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質量,減輕廣大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我國出臺了“雙減”政策,在中小學教學領域中掀起了一場“提質減負”的熱潮,強而有力地推動著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進程。“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持續優化課堂的教學模式與作業設計形式,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實現身心健康成長。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立足于“雙減”政策的相關教學要求,兼顧好“提質”與“減負”這兩項教學改革工作,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手段,在避免學生產生過重學習壓力的重要前提下,積極創建科學、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全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實現“提質減負”的教育目標。
一、“雙減”政策對于開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要求
總體而言,“雙減”政策對于小學教學的要求,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求提高教育質量與教學服務水平,二是要求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提質”與“增效”是“雙減”政策的兩大核心關鍵詞,簡明扼要地表明“雙減”政策“以人為本”的教育立場,展現出該政策促進學生實現全面健康發展的這一核心價值追求。小學高年級數學既是整個義務教學階段的開端工程,又是小學數學教學正式進入“收官”階段的收尾工程,占據著極為重要的教學地位。針對這一特殊的教學階段,“雙減”政策提出了以下更新更科學的教學要求。
(一)要求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的數學學科是義務教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與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與學習習慣。“雙減”政策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要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造性看作是理想教學課堂的重要標志。基于“雙減”的相關教學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時,要將學生真正當作課堂的主人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設計,綜合考慮學生真實的成長需求與學習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興趣愛好等多種因素,選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手段,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數學學習環境,并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自主學習契機,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時刻保持快樂、良好的學習狀態,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潛力,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要求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逐步學會運用數學的眼光打量現實世界,運用數學的思維認知現實世界,運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枯燥呆板的知識講解方法常常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難以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現實生活中。由此可知,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背離的數學教學,違背了“雙減”政策的教育初衷,與“雙減”政策倡議的“提質增效”的總體目標背道而馳。對此,依據“雙減”政策的相關教育指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融入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取生活的源頭活水,澆灌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為高年級學段的小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場景,助力學生在該生活場景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感知各個數學知識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使學生將現實生活作為數學的廣闊天地,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三)要求培育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模型意識、符號意識、推理意識,形成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等。盡管“雙減”政策要求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但是這并不代表不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效。實際上,“雙減”政策與新課標是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關系,均指向為學生創建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加科學的教學方式。新課標提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同樣是“雙減”政策下課堂教學的重要追求。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時,要堅持素養教學的立場毫不動搖,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任務,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實踐探究能力、創造力以及邏輯思辨能力等,促使學生提高綜合學習能力,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雙減”下開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策略探究
(一)運用項目式教學,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項目式教學指的是以某一特定項目為基礎,在學習者的自我驅動與教學者的幫助下,充分依托情境、收集與分析信息、開展合作學習與良性競爭等學習過程,達成觸及知識本質、發展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共識。項目式教學面向的主體是學生,強調將學生置于項目學習的中心,與“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不謀而合。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靈活利用項目式教學,運用項目設計的思路規范數學課堂中的各個教學流程,幫助學生在項目探究的過程中,充分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增強學習探究的主動性,以此突出學生的學習地位。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章節中“統計與概率”為例,通過對該章節“統計”這一知識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與統計表相關的基礎知識,了解統計表的意義、組成部分、基本種類、制作步驟等,同時還需要掌握統計圖的意義與分類,重點了解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意義與繪制方法。在設計以“統計”為主題的學習項目時,教師可以結合“統計”這一主題,指導學生自主搜尋相關學習資料,為學生進行正式的項目探究打下基礎。在這一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問題。例如,在生活中,你統計過哪些方面的信息資料?你運用了哪些工具、采用了哪些方法進行統計?是否在生活中觀察過統計事件,經過你的觀察,是否了解什么是統計表,什么是條形或折線統計圖?通過靈活設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整合生活經驗與以往的知識儲備,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收集與統計表、統計圖相關的學習資料。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新聞報道等多種渠道,收集與統計相關的學習資料,形成對于該項目主題的初步認知。
在這之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資料搜集成果,為學生設計項目學習任務,即制定關于統計表與統計圖兩個知識內容的學習方案。在這一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可以先自主制定一份自己的學習方案,隨后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開展合作探究,結合自己的學習方案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換各自的觀點。如學生可以提出:觀察統計表,找出統計表中的有效信息;繪制折線統計圖,將該統計圖與教材中的圖表進行對比,分析折線統計圖的制作要點,探究折線統計圖的重要特征等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究情況,判斷學生學習方案的可行性,并對學生的學習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學生逐步完善項目學習,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本課知識。
