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發表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黨建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博大精深,202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以“十三個堅持”對這一重要思想作了高度概括。堅持人民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世界觀方法論和立場觀點方法,并落實在新時代黨的建設的各方面和黨的建設各環節,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基本內容之一,這就是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在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堅持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鞏固和發展黨的長期執政地位的必然選擇。
一、堅持人民立場是黨的建設的根本原則
作為代表一定階級或階層利益的政治組織,政黨的前途命運取決于能否真正代表、實現和發展這些階級與階層的利益,決定于其代表的階級或階層人民群眾的支持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1]28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然要將人民立場作為黨的建設的根本原則。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之際,一經成立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我們黨成立一百多年來,依靠人民力量、緊緊團結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品質,也充分說明“人民是我們黨的生命之根、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63。在新征程上,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將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向縱深推進。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理念,將“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作為黨“執政的唯一選擇”[3]67,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使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在此過程中,全黨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為我們黨長期執政增添了最大底氣。
人民滿意是黨的建設不斷推進的根本動力。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立場,決定著我們黨的一切領導和執政活動都要圍繞人民的需要開展,并始終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堅持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各項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通過制定和執行一系列給人民帶來實惠、讓人民滿意的路線方針政策,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把黨建設成為人民衷心擁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和發展的內在要求”[4]71。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在黨的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切實做到了“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4]48。新時代以來的全面從嚴治黨,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抓起,并經過不懈努力從根本上扭轉了黨風、政風和民風。人民最痛恨腐敗現象,我們黨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以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利益,真正做到“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黨的各方面建設得到人民群眾認可,黨的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與工作方法。黨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確立了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并將其作為黨的根本路線和根本工作方法,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化、實現歷史性轉變,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些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總結歷史,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面向未來,黨要鞏固發展長期執政地位,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使黨得到人民群眾的充分信任和衷心擁護,并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二、人民立場貫穿于新時代黨的建設各方面、全過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原則,并將其落實到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人民立場貫穿于黨的建設總要求,落實在黨的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性質,是黨的初心使命在黨的建設領域的生動體現,也是黨的人民情懷在自我革命過程中的集中反映。
人民立場是貫穿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的突出主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提高黨長期執政能力、鞏固發展黨的長期執政地位,在一系列黨的建設實踐基礎上概括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即“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4]48。由此可見,人民衷心擁護不僅是我們黨取得歷史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目標,更是實現其他目標的重要保障。回顧黨的百年歷史,我們黨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黨員,經過不斷發展壯大成長到擁有98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并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長期執政,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進。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自成立起就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依靠凝聚起來的人民偉力推動國家、民族事業持續發展。只有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我們黨才能夠經得起任何風浪考驗。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反之,如果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只會走向失敗。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盡的創造活力,只有走進人民群眾中間,凝聚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維護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才能更好地贏得人民的擁護支持,不斷鞏固黨的執政根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堅定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嚴肅認真對待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堅決糾正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從而使我們黨始終得到人民衷心擁護、鞏固發展長期執政地位,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人民立場體現在新時代黨的建設各個方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人民立場體現在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貫徹落實黨的政治路線,“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把贏得民心民意、匯集民智民力作為重要著力點”[4]95。要完善人民監督的制度體系,讓權力在人民監督的陽光下運行,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落實到為人民謀利益的具體實踐中,做出經得起人民檢驗的實績。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性這個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黨的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回答好人民之問,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5]18,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群眾基礎。在組織建設上,要增強各級黨組織團結動員群眾的能力,著力選拔群眾滿意的黨員干部,增強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本領。