以通過“運算率拓展應用”等方式,設計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將運算率與其他數學概念相結合。例如,學生需要計算一個系統的效率,涉及多個運算率的比較和運用,從而拓展運算率的應用領域。通過這樣的拓展應用,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運算率的意義和運用范圍,為后續學習更復雜的數學概念奠定基礎。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律的教學策略
(一)創意設計生活情境,強化對“運算律”本質的感知
在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律教學的策略之一是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強化學生對“運算律”本質的感知。
以小學數學的《加法運算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并感知加法運算律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購物結賬”情境,在這個情境中,邀請學生扮演購物者的角色,并選擇商品、了解價格,進而練習使用加法運算律計算總價。通過這樣的實際場景,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加法運算律在計算購物總額時的實用性。例如,當購物車中有蘋果3個、香蕉2串、橙子4個時,學生需要運用加法運算律將這些不同商品的總價相加,以計算本次購物的總價。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強化了對加法運算律的感知,還培養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又如,創設“家庭開支規劃”情境,引導學生在家庭經濟的實際案例中應用運算律。學生可以扮演家庭成員,根據不同的開支項目,利用運算律計算出每月的總花費,如計算家庭每月的房租、水電費、食品開支等各項費用的總和。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設計,學生既能感受加法運算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也培養有效管理家庭開支的意識和能力。這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教學,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形成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維。通過創設這些生活情境,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僅能夠深化對運算律知識本質的感知,還能夠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維,使數學運算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總之,這種情境化的教學策略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科水平,更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意識。
(二)數據分析評估策略,促進學生運算能力的發展
采用數據分析評估策略,以量化學生運算能力的發展。
以小學數學的《乘法分配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和評估來了解學生對該運算律的理解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教師進行基線測試,通過一系列針對乘法分配律的問題,了解學生在學習前對該概念的掌握情況。例如,通過讓學生解決類似“3×(4+5)”的問題,教師可以初步評估學生是否能正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應用。通過這個基礎測試,教師能夠獲取學生的起點數據,為后續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依據。這樣,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實時反饋和評估,教師可以收集更多的數據,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通過課堂練習、小組討論和課后作業,收集學生對乘法分配律運用的數據,比如解題的準確率、所用時長等。這些數據能夠直觀地反映學生在運用乘法分配律時的具體情況,為教師優化教學,提供了有力依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和支持。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教師還可以進行周期性評估,檢查學生的進步情況和學習中的困難點。通過定期進行的小測驗、課堂互動和項目作業,收集學生在乘法分配律方面的學習數據,不僅有助于評估學生在數學運算律上的整體發展,也為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通過這些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教師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在乘法分配律方面的學習狀況,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可見,這種數據分析評估策略,有助于促進學生運算能力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科學依據,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三)強化運算習慣培養,打下堅實的運算能力基石
強化運算習慣培養,是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律教學的策略之一,能夠持續促進學生運算能力的提升。
以小學數學的《乘法結合律》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農場蘋果收獲”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需要計算總的排數,及每排蘋果樹的數量以及每棵蘋果樹上的蘋果數,然后利用乘法結合律計算蘋果總數。例如,若每排有2棵蘋果樹,每棵樹上有3個蘋果,有4排蘋果樹,學生需要計算2×3×4。通過這個實際情境,不僅強化了學生的乘法結合律概念,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良好運算習慣。
教師還可以借助“商品打包”的場景,讓學生應用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例如,一家商店有3種商品,每種商品有5個包裝,每個包裝里有8個小商品。學生需要計算3×5×8,即每種商品的總數。通過這個實例,學生能夠體驗乘法結合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便利性,同時逐步掌握正確的運算順序,養成良好的運算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數學游戲”等形式,設計既富有趣味性且具有挑戰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靈活應用乘法結合律。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能通過不斷地練習,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運算能力。通過這些具體的數學題和情境設計,學生能在實際運算中深入理解和應用乘法結合律,并逐步養成良好的運算習慣。可見,這種強化運算習慣培養的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數學運算中更加熟練自如,也能為學生未來學習更復雜的數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整合實例與概念,深化對“運算律”內涵的理解
在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律的教學中,整合實例與概念可以有效深化學生對“運算律”內涵的理解。
以小學數學的《四則混合運算》為例,教師將通過具體的數學題目和實例,促進學生對運算律的更深層次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商店購物”情境,引導學生在商店購買多種商品,借助四則混合運算,根據每種商品的不同價格和數量計算總花費。例如,若購買2個蘋果(每個蘋果2元)、3個橙子(每個橙子1.5元),以及1瓶牛奶(每瓶牛奶5元),學生需要計算2×2+3×1.5+1×5。在這一實際情境中,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運用混合運算解決日常問題,還通過具體購物場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運算規律。
此外,創設“時間管理”場景,引導學生應用混合運算解決用時問題。例如,學生要從早上7點開始做作業,每科目花費的時間不同,且每科目之間有短暫的休息時間,學生需要計算在中午12點之前完成所有作業需要多少時間。在解決這一時間問題中,學生能夠理解并應用四則混合運算,將時間元素與數學概念相結合,深化對運算律內涵的理解。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挑戰”等場景,設計更具挑戰性的綜合性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例如,要規劃一次郊游,需要計算包括交通、餐飲、門票等費用總和。在這一類的問題中,學生將面對更貼近實際生活的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混合運算法則的運用,通過整合實例與概念,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了運算律的內涵。
(五)采用多元評價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運算水平
在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律的教學中,采用多元評價手段是為了全面掌握學生的運算水平,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運算水平。
以小學數學的《分數乘法》為例,教師通過“分數實際運用”進行評價,可以結合實際需求,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例如,學生需要在食譜中按照1/2的比例調配食材,計算實際需要的食材數量。通過這個實際場景,學生不僅能夠運用分數乘法解決問題,還能體驗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評估學生對分數乘法的掌握情況。
教師還可以通過“分數圖形化表示”進行評價,并設計一個任務,要求學生利用圖形化方式表示分數乘法的結果。例如,學生可以繪制新矩形區域,并以矩形區域的長寬為參考,將新矩形的長度設定矩形區域的3/4,寬度為2/3,然后計算面積。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考查了學生對分數乘法概念的理解,還檢驗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應用情況。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協作項目”進行綜合評價,并設計一個小組項目,要求學生共同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其中涉及多步的分數乘法計算。通過觀察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不僅可以評估學生在分數乘法方面的運算水平,還能了解學生在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方面的綜合素養。通過采用這些多元評價手段,教師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對分數乘法運算律的掌握情況。
三、結語
通過對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運算律教學的深入研究,教師不僅深刻認識到該部分內容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性,更在實踐中探索了提升數學教學實效性的創新策略。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教師認識到數學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需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方式、問題解決能力等。
通過創新的教學策略,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使數學不再是抽象而晦澀的內容,而是能夠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趣味工具。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的研究成果對深化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養教育的實踐經驗也可以為其他學科提供參考,促進整個教育體系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實現知識傳授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順應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