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作為基礎教學大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其跨學科的綜合特性,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科學教學中,課后作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增強其對科學的探究欲望,有助于提高學生創新設計及動手制作能力,并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農村學校教學器材有限,科學教師需結合當地特點細致構思作業內容,以增強其趣味性、可操作性及可探索的特點,從而讓學生自發且愉快地完成科學作業。
〔關鍵詞〕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4) 21 055-057
作業改革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小學科學作業設計也迎來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農村小學科學活動場所及用具有限,科學作業通常是以枯燥乏味且重復性高的抄寫為主,導致學生將其視為沉重的包袱,產生強烈的排斥情緒,這種狀況若持續下去,可能會減弱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熱情。科學教師應依據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當地可得的教學資源出發,巧妙構思多元化、內涵豐富、層次鮮明的科學作業,將作業塑造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場所和探索知識的歡樂領域,進而點燃學生自我推進作業完成的熱情,增進作業執行的有效性。
一、學生對科學作業的需求
科學作業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及補充,不但能讓學生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還能通過動手實踐、觀察記錄等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了解學生的需求對于設計科學作業尤為重要,能直接影響學生對待科學作業的認真程度。為了讓學生喜歡上做科學作業,科學教師更應設計出貼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個性化科學作業。筆者因此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發放給部分四至六年級的學生。下面將對調查問卷反饋的數據進行分析,以便后續有針對地設計個性化科學作業。
(一)調研概況
本次調研旨在了解學生對科學作業的態度、完成方式、難度感知、需求建議等方面的情況。共收集到162份有效問卷,涉及四年級、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后,我們發現學生對科學作業的總體態度以喜歡和比較喜歡為主,這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科學作業持積極態度。學生對科學作業類型的期望較為廣泛,包括知識點抄寫記憶、書面練習題、解決實際問題、探究拓展性作業等。其中,動手實踐活動和小組合作項目等實踐性作業類型備受青睞(圖1)。同時,學生期望在科學作業里見到有趣的故事、與現實生活聯系的實例、有挑戰性的探究問題等元素。此外,模型設計制作和科技創新發明等活動也頗受學生喜愛(圖2)。對于作業評價方式,學生更希望教師能夠關注探究過程和思路,并給予鼓勵和建議性的評價,而不是僅關注答案的正確性。
(二)調研結論
根據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科學作業持有積極態度,對作業類型、難度、評價方式等方面有一定期望和需求。同時,學生對個性化科學作業設計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和期望。
基于以上結論,建議教師在設計科學作業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結合學生的年齡、學習水平和興趣特點,設計多樣化、具有挑戰性的作業內容。同時,在評價作業時,應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思路,給予其鼓勵和建議性的反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下面談談對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幾類探索。
二、設計調查探究性作業
基于調查問卷反映的情況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科學作業通常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生活現象,但由于小學生還不會用科學的方式觀察事物,往往不能發現現象背后隱藏的科學規律,往往錯過了一些難得的認知機會。如果教師能從實際出發,有目的地設計一些調查任務作為學生的科學課后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的方法觀察事物的習慣,還能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這是科學學習的關鍵一步。調查探究性作業不但能夠通過外出實際考察,讓學生親身觀察自然界的科學現象并搜集可靠數據,還能有效地把課堂所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比如,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的《科學》(教科版)教材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的內容中,突出了塑料垃圾這一白色污染問題對地球生命構成的嚴重威脅,并指出海洋廢物日益嚴重的問題。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少認識到人類對塑料的極端依賴以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廢物問題,因而眾多震撼人心的數據并未能激起學生的內心共鳴。面對這種狀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家庭問卷調查。在明確了調查的主要問題和目標之后,學生制訂出一套周密的調研流程,并在周末對家中塑料產品使用情況和平均每日塑料廢棄物的產量進行了調查,并據此估算出年度家庭塑料垃圾總量。同時,本單元結束之后,教師可設計學生開展關于塑料制品的生產及類型的調查,從而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塑料垃圾污染巨大、不同塑料的特點及用途,以及回收塑料的重要性等。
通過上述調查研究,不但能讓學生認識各種塑料制品的區別及特點,更能讓學生意識到塑料制品若能合理回收利用將變廢為寶,若隨意丟棄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三、設計單元作業
