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江蘇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設文旅融合型、生態依托型、城鄉統籌型、資源轉型型、景城共建共享型等全域旅游示范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景區”)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贊許、寄予厚望的“好地方”。近年來,景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全域理念為指引,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水平上融合,助力揚州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現實基礎
觀天時,積攢文旅融合發展的朝氣。2013年,揚州市委、市政府將旅游業明確為城市永久性基本產業,連續多年出臺服務游客“3號文件”。2024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開文化旅游名城發展大會,吹響了揚州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號角。景區因勢而動、應勢而為。一方面,將文旅產業作為五大主導產業之一,重點推進三灣片區、北護城河片區、唐子城片區以及古運河旅游帶、長春路消費帶“三片兩帶”建設,落地華僑城、楓葉小鎮等15個文旅重大項目,2023年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0%。另一方面,深入實施“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戰略,先后劃轉組建瘦西湖旅游發展集團等6家國有企業,覆蓋片區開發、餐飲酒店、商品銷售、文化創意等文旅全產業鏈,2023年總資產規模達390億元,營收超20億元。同時,成功培育規上住宿企業29家、餐飲企業58家,儲備上市文旅企業3家。
明地利,積攢文旅融合發展的底氣。景區是揚州城市的源頭、文化的地標、展示的窗口,兼具文化代表性和資源獨特性。一方面,揚州是一個富有歷史底蘊的城市。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進軍中原,北上爭霸,在蜀岡之上筑邗城、開邗溝,以屯軍儲糧,是為揚州的歷史“原點”。唐代之前,揚州城全部在蜀岡之上,“子城”是城市的中心,官府、衙門的集中之地。宋代,揚州有“一地三城”之說,其中宋保祐城、宋夾城都在景區內。另一方面,揚州也是一個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的城市。歷史上,揚州得益于漕運的發展、鹽業的興盛,曾經創造了“興盛于漢、鼎盛于唐、繁盛于清”的三度輝煌。眾多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大量“富集”在景區,有吳王夫差開筑的中國大運河起始段——邗溝;有乾隆六下江南、流連忘返的瘦西湖;有鑒真高僧曾任主持、盡顯唐韻遺風的大明寺;有假山錯落、布局精巧的個園、何園等。目前,擁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7個,基本涵蓋揚州主城區核心旅游資源。
正人和,積攢文旅融合發展的煙火氣。文旅融合發展重在以人為本,既要吸引“流量”,也要鎖住“留量”。全域旅游時代,人們不再滿足于以往“走馬觀花+留影購物”“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傳統方式,而是對旅游的體驗和樂趣都有了更高的期待。景區主動適應旅游消費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注重“圈粉”年輕游客。舉辦鑒真櫻花節暨首屆揚州云裳節、“浪漫夜市·情動七夕”等主題活動,推出個園鹽商古宅劇本殺,打造大運河非遺文化街區、“三把刀”文化集聚區等沉浸式體驗空間,通過增加科技感、體驗度,強化年輕游客黏性。另一方面,注重升級消費體驗。大力開發具有唯一性、深度性、精而美的休閑娛樂項目,瘦西湖“非遺文化月”帶來的唐風非遺雅集、非遺演藝,個園打造的新中式鹽商婚禮、鹽商文化節,“1757”美食街坊集結的日咖夜酒、露天影院、現場樂隊等潮流元素夜市,這些“新、奇、特”的文旅產品、活動頻頻成為景點“爆款”。2023年,各景點共接待游客261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3.3億元,兩項指標與2019年相比分別增長71%、91.6%。
二、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路徑選擇
