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校園文化與景觀雕塑
高校校園文化是學校自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社會和認識人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
河西學院坐落于古絲綢之路重鎮的張掖市,始建于20世紀40年代,伴隨著祖國的時代變遷,經歷了滄桑變化,經過80多年的風雨征程,成為甘肅蘭州以西,烏魯木齊以東,2000公里版圖上唯一一所多學科發展的萬人大學。特別是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其由原來以師范教育為主的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多學科本科院校,至今20多年來,在歷屆校領導、全校師生、校友的奮力拼搏下,學校長足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校園環境優美,校園文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歷史厚重,風景秀麗、人文氣息濃郁,“文理兼修 德才并重”的校風,“明德尚美 求真篤行”的校訓,“務實創新 學以致用”的學風,“追求卓越 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已深深根植于師生的心目中,為我們豐富和創新校園文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金屬雕塑”是河西學院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一門主干課程。該課程以既能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認知,為豐富校園文化做貢獻,又能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機會為目標,以美術學院創建的藝術創意中心為平臺,通過設計制作景觀雕塑,豐富校園文化。
雕塑具有藝術語言,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校園雕塑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具有文字屬性,同樣體現“文以載道”的精神[2]。校園雕塑與所有的校園物質景觀一樣,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每一座校園雕塑均蘊含著一定的道德追求,可以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與共鳴,同時還能讓他們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產生向往之情。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校園文化,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校園雕塑作品的營造,能增加校園教書育人的文化氛圍,使得徜徉于校園中的師生都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校園中的文化美。
2 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
2.1 地方文化為校園文化注入活力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咽喉交通要道,獨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歷史文化,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地位。重鎮古甘州,現今張掖市,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豐富的絲路文化遺存。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遺存,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建設文化強國征程中應大力保護、研究和弘揚[3]。
2.2 景觀雕塑的確定來源于我們對地方文化的認知
基于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對于絲綢之路主要的交通工具、農耕文化中重要生產力代表的認同,主要選擇了在絲綢之路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動物“駱駝”,千百年來在古甘州耕作農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動物“牛”。這些典型的動物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用藝術的手法和特殊的材質來展現,更能激發師生的文化想象力,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具有特殊的意義。
提起駱駝不少人理解為沙漠的交通工具——“沙漠之舟”。除去駱駝本身的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散發出來的“駱駝精神”,這可謂是一種堅韌不拔、在極端險境中不屈不撓堅持不懈地走出困境的拼搏精神。
而牛則具有勤勞憨厚、勃勃生機、力量與忍耐等精神品格。河西走廊從古至今,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耕時代的牛一直是中華文化中勤勞的象征,而且牛的外表樸實無華,就像是一位勤勤懇懇的實干家。它既是重要的畜力,也是力量的象征、財富的象征。
3 專業教學與校園文化
3.1 基于對雕塑藝術特征的認知
雕塑的語言是單純與豐富的統一。它的單純,體現在表現媒介的單純性。在專業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金屬雕塑”課程的認知和理解,有計劃地專門就雕刻塑造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雕塑作為造型藝術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環境雕塑從風格上來分,大致可分為寫實風格與抽象風格的環境雕塑;從環境雕塑的放置地點來分類,大致可分為城市廣場、園林、商業區、小區、校園等環境雕塑;從環境雕塑的材料上分類,大致可分為金屬、漢白玉、花崗石、大理石、陶器、綜合材料等環境雕塑[4]。
3.2 基于對當地環境、氣候的認知
之所以選擇金屬雕塑,一是因為河西走廊處于內陸干旱地區,年降雨量極少,氣候干燥,風沙大,要在戶外長期置放,所采用的材質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經得住雨打風吹、寒霜冰凍,而金屬雕塑具有這種特性。二是金屬雕塑置放后不能隨便挪動部位,因此在建造時必須考慮特殊的場地及其周邊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格調氣氛等具體條件。三是盡管每個師生的欣賞水平不同,可是雕塑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應當合乎師生審美觀念的大眾性。