課后練習有助于擴展課上所學內容,并能加深學生印象及考查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以考試為主導的教學氛圍中,教師通常會安排許多刻板和單調的練習,意在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并致力于提高他們的分數。然而,這樣做往往無法實現提高學業水平的效果,并且消磨了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從整體單元出發構建作業內容是增進作業品質的有效方法。科學課程的家庭作業安排需顧及課本素材與學生實際情況,從整個單元的角度出發,梳理課程結構,以單元內的知識結構作為依托,規劃出具有代表性且結構化的練習,避免單一的、重復性刷題做法,進而實現立體多維的教學策略。以小學五年級第二學期《科學》(教科版)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為例,教師在構思單元作業的時候,會依據《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及該單元的具體課程資料,著眼于宏觀概念的維度以及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宗旨,確立以單元教學目標為基準的作業內容結構。接著,科學教師依據單元作業的結構篩選出與動物生長發育息息相關的課內外作業材料,使學生既能在具有代表性的作業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提升核心素養,又能減少學生大量重復性練習的壓力,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見文后示例)。
四、設計實驗作業
探索科學真理的過程往往乏味,小學生也不太具備持續深入研究的激情。教師需以富有彈性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課程素材,鼓勵學生依據各自的學習水平獨立策劃充滿創新性的實驗項目,以此點燃學生的主動探索意愿,并增強其研究能力。比如,針對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中的“電路”單元,作業布置可如下構思:點亮一只小燈泡,你能列出必需的器材嗎?請繪制電路示意圖,并注明各個部件所使用的材料。當你周遭缺乏導電線材,僅配有電池、2B鉛筆芯、繪圖用紙和LED燈珠時,你是否仍有辦法讓燈泡發光?鉛筆沒有導電線材的幫助,仍能進行電流傳導嗎?你能夠構思一個用以驗證2B鉛筆導電性的試驗嗎?此類獨具匠心的設計能夠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制作鉛筆導電路線時,學生得以盡情施展個人的想象力,構思出多樣且美觀的電路設計,包括立體的電路圖形。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通過探究實踐,了解和掌握與電阻相關的知識點。通過改進作業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更樂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
五、作業評價
根據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學生更希望教師能夠關注探究過程和思路,并給予鼓勵和建議性的評價,而不是僅關注答案的正確性。所以教師在科學作業評價方面要強化育人功能,強調有布置作業必有批改指導。按要求完成作業,是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的契機。有布置、有檢查、有批改、有反饋,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是作業育人的必然要求。在批改作業時,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進行批改,還應以恰當的評語鼓勵優點、指出問題、引導改進,并以自評互評、集體講評、個別點評的方式進行反饋。要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重視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幫扶。有條件的地方,應鼓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作業分析診斷和反饋。對優秀的作業要予以展示,提倡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記錄,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學習的成長記錄檔案,收集如實驗記錄單、實物作品或圖片等過程性材料,可作為表現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后服務時間,為學生完成科學作業提供指導,切實加強學生完成實踐類作業時的監管,確保安全。
以提高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科學作業設計對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構想、家庭作業設計乃至學生評價各層面均提出了新的考驗。農村小學科學教師需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依據學生學習情況,從教學實際出發,提供豐富的多層次的科學作業,增強作業的有效性,提升學生在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系廣東省珠海市2023年度教育科研市規劃課題“基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下農村小學科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23ZHGHKT254】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M].北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7):24.
[2]房玉榮.小學科學作業的設計方法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20):120-121.
[3]林朝珠.項目化背景下小學科學綜合實踐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1):10-12.
[4]張懿,葉寶生.“雙減”之下小學科學作業的定位、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學研究,2022(8):99-106.
[5]徐晨來,吳秋影,高翔.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創新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2(10):29-32.
[6]陳容斌.小學科學低成本實驗的開發[J].教學與管理,2020(2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