敢于破題,在先試先行中找準立身之本。景區主動拆除“門票經濟”圍墻,通過優惠留客、活動蓄客、服務待客,有效放大綜合經濟效益。一是門票上做“減法”。打出景點門票優惠措施“組合拳”,通過線上線下聯動促銷、游園住宿消費抵扣、互動體驗限時免費等創新舉措,助力文旅市場強勢復蘇,引客入園的“催化劑”作用充分顯現。2023年春節期間,游客量、旅游收入同比2019年分別增長221%、122%。同時,研學游、紅色游、鄉村游等持續火爆,報名人數同比2019年翻了兩倍多,門票收入占旅游收入總盤子的比重從2019年42.3%下降至2023年35.3%。二是消費上做“加法”。持續打響“揚州的夏日”夜經濟品牌,升級打造瘦西湖“二分明月憶揚州”夜游,多點布局個園、何園夜游、虹橋坊夜市等夜間文旅消費業態場景,瘦西湖成功創成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統籌優勢業態、核心資源,推出惠民消費券、“食+景+宿+N”組合套餐,帶動文旅企業活起來、文旅資源動起來、文旅消費熱起來。三是服務上做“乘法”。全面推進旅游標準化、規范化、智慧化建設,首創旅游警察大隊、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專業調解委員會“三位一體”平安旅游法治模式。投入1500萬元建成3000平方米的大運河文化旅游度假區游客服務中心,設置二級旅游咨詢點19個。開發“揚州景區”App、小程序、VR電子導覽系統等智能平臺,讓文旅生活“觸手可及”。
善于“破圈”,在深挖優勢中開辟立足之徑。景區根植本土文化,主動探尋文旅“出圈”的流量密碼,高水平打造好看、好吃、好玩的特色城市IP。一是以運河為脈,挖掘文化風味。自覺扛起運河名城擔當,選址在凝聚著古人“三灣抵一壩”水工智慧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高起點高標準建成首座“國字號”運河主題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大運河歷史文化。開館以來,日均接待游客1.8萬人次,單日預約門票點擊量高達80萬人次,成為博物館文化“出圈”的現象級案例。二是以飲食為媒,呈現精致美味。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傳幫帶作用,積極推動淮揚菜品牌化發展、連鎖化經營,形成趣園、趣園PLUS、揚州宴、運河宴、7吃8吧等覆蓋中高端市場的淮揚菜品牌矩陣。這些餐廳既傳承經典,將淮揚菜刀工精細、注重本味等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又注重創新,結合時令推出定制菜系,滿足不同客群需求,不僅深受本土市民的青睞,也成為游客體驗淮揚美食的首選。三是以創意為介,豐富旅行趣味。學習借鑒故宮、無錫拈花灣等成功案例,開發出揚州工藝、揚州傳奇、揚州印記、揚州風骨、揚州味道、揚州有禮等“六大IP”近200種文創紀念品,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在景點核心位置打造“乾隆館”“園林館”等文創廳館,推出“乾隆和你喝下午茶”“朕的點心”等互動體驗項目,激發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樂的旅游愿望。
勇于破局,在路徑創新中積蓄立新之源。文旅產業屬于關聯性高、綜合性強的產業,只有在形式上常創新、內涵上多積累,才能實現常新長紅、蓬勃發展。一是增創產業外延新動能。積極尋求產業契合處、聯結點,推動產業向“文旅+會展”“文旅+體育”“文旅+農業”“文旅+科技”等“文旅+”領域拓展。主動承接首屆中國(揚州)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峰會暨產需對接會、全國青年擊劍錦標賽等一批重量級展會、賽事、活動,成功落戶機器人企業24家,簽約重點項目6個,總投資34.5億元,增加旅游綜合收入3000多萬元。結合地域優勢和鄉村發展實際,鼓勵村民將閑置農田和老舊民宅進行改造,因地制宜地打造象鼻組“平橋風情”民宿集聚區,帶動100余名村民就業創業,村民人均收入增長2000元以上。引進7艘無人駕駛智能游船精彩亮相北護城河,以“黑科技”助力“水上游”,深受市民游客歡迎。二是開辟市場外拓新賽道。踐行“走出去”戰略,旅投集團積極與北京國際飯店、蘇高新集團合作,相繼開業揚州宴北京店、揚州宴·趣園蘇州店,成功接管江都長青國際酒店、寶應荷香水韻酒店,放大了品牌效應,擴大了經營版圖。瘦西湖文旅公司圍繞從“新三板”登錄“北交所”目標,在精耕細作古運河水上游項目的同時,積極推進北護城河文旅集聚區資產適旅化改造,接管運營高郵清水潭旅游度假區,通過做大資產和營收,力爭2025年在北交所上市。三是搶抓產品外銷新機遇。一方面,精心打造“揚州好物”,依托區域性中央廚房,研發出鹽商五丁包、黑松露炒飯、揚州老鵝、罐裝藕粉等30多款伴手禮,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好產品。另一方面,努力講好“揚州故事”,組織參加揚州文旅(榆林)推介會、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東方甄選看世界”揚州專場直播等活動,僅“東方甄選看世界”活動,累計參與人次4300萬人,銷售額近2000萬元。
三、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經驗啟示