我們黨在人民中產生、扎根于人民、為人民服務,如果脫離人民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必須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厚植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每個黨員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不能漠視群眾利益、損害群眾利益,不能對群眾頤指氣使,而要用紀律高壓線保證黨的作風建設成效。一切腐敗行為都是因權力不受監督、人民賦予的權力被濫用造成的。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要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斗爭,加大力度整治人民群眾身邊的作風問題與腐敗問題,不斷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人民立場落實在新時代黨的建設各個環節。在新時代黨的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將人民立場落實到各個環節,使黨的自身建設在人民監督下取得了顯著成效。黨員是黨的組織細胞,黨員素質決定著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規定發展黨員必須征求發展對象身邊群眾的意見,確保黨員真正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從源頭上依靠人民群眾推進從嚴治黨。黨的十九大之后制定的《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規定,黨支部擔負直接“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6]5,要把“經常了解群眾對黨員、黨的工作的批評和意見”[6]11作為基本任務之一。黨員干部本質上是人民的公仆,必須“忠誠于人民,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1]41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通過了解實際情況、汲取群眾智慧,推動解決群眾關心的各種問題。對擬選拔任用干部要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使選出來的干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干部服氣”[7]。新時代以來,各級黨組織采取各種措施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根據群眾意愿開展一系列黨的建設實踐,把群眾觀點深植于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下最大氣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黨的自我革命深入推進,黨的各項建設事業得到人民支持和認可。新征程上,各級黨組織要進一步增強組織功能,建立健全黨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制度,“把各領域廣大群眾組織凝聚好”[5]67,依靠人民推進黨和國家事業高質量發展,創造出經得起人民檢驗的新的歷史性成就。
三、人民是新時代黨的建設成效的重要評判者
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檢驗黨各項工作的成效,最終要看是否得到人民認可。黨的自身建設的成效可以從黨領導國家事業取得的成績來判斷,而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進步的體會最真切、也最有發言權。要將人民群眾參與評價各級黨組織的建設成效制度化、長效化,并落實在黨的建設的各方面各環節,為把黨建設成為人民滿意的執政黨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新時代人民評價黨的建設成效的多重視角。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其各項工作成效必然要由人民來檢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4]70首先,黨的整體執政成效要由人民評價。“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1]28。黨的整體執政成效和黨的建設整體成效,都要由人民來衡量和評判。其次,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執政能力要由人民來評判。對于各級黨組織而言,其領導水平和成效不是由黨組織或黨員干部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對于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其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行使權力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再次,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情況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黨員干部是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最有發言權。各級黨員干部初心變沒變、使命記得牢不牢,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由實踐來檢驗。基層黨組織在開展黨員民主評議時,要結合身邊群眾意見,讓接受服務的群眾來評判基層黨組織建設成效。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群眾對黨的評判是衡量黨的建設成效最好的一把尺子。新時代以來實施全面從嚴治黨,人民群眾對黨的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很高評價。面向未來,各級黨組織要繼續堅持群眾滿意這個最高標準推進黨的建設,做到“群眾擁護什么就鼓勵什么,群眾反對什么就糾正什么”,以切實行動回應人民群眾期盼,針對性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凝心聚力為實現黨和人民的共同目標持續奮斗。
人民群眾評價黨的建設成效的現實路徑。新時代以來,為更好地了解人民群眾對黨的建設的意見建議,各級黨組織不斷拓展人民群眾評價黨的建設成效渠道,評價形式逐步豐富,評價范圍不斷擴大。首先,各級黨組織堅持常態化邀請群眾對黨的建設成效進行評判。各級黨組織在評定下級黨組織抓黨建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履行情況時,在考核黨委部門業務職責落實情況時,上級黨組織都會主動征求一定范圍內群眾的意見,以全面把握相關情況、全面了解人民意愿。其次,人民群眾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發監督黨的建設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對各級黨組織建設成效的關注度顯著提高、積極性明顯增強。既可以直接到相關部門反映情況,也可以通過來信來訪、網絡舉報等方式反映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作風與違紀違法情況。再次,人民群眾評價黨的建設成效的切入點更加多樣化。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生態下,人民群眾既能夠經常性對黨員干部個體客觀表現進行評議,也能夠在某些時間節點適時對黨組織建設成效做出評判;既可以對具體黨建活動提出意見建議,也可以對特定黨組織或黨的建設整體情況進行評判。邁上新時代新征程,全黨要大力營造讓人民評判黨的建設成效的氛圍,進一步暢通信訪舉報渠道,及時回應人民群眾對黨的建設的高度關切。要“以自我監督和人民監督相結合為強大動力”[8],以人民監督與評價為外部推動力,促進黨的自我革命取得更大成就,引領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以贏得人民群眾更深層次的支持。
建立健全人民群眾評價黨的建設的制度體系。制度建設具有穩定性、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圍繞建設人民滿意的執政黨,推進和完善一系列群眾評價黨員干部和黨的建設狀況的制度,制定并實施了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領導干部調查研究制度、干部任職公示制度、黨務公開制度、發展黨員公示制度等相關制度。建立這些制度的根本動因,是因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堅持“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3]55。人民群眾對現實生活的滿意度體現了對各級黨組織建設成效的認可度,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號召力也隨著群眾滿意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強。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建設成效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更加鞏固。各級黨組織要深入落實群眾滿意度測評制度,定期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實現群眾評價黨的建設情況常態化,將群眾滿意度測評制度落實到黨的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由人民群眾來評價黨的政治建設的引領力、思想建設的感染力、組織建設的凝聚力、作風建設的有效性、紀律建設的保障力、制度建設的約束力、反腐倡廉的徹底性,真正做到在黨的建設各方面都高度重視群眾滿意度,并在黨員發展、干部任用、組織換屆等特定階段,集中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各級黨組織要提高群眾滿意度調查頻率,推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地生根,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推進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走向深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7]習近平.切實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全黨努力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N].人民日報.2018-07-05(01).
[8]習近平.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 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N].人民日報.2024-01-09(01).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