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以及《“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提出國家間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國家眾多,文化背景各異。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不同國家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各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的發展。但是面對全球化浪潮,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遇諸如文化單一化、傳承中斷等嚴峻挑戰。基于此,本文對“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如何有效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探索,旨在為促進世界文明多樣性貢獻力量。
1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性
1.1 保護和傳承文明多樣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悠久歷史和博大文化的積淀,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才智、創新力和生活方式。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各種形態存在,包括口述傳統、藝術表演、節日慶典和手工技藝等。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守護和延續這些獨特文化形態,從而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文明的多樣性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關鍵要素,也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今全球化進程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遇諸如文化單一化、傳承中斷等嚴峻挑戰。在當前背景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傳播更顯迫切,必須采取行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代代相傳。
1.2 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能促進人們深化對本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進而提升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自信心。深入了解和認識自己民族的文化,人們會更加珍愛并傳承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刹扇《喾N方式推廣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通過教育、媒體以及進行跨文化交流等。在教育中,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納入教學計劃,讓學生從小就親近和理解民族傳統文化。借助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工具,以直觀的方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使其吸引到更廣泛的公眾的關注,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此外,舉辦文化節慶、展覽等互動活動,也能推動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互相的理解和尊重。
1.3 促進文化交流與對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發揮著連接各國文化、促進國際交流的媒介作用,能夠超越國界,促進世界和諧友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國和各民族歷史與文化特色的鮮明展現,其國際的傳播不僅打開了認識和欣賞異域文化的大門,也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對話。比如,京劇代表了中國的藝術精華,印度的瑜伽則傳遞了深厚的哲學思想,這些都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國通過向彼此分享各自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促進民族間的相互學習、理解和尊重,從而推動全球文明的和睦共存。
1.4 推動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鮮明的特色和顯著的影響力,能促進文化交流,對旅游業及經濟的發展起到提振效果。當一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為人知,會吸引更多人前來游覽和體驗,帶動當地旅游及相關產業的增長[1]。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過程中,附屬的手工藝制品和表演藝術等形式,也能為本地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比如,中國的長城和埃及的金字塔等世界知名遺產的周邊地區,每年接待數百萬游客,間接刺激了住宿、餐飲、交通等行業的發展,增加了當地的人均收入。
2“一帶一路”倡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影響
2.1 文化交流促進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開辟了新途徑,使得各種獨特的文化表達得以穿越國界和疆域,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比如,通過組織國際藝術節、展覽和表演等,各國有機會展現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精髓,吸引全球的目光,提升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此外,這樣的互動還深化了各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激發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經濟合作帶動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國家不斷深化經濟合作,為各企業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供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各國民眾之間的商品貿易交流也日益頻繁。當然,“一帶一路”倡議除了加速物質文化的交流,同時也為如手工藝術、傳統音樂和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機會[2]。官方與民間不斷加大貿易投資,引進并學習對方的傳統文化和優秀技藝,在促進文化交流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2.3 旅游推廣效應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國家旅游業的繁榮。隨著游客量的增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旅游資源得到了更多展示和傳播的機會。游客通過親身參與,例如游覽博物館、古跡和傳統村落,在此過程中探尋和體驗當地獨特的歷史、風俗和文化底蘊,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所在[3]。一些旅游活動融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如民俗表演、手工藝術等,使游客得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感受和領略到各地的文化魅力。
3“一帶一路”倡議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策略
3.1 建立跨國合作平臺
建立一個跨國合作平臺對于保障和傳承“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借助這一合作方式,各國能協同執行項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深度研究,舉辦各類交流活動,有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繁榮。跨國合作平臺首要任務是推動信息的交流與分享,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有積極效果[4]。借助這一平臺,各國能同步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最新發現、實踐范例及遇到的困難,有助于各國借鑒彼此的經驗,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利用跨國合作平臺,還能實現“良性進化”的多元傳播,又可以借助跨國合作平臺的資源開發和探索功能,創新出“菜單式”“訂單式”和“體驗式”傳播模式。
3.2 舉辦國際性文化節和展覽
定期舉辦全球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和展覽,鼓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參與,可以促進沿線國家間的文化互動與協作。每個國家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和展覽活動中設立特色展區,展出各自特有的傳統藝術、手工技藝、民間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中國的京劇、印度的古典舞蹈、土耳其的陶瓷、希臘的傳統音樂等,以吸引觀眾的目光,提升文化影響力。為保證活動的專業水平和深度,還可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學者和傳承人進行專題演講和討論,分享在保護工作中的見解、困難和策略,為公眾和業內同仁帶來寶貴的信息和啟示。如近十年來泉州組織策劃108個文化團組1624人次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同時邀請6個文化團組1341人次蒞臨泉州交流?!?023(菲律賓)世界閩南文化節”在菲律賓馬尼拉隆重舉行,閩南歌舞在開幕式暨文藝演出《絲路揚帆》中綻放異彩,與南音、提線木偶戲、梨園戲、高甲戲一同展示了閩南文化獨特的內涵和魅力。同步舉行的“閩南傳統技藝及文創產品展洽會暨安溪鐵觀音海外推廣專場品鑒會”,集中展示了泉州工藝美術的精湛工藝和獨特魅力,進一步弘揚了閩南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了泉州與世界各地閩南人的合作交流。這樣的展示不僅提升了公眾對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也為藝術家和匠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國際舞臺[5]。
3.3 支持數字化保存和傳播
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持續提升,利用途徑不斷拓展,全社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耙粠б宦贰背h對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為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利用先進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精確的數字記錄和保存,能夠確保其實現永久性傳承。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還能夠為觀眾構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使他們宛如置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境中,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和了解。比如,面對傳統舞蹈或戲劇等表演藝術,觀眾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設備可清晰觀察到演員的一舉一動,進而沉浸在舞臺的氛圍之中。這種方式加深了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有利于點燃他們對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最后,增強現實技術將虛擬內容融入現實生活,為觀眾創造出更具互動性的體驗。在博物館或展廳,通過增強現實技術設備,觀眾能獲取展品的詳盡信息和相關故事,甚至有機會與之互動,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3.4 加強教育和培訓項目
為更有效地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教育機構應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合作的核心內容是聯合開發專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課程和培訓項目,全面覆蓋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歷史背景、工藝技巧、文化價值以及在當代所扮演的社會角色。首先,與各地的教育部門和學術機構深入對話,以理解其具體需求,確保課程設計切實有效。同時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學者和傳承人參與教學設計,以保證課程的權威性和實用性。其次,將這些課程在學校中廣泛推行,給予學生親身體驗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舉辦多種活動,包括研討會、實踐活動、實地考察等,讓學生直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進一步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最后,還要與社區聯手,推出一系列活動,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群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訓練項目,通過實踐操作和互動交流,使他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
4 結語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的技術和豐富的資源。借助強化國際合作、運用數字技術以及彰顯地方文化特點的策略,能夠有力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的傳播,增強各國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未來應持續深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研發更多創新的傳播手段和保護方法,從而更好地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
引用
[1] 李金蘭.“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與對外傳播[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38(1):111-114.
[2] 龔春英.“一帶一路”背景下泉州海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傳播[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 (4):6-10+91.
[3] 葉丹,戴旸.以網絡直播為途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20,22(2):80-83.
[4] 閆藝,李雪軍.“一帶一路”視域下新疆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9,39(6):48-54.
[5] 董仁杰,金石柱,劉暢.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文化傳播研究動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 (2):99-102.
作者簡介:何姍姍(1983—),女,浙江諸暨人,在職研究生,講師,就職于中共南昌市東湖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