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點、調研點和研究點,對江蘇的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念茲在茲、尤為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親臨江蘇考察,親自擘畫了“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宏偉藍圖,把“環境美”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如火如荼,美麗江蘇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美麗鄉村是美麗江蘇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既能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又讓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江蘇宜居宜業和美農村建設成效
江蘇省委、省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推進“三農”綠色發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產業穩步發展,持續彰顯美麗江蘇的“三農”底色之美。江蘇糧食總產量連續九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2年首次突破750億斤,江蘇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養活了全國6%的人口,實現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圍繞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江蘇大力培育優質稻麥、特色水產等八個千億級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新產業新業態。2022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8734億元,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907億元,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1226億元,均居全國前列。
農村面貌不斷刷新,持續彰顯美麗江蘇的“三農”特色之美。堅持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2022年,江蘇省共建成污水處理廠13座,污水處理能級達41萬噸/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到90%。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2022年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比2017年下降11.1%、15.98%,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5%以上,連續四年獲農業農村部延伸績效考核優秀等次,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創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數量居于全國前列,其中太倉、睢寧發展經驗入選全國首批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農民收入不斷提高,持續彰顯美麗江蘇的“三農”成色之美。2022年,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萬元,穩居全國各?。▍^)第二位。農民進城入鎮扎實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4.4%,二、三產業比重接近96%。省市縣三級共選派15751名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農業科技人員總數超1.2萬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萬個,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總結推廣“馬莊經驗”,省級文明鄉鎮、文明村數量分別達371個、973個,鄉村文明煥發出新氣象。
二、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農村、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要求,對照中央和江蘇省委的決策部署,江蘇在系統謀劃推動“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
推進“宜居”鄉村建設方面,在遵循城鄉發展規律上還有不足。我國城市建設已經達到一個較高水平,特別是江蘇,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比較落后。比如蘇北地區有些偏遠村莊,在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供網等基礎設施保障上還有不足,在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下沉上做得不夠充分,亟待優化解決。但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是大趨勢,有的村莊會聚集更多的人口和產業,有的會逐步同城鎮融合,有的會逐漸衰落。往往越是基礎條件差的村莊,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越亟須提高,而這些村莊又因為地理位置偏、自然條件差等客觀因素容易消亡。如何準確把握城鄉發展建設規律,精準研判村莊發展態勢,既加大投入抓緊干起來,加快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又不造成資源浪費,避免重復建設,是加快鄉村建設的難點。
推進“宜業”鄉村建設方面,在千方百計富民增收上還有空間。江蘇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就是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魚米之鄉,鄉村產業發展基礎深厚,不少地方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勢頭比較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持續加快,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顯著提升,農業龍頭企業不斷涌現,但由此也引發了一些矛盾。比如,有的農業龍頭企業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水平高,但相應的用工技能要求提高,需求量減少;有的地方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占用了大量土地,但僅在“種”“收”兩個環節需要較多人工參與,農村大量的低水平、低收入的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還有的地方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很好,但因利益聯結機制的不健全,出現富了老板、虧了老鄉的情況。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積極引導農民就業創業,幫助他們靠勤勞雙手致富,使他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是鄉村產業發展容易忽視的部分。
推進“和諧”鄉村建設方面,在促進農村穩定安寧上還有短板。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新形勢下鄉村治理面臨的風險挑戰依然嚴峻復雜。有的村黨組織管理松散,自身不硬,存在組織生活不規范、“四議兩公開”“一委三會”等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導致民主協商不完善、群眾參與不暢通、權力監督有缺失的現象時有出現。有的村干部“年輕化、外來化、專職化”,學歷高但對鄉土人情不熟悉,和一些“老村長”相比在“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上還有差距。有的地方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平安鄉村建設等重視不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載體沒有實質運行,村規民約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文化活動匱乏,鋪張浪費、天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陋習時有發生。統籌兼顧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既為鄉村塑形也為鄉村鑄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在提高農民群眾獲得感上還有差距。近年來通過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農村住房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特別是在“后半篇”文章上。比如,農村“廁所革命”推進速度很快,有的地方完成率達到96%,但農村青年人大多在城鎮就業,獨居農村的老人因心疼水費舍不得用馬桶;有的老人家中已經接通燃氣,也因為省錢更愿意用土灶做飯,“建了”到“用了”還有一段路要走。蘇北某村有村民反映污水管網沒有接到家中,污水處理設施屬于停運狀態,投資300萬元的農村污水治理項目成了擺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以往的考核標準僅為管網覆蓋率而非接通率,2024年對此考核方式已進行調整。堅持鄉村建設為民而建,協調各方力量,構建共建共管共享的科學機制,持續更新鄉村面貌,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