3.3 基于課程建設對學生實踐基地的考慮
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實現培養具有現代審美意識、具有全面而扎實的藝術設計學科專業知識和設計技能,能在視覺傳達、公共環境、數字藝術等領域從事教學和設計工作,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利用課堂教學的環境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固定的校內實訓實踐基地。這一方面是基于學校要求全面提升校園文化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基于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校內專業實踐的機會。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學校在后勤設施改造中,將原鍋爐房改建為美術學院的藝術創意中心,為我們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4 在實踐中產生創作靈感
(1)在設計構思中,注重借鑒“金屬雕塑”課教學中對金屬材料的認知,如獨特的材質美、靈動和輕盈的造型、冷峻和堅硬與充滿人文的色彩,特別是氧化、生銹所增添的歷史滄桑感,以及使用一些沉重的構建和粗糙的表現,通過擠壓、焊接、拼裝等工藝手段,來展示出雕塑的紀念性氣質。金屬的彎曲和褶皺中呈現出來的最完美的變形,雖然沒有明確的觀念性和敘事性,但是呈現出一種猛烈的氣勢和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給師生以全新的藝術體驗[5],如圖1、圖2所示:
(2)在制作過程中,充分利用“素描”課教學中學生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親手對雕塑動物骨架的勾畫,加深學生對雕塑藝術的價值與功能的認知。通過用立體觀察法——多視點、多角度、多方位觀察對象和正確地理解、分析客觀對象內部的構造特點,并在局部細節的刻畫上,展現出較強的素描表現能力,從而對客觀對象的具體特征塑造得更加深刻、生動和準確。
(3)在裝飾過程中,充分發揮師生的聰明才智,激發他們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按照確定的設計思路,勾畫出動物形體圖,然后按照形體輪廓、尺寸大小,去廢品收購市場(報廢汽車市場)搜尋合適的物料。在加工組合過程中,精雕細刻,有的采用螺釘連接,有的則采用焊接的方式。為了達到逼真、直觀的效果,對每個細小的部件,師生反復琢磨比較,討論決定誰的思路更好,所提方案、建議更具有獨創性,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既體現個性、獨創性,又充滿了團隊的智慧和協作精神。每一個雕塑的制作都經歷了裝上去、卸下來、再裝上去的反反復復的實踐過程,直至達到大家都滿意的效果,既節約了經費,又縮短了加工制作時間。在整個過程中,既體現了師生愛校的情懷,同時充分體現了師生敢于創新的才華,也是團隊精神的凝練,在合作中還增進了友誼。
(4)設計成果力求逼真、完美。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邊設計、邊施工,共完成金屬雕塑20多尊,展現在美術學院藝術創意中心的周圍,成為校園亮麗的風景線,受到學校領導和兄弟院校同事的充分肯定和贊揚。
5 幾點感知
(1)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設計制作景觀雕塑既要遵從于學校的文化歷史傳統和師生所認同的文化觀念、生活理念等因素,也要有別于其他學校的共性和個性,同時要將校園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感染力、震撼力和創造力轉化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啟迪一代又一代師生為之奮斗。
(2)強化品牌意識,不斷提高學校在社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師生能夠感受到生活在這所學校的快樂、自信、幸福和自豪。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確保雕塑能夠真正代表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它,共同傳承和發揚學校的文化和歷史。
(3)在設計制作景觀雕塑中應遵循下列理念:一是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二是要有助于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三是要有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四是要深入挖掘校園文化內涵,將人文內涵、建筑和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在一起。
(4)要在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不斷交融中,尋求兩者融合的方向與方式方法,可以通過引入地域性的文物、史料、文化元素等方式來實現,以期促進高校校園特色文化的建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5)應注重安全性,即確保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還要注重環保和可持續性,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可以通過使用可再生資源、節能設施和環保材料等方式來實現。
(6)努力拓寬專業教學與校園文化融合的渠道,讓更多鮮活的案例融入課程思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聰明才智,激發學生參與設計制作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學相長常常會產生思想火花,醞釀出金點子來,有學生參與的校園文化,才更富有青春和活力。
引用
[1] 高姝佳.淺談校園景觀雕塑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設計應用——以寧波大紅鷹學院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6(11): 41.
[2] 張杰.淺議當代藝術語境下裝飾雕塑藝術內涵的外延與擴張[J].大眾文藝,2013(16):118-119.
[3] 單清烘.雕塑造型藝術在現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4] 段寶柱.當代金屬雕塑創作的藝術形式特征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5] 高榮.河西通史:河西歷史文化研究叢書[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翔(1982—),男,甘肅蘭州人,本科,講師,就職于河西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