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世界經濟范圍來看,國家間的工資差距是勞動力從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遷移的主要推動力。根據世界銀行《向往富裕生活:全球移民與勞動力市場》的報告,移民在遷移到目標國后工資通常提升兩倍,有助于千百萬移民及其親屬家人擺脫貧困,并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在我國,城鄉間、區域間和產業間的收入差距同樣構成了勞動力流動的內在驅動力。然而,截至目前,勞動力流動的減貧效應仍具有較大爭論。有觀點認為勞動力流動緩解了貧困,有學者認為勞動力流動加劇了貧困,還有學者持勞動力流動對貧困的影響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觀點。那么,對于中國而言,勞動力流動究竟對貧困帶來了什么樣的效應,其內在作用機理和中間傳導機制有何特殊性?其具體效應如何?回答這一問題,對于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共同富裕乃至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圍繞這一重大戰略問題,《減貧:中國勞動力流動的多重效應》(勞動經濟學會理事,中國人口學會理事,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樊士德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12月版)一書,將勞動力流動內生化,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流動與貧困的動態演進特征進行分析,圍繞勞動力流動對全國范圍貧困、不同區域和城鄉貧困、微觀家庭貧困的影響機制與具體效應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不僅為全國扶貧政策的頂層設計、分區域和城鄉差異化方案的制訂以及微觀家庭的具體決策提供了依據,而且為相對貧困和多維貧困的緩解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總的來看,該書對勞動力流動對貧困的影響考察,不僅建構了全新的分析框架,體現了深厚和嚴謹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而且視角獨特,觀點新穎,內容全面系統,政策可行,是一項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的前沿性研究,堪稱該領域不可多得且頗具開創性的經典著作。
一、該書體現出作者突出的問題意識,彰顯了重大的理論創新、觀點創新和政策思考
該書作者率先提出中國勞動力在城鄉間抑或地區間的“外流剛性”,這一剛性特征導致“貧困”出現了由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向城鎮和發達地區的“空間位移”,在此基礎上,系統提出和科學反思“就地開發式”的傳統扶貧政策在對象上的遺漏和空間上的偏差。
因城鄉差異、效用偏好等因素的驅動與城市的虹吸效應,中國勞動力呈現由農村向城市的偏向性流動,加之人力資本專用性、社會網絡關系的固化與長期外流的沉沒成本,形成對城市、區位、行業和職業等選擇的鎖定與路徑依賴,大多數并不回流,所謂的“返鄉”只占少數且更多的是由“跨省流動”向“省內流動”的變化,而非由城市向農村的回流,形成了典型的“勞動力轉移剛性”。大規模勞動力的外流剛性,不僅改變了勞動力要素的區域布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貧困由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向城鎮和發達地區的空間位移,出現了橫亙在農村與城市二維空間之間的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城中村”,構成了“新城市貧困”。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在現行的扶貧、救助體系和政策框架下,外流勞動力既脫離了農村扶貧范疇,又被排斥在城市社會保障與救濟體系之外,處于兩端“漏出”的境況。這就對目前我國所實行的聚焦貧困連片地區、貧困縣和貧困鄉村并實行就地開發的扶貧政策形成了新的考驗——需要校正扶貧政策在空間上的偏差和對象上存在的遺漏。因此,從“勞動力轉移剛性”這一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再到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貧困的空間位移”,遞延到扶貧政策上的反思與校正,體現出作者突出的問題意識和理性的政策反思。
二、該研究建構了勞動力流動對貧困影響的全新分析框架和系統理論邏輯,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勞動力流動和貧困間內在關系的理論研究,對勞動力流動和貧困領域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
該研究系統考察了勞動力流動對家庭貧困、農村貧困和城市貧困、多維相對貧困影響的理論邏輯和內在機理,為勞動力流動與貧困間的關系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截至目前,為什么勞動力流動對貧困影響仍存在爭論?勞動力流動會通過哪些方面影響貧困?其中間的作用機制和傳導機制又是什么?其對農村貧困和城市貧困、多維貧困和相對貧困的影響分別又存在什么樣的共性和特殊性?區別于已有的現象描述和量化研究,該研究將勞動力流動、貧困、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納入統一框架,聚焦學界較為忽視的勞動力流動對貧困影響的內在機理和傳導機制探究。在勞動力流動對家庭貧困影響方面,從工資收入、家庭風險、邊際報酬、規模經濟、人力資本、留守兒童與老人福利、貧困脆弱性等方面展開探討;在勞動力流動對農村貧困影響方面,重點聚焦位置效應、收入效應、收入轉移效應三個渠道;在勞動力流動對城市貧困影響方面,側重集聚效應、本地市場效應、人力資本效應、經濟增長效應、貧困人口空間位移、社會分化等方面的影響;在勞動力流動對家庭多維相對貧困影響方面,主要從收入、教育、健康、養老保障、主觀評價等維度進行系統探討。