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觀念和良好提問意識的形成,還能進一步提高課堂互動學習效率和學生的跨領域學習能力,為學生深度學習、未來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本文旨在系統研究小學數學教師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使教師能夠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活躍課堂,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一、培養問題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積極學習觀念和良好提問習慣
從學生能力培養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觀念。在培養問題意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主動思考、探索,并敢于質疑問難,在為問題生成與解答的交互中掌握知識。這一過程無疑會推動學生形成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習觀念,使學生認識到主動提問、主動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此外,培養良好的提問習慣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直接結果。具備較好提問意識的學生不僅能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還能在解決問題時提出新的疑問,如此循環往復形成的提問習慣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二)提升課堂互動學習效率和問題教學質量
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當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并善于提問時,課堂的互動學習效率將會顯著提升。學生的問題不僅能夠引發教師和學生共同思考和討論,還能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此等課堂能形成更加活躍的互動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問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然結果。隨著學生問題意識的提高,學生提出的問題將更加深入、具體,這將使教師有機會更深入地講解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要求
(一)啟發性要求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需要滿足啟發性要求。這意味著,教師需要設計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時,教師需要在學生生成問題、發現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予以學生思想啟示,幫助學生加快思考進程,提升問題學習效率。適度的應用啟發性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促使學生在問題中獲益。
(二)開放性要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需要滿足開放性要求。這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考慮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進行思考和回答。對于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或者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開放式提問與問題探究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三)個性化要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需要滿足個性化要求。學生具有個性化特征,其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均有所不同。鑒于此,教師在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時,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依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問題引導。通過遵循個性化教育的要求,教師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有效幫助學生發展其問題意識,進而形成獨特且富有創造性的問題學習思路。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一)營造平等交流氛圍,挖掘學生提問內在動因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在于培養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主動開口發問的自主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營造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圍,鼓勵學生發言。通過傾聽和尊重學生的聲音,教師能挖掘學生提問的內在動因,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轉換角色,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對話,成為學生面對學習問題時的探究合作伙伴,而非拷問、督學的關系。學生能在這一態度的轉變中放松學習情緒,增強主動提問、表達的欲望。教師還可以采取特定的提問學習規則,如: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共同解答。此等問題學習模式能為問題賦予游戲屬性、情感互動屬性,促使學生從問題學習中找到樂趣,在活躍的氛圍中積極思考。營造平等的交流氛圍,進一步挖掘提問的內在動因,能增強學生提出問題的動機,為問題意識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教學活動中,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以選擇在課前時段為學生創造平等的課堂交流氛圍。具體教學舉措如下所示:
1.教師以平等、親切的態度與學生展開交流,詢問學生:“同學們,我們即將學習‘倍的認識’,你們對‘倍’有什么理解或疑問嗎?”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問。2.教師可以設定一個特定的提問環節,如:“現在,我將扮演一個不懂‘倍’的小學生,你們可以向我提出關于‘倍’的問題嗎?”這種角色轉換的方式能讓學生感到更加輕松和有趣,從而更愿意主動提問。3.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耐心傾聽并給予積極的反饋,如:“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或“你的問題很有深度,讓我們一起解決它。”這種積極的反饋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提問的積極性。4.對于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課堂討論的焦點,引導學生共同思考、討論和解答。這樣不僅能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以上舉措,教師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民主、輕松的課堂交流氛圍,從而激發學生提問的內在動因。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更愿意主動開口發問、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為問題意識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創造學生提問有利條件
在問題意識培養過程中,良好的學習情境能為學生提出問題提供必要的數學信息,并為學生帶來積極的問題學習體驗和感受,起到拓寬提問思路、豐富問題內容的效果。在指向問題教學的情境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師還可以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面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數學游戲、數學故事等方式,讓學生自發地融入問題情境,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情境,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疑問和思考。此等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還能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情境一:教師可以模擬一個購物場景,讓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理解和應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例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商品,并給每個商品標上價格(如:蘋果1.5元,香蕉0.8元,橙子2.3元等)。然后讓學生扮演顧客和收銀員,完成購物和結算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自發提出問題,如:“我買了兩個蘋果和一個橙子,需要付多少錢?”“我給了收銀員10元,應該找回多少錢?”等。通過解決問題,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還能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情境二:教師可以給出一個復雜的購物清單,讓學生計算總價。清單中可以包含多種商品,每種商品的數量和價格都不同。學生需要仔細計算每種商品的總價,然后再將所有的總價相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我該如何快速準確地計算每種商品的總價?”“我有沒有遺漏或重復計算某些商品?”等。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不僅能提高數學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通過以上兩種情境的設計,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提問條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疑問和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教授提問策略技巧,提升學生提問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需要學生有提問的勇氣和熱情,還需要學生掌握有效的提問策略和技巧。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時,可以注重培養學生提問的策略和技巧,以提升學生的提問質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思考問題,如何運用已知的知識和經驗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問題并尋求他人的幫助等。通過教授這些提問策略和技巧,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還能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教學活動,借此教授學生提問的策略和技巧。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分數的基本概念和性質,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知識基礎;其次,教師可以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學問題:“如果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長是8分米,高是4分米,那么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思考問題,如:“我可以用哪些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可以將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比較嗎?”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積極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問題的方向和價值,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提問的經驗和教訓,歸納出有效的提問策略和技巧。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邊形的面積知識,還能教授學生有效的提問策略和技巧,提升學生的提問質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培養學生提問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使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相互提問,形成問題之間的轉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和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從而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提問和解答問題,從而培養Ij8SPGS1Mc57ZqTIQeJqQplZfdcfK4QqCZzhUFLS7JA=他們的提問學習習慣和合作學習精神。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和方法,并在討論和交流中產生更多的疑問和思考。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合作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提問學習習慣。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具體的任務,如:“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探究圓的性質”等。然后,讓小組內的學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提問和解答問題,如:“我們如何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圓的性質有哪些?”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小組間設置一些競爭機制,鼓勵學生相互競爭、相互挑戰,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和交流。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問題的方向和價值。通過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和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五)鼓勵日常質疑問難,訓練學生提問學習意識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專門的提問訓練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質疑和提問。首先,為鼓勵學生日常質疑問難,教師可以定期安排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其次,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數學活動,如數學角、數學俱樂部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由交流、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最后,教師還可以與家長溝通,鼓勵家長在家中與孩子一起探討數學問題,共同尋找答案。通過這樣的日常質疑問難訓練,學生能夠逐漸養成提問學習的習慣,提高個人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日常提問訓練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比例關系,如:地圖上的比例尺、食物配料的比例等,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思考。在本節課教學時段內,教師可以設立“最佳問題獎”,在“比例”課時教學中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并給予一定的獎勵。此獎勵機制可以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使學生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通過這樣的日常質疑問難訓練,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還能提高個人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傳授有效的提問方法、布置合作學習任務以及鼓勵日常質疑問難等策略的實施,教師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注意遵循啟發性、開放性和個性化要求,以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觀和良好問題學習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