在本次的項目式教學中,教師很好地扮演了項目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角色,既科學地設計了項目學習中的各項活動,又依據學生實際的項目探究情況,采取適時地引導,有效地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狀態,充分地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取得了更好地學習效果。
(二)開展生活化教學,激發課堂教學活力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地,也應當成為知識的應用場。從傳統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面臨著較重的考試壓力,因而數學教師往往忽視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導致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效率低下。在“雙減”政策的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摒棄落后的教學思想,重拾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積極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生活化教學資源,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為數學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喚醒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科學高效、更加理想的學習環境。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章節中“小數乘法”為例,這部分的知識內容主要包括小數乘小數、小數乘整數等,重點考驗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運算能力。對于五年級的小學生而言,這部分知識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同時也是日常練習中經常出錯誤的地方。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降低出錯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理念,為學生創設與本課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化學習情境。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有去菜市場買菜的經歷,以及是否有去超市兌換零錢的經歷,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并感知小數乘法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隨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本課的基礎知GBSFHrxaYc0KniIDqv980YW0naUVh2ukMC1mtvBuBeA=識,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運算過程,掌握小數乘整數、小數乘小數等運算技能。
在這之后,為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菜市場買菜”這一模擬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商家等角色,并演繹去菜市場買菜的情景。在學生演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重點知識,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問題中。例如:一個顧客在菜市場買了4斤黃瓜,黃瓜2.25元/斤,又買了8斤的榴蓮,榴蓮40.8元/斤,請問這位顧客一共需要支付給商家多少元?另一位顧客買了4斤打折的蘋果,打折前蘋果是5.5元/斤,打折后蘋果是3.5元/斤,這位顧客一共帶了二十元人民幣,請問商家需要找給顧客多少錢?這樣極富生活氣息的數學問題,既能夠引導學生廣泛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化對小數乘法知識的理解,又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探究的平臺,促使學生聯系以往數學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如混合運算、認識人民幣等,對以上的數學問題展開更加高效而深入地實踐探究。
在本課的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具有新意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同時還利用問題驅動法,促使學生借助生活中經常觀察到的場景展開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以及數學實踐能力,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效果。
(三)設計分層式作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作業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發揮補充、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高效地達成對于知識的強化與鞏固。在“雙減”政策的教育背景下,實現作業的“少而精”是眾多小學數學教師的作業設計目標。將“雙減”理念落實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揮作業的積極作用,努力貫徹“少而精”的作業設計原則,并采用分層設計的理念,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與學習困境,對數學作業進行相應地優化,切實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緩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壓力,幫助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高效地完成作業,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
沿用案例一,結束“統計”的相關教學內容后,教師需要了解每個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利用差異化的教學原則,為學生設計分層式的課后作業,即基礎型作業、提高型作業、創新型作業,幫助每個學生通過作業,回顧與鞏固本課所學的統計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
在著手正式的作業設計之前,教師需要根據班級中不同學生的特點,對這三個層級的作業制定相應的作業目標,為開展科學的作業設計指明方向。在基礎型作業中,教師可以將作業目標設定為:讓學生在特定的統計活動中,了解復式統計表與單式統計表的區別,能依據搜集的數據資料正確繪制出復式統計表,能夠準確分析表中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了解折線統計圖,能夠根據搜尋到的數據資料正確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在提高型作業中,教師可以將目標設定為:通過參與統計實踐活動,學會匯總與描述數據,認識到統計的重要意義,能夠運用數據統計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在創新型作業中,教師可以將目標設計為:愿意主動參與統計活動,能夠運用創造性思維與他人開展高效地統計合作,提高運用統計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性。
在分級式作業的各個目標設立好后,教師可以指導數學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完成基礎型作業,即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確定統計的主題,依據該主題搜集與整理相關的數據,對數據簡要處理,繪制出相應的復式統計表與折線統計圖。隨后,教師可以指導尚有余力的學生,完成提高型作業,即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統計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做出正確的推斷,將數據分析與實際問題統一起來,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對于數學學習興趣較濃厚、學習基礎扎實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完成創新型作業,即積極參與靈活開放的數學活動,通過合作學習,利用創造性思維與他人共同完成數據的搜尋、匯總、分析等工作,運用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看待、思考、表述現實生活。
通過明確本課的作業目標、運用分層式的先進理念,優化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數學教師能夠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幫助,助力班級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知識能力基礎上取得新的進步,促使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推動核心素養在數學課堂中有效落地。
三、結語
在“雙減”的教育政策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既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教學挑戰,也能夠收獲一系列新的發展機遇。小學數學教師作為數學課堂的設計者與實施者,應當以高度的自覺意識,致力于實現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將“雙減”政策的教育理念落實到課堂的教學中,推動小學數學不斷地發展進步。在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與成長需求的基礎上,通過開展項目式教學、設計生活化教學、運用分層式作業設計理念等多種方式,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輕裝上陣”,高效地開展課內課外的數學學習,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