堅持優先發展,以項目驅動繪就全域旅游實景圖。景區堅持把發展文旅產業擺在全局工作的優先位置,從產業前沿和游客需求兩方面入手,著力研究解決文旅產業“該發展什么”“該怎樣發展”“該如何突破”等問題,為文旅市場可持續增長、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一是聚焦運河三灣片區。按照“一軸四區”總體規劃,縱深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三灣核心展示園建設,持續放大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吸睛”效應,高品質打造運河非遺文化街區二期、中國演藝·數字產業中心、生態研學基地等項目,系統謀劃三灣河西板塊功能布局,做活“生態+”文章,推動三灣片區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先行示范。二是聚焦北護城河片區。秉持“城水相依、生態相連、文脈相融”的理念,加快推動北護城河“一河兩岸”功能完善、業態優化、品質提升,持續跟進沿線相關國有資產適旅化改造,聚力打造沉浸式古運河旅游街區,南北延展現有古運河水上游覽線,更好地氤氳護城河沿岸的“文氣、商氣、煙火氣”。三是聚焦唐子城片區。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緊扣“建設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標定位,加快唐子城保護規劃和詳細規劃修編,系統實施唐子城“兩片兩點一路”改造提升工程,整體展現“一宮三城”城池格局,傾心打造隋唐市井生活體驗空間、禪茶田園休閑空間、藝術創作集聚區和創業產業社區,開啟品味煙火、夢回隋唐之旅。
保持爭先勁頭,以內外聯動激發文旅市場活躍度。景區充分發揮揚州文旅產業主力軍作用,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在吸收借鑒國內重點旅游城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統籌做好“無中生有”的挖掘文章、古為今用的轉化文章、改造育新的重塑文章,既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又有力推動了城市旅游向城市度假轉變、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一是創新全要素體驗。提檔升級長春路消費帶,培育壯大“食住行游購娛”和“商養學閑情奇”全要素產業鏈;大力發展網紅經濟、創意經濟、體驗經濟、夜間經濟;加快瘦西湖湖上梅林、春江舞臺等重點區域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打造差異化、沉浸式、互動性的新空間新場景,高質量舉辦形式新穎、特色鮮明的節慶和園事活動,唱響全域旅游“四季歌”。二是深化全業態融合。著力破解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分離、文旅融合形式化淺層化的發展困境,推動非遺、文創、博物館、藝術等元素融入“+旅游”生態圈,提檔旅游各產業鏈的文化內涵、文化價值。同時,加速釋放文旅融合的滲透、催化、集成功能,深化文旅與三次產業全鏈條貫通、全過程融合,培育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三是推進全景式展現。突破景區景點“圍墻”思維,深度開發非遺文化游、紅色經典游、網紅打卡游等多元化主題線路,串珠成鏈繪就景觀帶、產業帶。積極開展跨地區旅游合作,把美景連線成片,文化縱深成卷,促進全市旅游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吸引更多游客“走進來、慢下來、住下來、還想來”。
敢于率先突破,以主客互動擦亮宜游景區新名片。景區樹立“一切資源皆可發展文旅”理念,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持續推動文旅和會展、體育、農業、科技等資源互相整合、要素互相融合、空間互相利用,實現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整體提升的目標。一是實施精準化營銷。圍繞長三角、京津冀等國內重要客源地,策劃組織路演推廣和促銷活動,推動優質文旅資源“破壁出圈”。搶抓“假日經濟”紅利,開展文旅惠民消費季活動,加強與馬蜂窩、攜程等平臺及知名旅行社的深度合作,開發“私人定制化”旅游產品,實現游客與景區的“雙向奔赴”。二是打造示范性品牌。以“國字號”品牌賦能全域文旅發展,持續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度假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運河三灣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揚州古運河水上游覽線創建國家級水路旅游客運精品航線,讓文旅品牌火起來、熱起來。三是開展立體式宣傳。著力破解云端流量密碼,在知名影視、綜藝節目中開展嵌入式宣傳,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展示城市形象。持續提升“Find China in Yangzhou”國際傳播新媒體矩陣影響力,不斷拓寬與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多角度、全方位宣傳運河文化、非遺文化、園林文化,講好揚州故事,傳播景區聲音。
(作者系中共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