在上述理論研究中,該研究涉及微觀層面的家庭貧困、中觀層面的農村貧困和城市貧困、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收入維度之外的多維貧困,既體現了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又充分體現了勞動力流動對貧困影響的廣泛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三、該研究的實證分析建立在作者在全國范圍內所開展的廣泛而又翔實的微觀調查和深度訪談基礎上,僅問卷調查就超過了7000份,真正做到了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全書基于作者在通過調研獲取的第一手微觀調研數據和資料以及專題數據庫,系統回顧和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流動與貧困二者演進的特征事實,從宏觀(全國)、中觀(地區和城鄉)、微觀(家庭)三個層面以及多維貧困、多維相對貧困、可持續性減貧等多個維度,對勞動力流動的減貧效應進行了系統實證研究,不僅回答了什么特征家庭的勞動力流動更有利于緩解貧困,而且回答了不同流出地勞動力流動的減貧效應有何差異化特征,勞動力流動到不同流入地的減貧效應有何差異化特征,以及勞動力流動對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有何差異化特征等問題,還回答了勞動力流動對中國整體貧困的影響效應,彰顯了本研究突出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該研究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以及多個貧困維度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空間計量模型、面板Logit模型等系列前沿計量方法對中國勞動力流動的微觀家庭的減貧效應、不同區域和城鄉的減貧效應以及全國范圍減貧效應,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深入的考察,這也構成了其邊際貢獻之一。在微觀層面,該研究通過流動家庭與非流動家庭之間、不同流動家庭之間、勞動力流動微觀決策變化等參照組的多重比較,回答了“勞動力流動究竟減了誰的貧、動態效應如何”,進而為扶貧具體對象的甄別提供了方向和微觀依據。在中觀層面,作為流出地,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流動對貧困有何差異化的影響?作為流入地,勞動力流動到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減貧效應以及各區域內部勞動力流動在地區和空間上的選擇差異對貧困的作用又存在什么樣的不同?勞動力流動對農村貧困和城市貧困又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是否帶來了貧困上的“空間位移”?該研究基于自身大規模的微觀調查,對不同區域的貧困、城鄉貧困的異質性以及時空效應進行了系統的實證研究,為不同區域差異化扶貧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現實依據。在宏觀層面,勞動力流動對中國農村整體貧困有什么樣的效應?該研究基于絕對貧困、相對貧困、多維貧困和多維相對貧困等指標的測算,對勞動力流動對中國農村貧困的宏觀效果進行了測算,進而回答了勞動力流動的宏觀減貧效應,最終為全國扶貧政策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提供了智力支持。該研究減貧效應測度和量化研究的系統性還體現在對貧困脆弱性、貧困維度變化及其異質性、時空效應等方面的考察。
四、該研究校正長期以來偏向“區域就地開發”的傳統扶貧政策在“對象上的遺漏”和“空間上的偏差與錯位”,為識別扶貧對象和區域以及政策糾偏提供決策參考,同時也為“因人因地分類施策”乃至宏觀上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安排”提供直接的現實方案
無論是勞動力流動政策還是貧困政策的制定,均離不開中央政府、流入地和流出地地方政府、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市和農村部門、勞動力流動微觀主體與家庭等多重主體的參與及其相互間的有機協同。該研究基于分家庭、分地區和分城鄉以及農村宏觀整體的系列研究,不僅為“精準扶貧對象的甄別”以及勞動力微觀主體的流動決策提供了具體方案,而且為區域視角下的“因人因地分類施策”提供了決策參考,還為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安排”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路徑選擇,彰顯了該研究鮮明的問題意識、嚴謹的內在邏輯和科學的政策導向。
該書提出的政策體系與方案對勞動力流動和扶貧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強的直接啟示。在后續政策制定中,中央和地方可考慮將勞務輸出納入扶貧工作戰略框架,充分考慮城鄉和不同區域間的責權利,實現勞務輸出、減貧、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間的激勵相容;發揮城鄉和區域協同效應,實現城鄉和區域間的扶貧脫貧一體化,并輔之以戶籍制度及其背后的系列福利制度改革,為發揮勞動力流動的減貧效應提供制度供給;制定區域本地開發扶貧、勞務輸出扶貧與配套的救濟式扶貧等不同的扶貧政策組合,因人因地而異,提高扶貧的針對性、精準性、匹配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建立健全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動態數據庫、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確保扶貧對象的動態追蹤和鎖定,校正扶貧對象上的遺漏和空間上的偏差,均構成了該研究在政策設計上的重大創新。
(作者系南京大學商學院原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