三、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問題的原因分析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書寫美麗江蘇建設農業農村新答卷,需要正視矛盾問題,深入剖析思想觀念、投入保障、推進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找準問題癥結和瓶頸堵點。
上級精神領會不夠深刻。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掌握還不全面、研究還不透徹;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的理解不深刻;對中央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江蘇省委提出要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目標在貫通融合、全面落實上缺少深入思考。仍舊把“三農”工作當作普通的條線工作,認為僅僅是農口部門的事,對農業農村的發展形勢和目標任務缺少戰略性、全局性的思考謀劃。
特色資源運用不夠充分。對分區分類、因地制宜的理念貫徹不充分。有的機械照搬城鎮建設那一套,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有的簡單抄襲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白墻青瓦,或是生搬硬套發達地區農村的發展方式,種樹、養花、搞垂釣,發展鄉村旅游,但因宣傳經營等能力不足,沒有受眾群體,建的鄉村不像鄉村、景區不像景區。鄉村所具有的文化傳承功能沒有發揮,鄉村多元的價值沒有挖掘,綠水青山的資源優勢沒有展現,“土特產”的文章沒寫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良好格局沒有展現。
資金統籌使用不夠科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缺乏系統思維、戰略思維,簡單地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城鄉融合、工農互促意識不強,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鄉村振興等發展戰略“幾張皮”,沒有做好頂層設計,沒有搞好銜接,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安排;許多政策資源和示范創建分散在城鄉建設、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眾多條線,各個縣區、鎮村基礎不同,有的生態環境好,有的文化底蘊深,每個部門為了達到考核要求,選取建設的鎮村不一,各自為戰,容易出現九龍治水、撒胡椒面等現象,造成工作成效不明顯。
組織體系運作不夠順暢。農村工作領導機構的作用發揮還有待提升,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還未形成。有的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還存在“局外人”思想,習慣于被動開展工作,上級有部署才干,對鄉村振興缺少主動思考推進,沒有形成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共同推進的強大合力。制度的剛性約束不夠,督查考核機制不健全,近幾年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未納入省高質量考核指標體系,導致重抓“三農”的積極性有所減弱。
四、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建議
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化美麗江蘇建設,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篇章,必須堅持綠色、聯動、特色化和全面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引導大家樹立正確政績觀,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在高質量考核中的權重,扭轉“GDP至上”和速度情結,真正讓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共識。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繼續抓好空氣質量改善、斷面水質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危廢安全處置等工作,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使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堅持聯動發展,處理好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增強對鄉村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縣域統籌,加快形成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建管格局。著力完善鄉鎮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聯結城鄉重要節點作用,穩步改善一般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積極引導適宜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向鎮域集聚,加快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遵循城鄉發展規律,逐村研判,確定村莊的分類、定位、布局,對規劃發展村莊預留充足的空間。充分考慮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接受,把握好時度效,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穩妥推進村莊撤并和農民進城入鎮。
堅持特色發展,處理好“陸地黃”與“海洋藍”的關系。深化對“經略海洋”的認識把握,統籌陸地經濟與海洋經濟,將海洋和漁業、漁村、漁民納入鄉村振興一體謀劃,一體發展。實施主要漁港升級、翻新、改造工程,不斷提高漁港綜合服務能力。加強漁港周邊和岸線環境整治,做好海岸景觀美化工作,塑造現代漁港良好形象。堅持從近海向遠海挺進,利用現代工程技術耕海牧漁,大力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海上生態大圍網和大型智能漁場,推動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等實現突破。依托海、港、島等資源元素,大力發展海島旅游、郵輪觀光、漁村民宿、海洋垂釣等新業態,帶動漁民持續增收致富,加快建設美麗海濱漁村,讓海洋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特色亮點。
堅持全面發展,處理好“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關系。堅持“五大振興”一起抓,在做強產業、富民增收的同時,同步推進基層組織、人才隊伍、鄉風文明等建設。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推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把農民群眾精氣神提振起來。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加強先進人物和鄉賢宣傳,營造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孕育農村社會良好風尚。積極開展移風易俗行動,革除高價彩禮、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引導農民自覺抵制封建迷信,促進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作者系中共連云港市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