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現代作家郁達夫的一篇散文。在這篇文章中,郁達夫借助對故都秋天獨特的感受,以情馭景,將故都的秋色與個人的情感體驗融合在一起。文中有秋的悲涼,秋中有情的訴說,在看似平靜質樸的描敘中,表達了作者郁達夫對故都之秋的深切眷戀及憂國之思。
一、獨具特色的畫面,義無反顧的偏愛
文章的主體部分描繪了北國之秋的五幅畫面,分別是“小院秋晨圖”“秋槐落蕊圖”“秋蟬嘶鳴圖”“秋雨話涼圖”和“秋果奇景圖”。每一幅畫面都用動靜、明暗、冷暖、濃淡等對比來突出秋的“清”“靜”“悲涼”。例如,“小院秋晨圖”中用“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來襯托秋晨的靜謐,“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來反襯秋日的清冷,“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來表現秋花的孤寂,“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見出郁達夫的落寞。“秋槐落蕊圖”中,寫落蕊花鋪滿地的欣喜,寫觸覺“極微細極柔軟”的柔和,寫“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的與眾不同的感受。“秋蟬嘶鳴圖”中更是把關注的焦點對準“秋蟬的衰弱的殘聲”這種因生命的臨近終點引人悲感的蟲子,更可見出郁達夫自身的生命際遇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審美傾向。甚至“秋雨話涼圖”中“都市閑人”的閑話秋涼都成為郁達夫心中美好的故都秋景。而在“秋果奇景圖”中,難得出現讓人有收獲感的果子,作者卻并未寫棗子紅透之時,而是寫了“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在郁達夫描繪的五幅畫面中好不容易出現了暖色,但也只是寫到“微黃”,而一個“棗子紅完”,干脆又把紅色這一暖色就這么輕易抹掉了。可見,郁達夫從內心里就是喜歡清冷的故都的秋色。
通過五幅畫面的描寫,郁達夫用他飽含情愫的柔毫,將自然的“客觀色彩”和內心的“主觀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一種悲涼的故都之秋,創造了一種詩意的風景圖,也展現了一種深刻的秋情圖。“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郁達夫給我們創造出來的是神韻清絕、典雅質樸、極具個性的北國秋天的世界。
在郁達夫筆下,他的目光所及情有獨鐘之處,一個個獨特的意象進入眼簾,構成了一幅幅與眾不同的畫面,營造了一種清新而凄美的意境,生動而富有意味,悲涼而不消沉,沉靜而不頹廢。“一枝一葉總關情”,越是細枝末節,越是愛意深沉。這些意象不僅表現了郁達夫對秋天的獨特感受和審美趣味,更從他義無反顧的偏愛中看出他對故都的眷戀和憂郁的情思。
二、感情的“濃烈”與“溫潤”,刻骨銘心的偏愛
“秋”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季節,它既代表了收獲,也代表了凋零。在郁達夫筆下,北方和南方的秋天有著不同的特點。作者以江南之秋與北國之秋對比,摹寫江南之秋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味、秋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懷念北國之秋的濃烈眷念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對北方之秋的偏愛躍然紙上。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北國之秋的特點和作者的眷戀之情。作者先是對比了北國和南國的秋天,指出北國的秋天“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南國的秋天則“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這樣的對比明顯可以看出作者印象中的秋天,北國的秋天是那么“濃烈”,南國的秋天是那樣的“溫潤”;北國的秋天是那么實在,南國的秋天是那么浪漫;北國的秋天是那么急驟,南國的秋天是那么悠緩。而作者所喜歡的“濃烈”的味道卻是來自“清”“靜”“悲涼”的故都的秋的韻味,這不僅見出作者審美取向的與眾不同之處,更看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欣賞和向往。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景語即情語,因此這樣的審美傾向也反映了特殊時代下作者的孤獨和憂郁的心境。
文章的結尾再次用四組比喻性的對比,以虛襯實,來強調北國之秋的“味”,強化了對北國故都之秋的贊美。“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具體來說,“黃酒之于白干”喻指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稀飯之于饃饃”喻指南國之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于大蟹”喻指南國之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于駱駝”喻指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郁達夫連用四個比喻就把南國之秋的溫潤和北國之秋的濃烈、厚實、剛強、博大等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郁達夫對喻體的選擇不僅讓人耳目一新,又能夠化虛為實,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自己對北國之秋濃烈的偏愛。
通過對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不同之處的對比,可以看出郁達夫對故都北平的秋景和秋意的懷念和贊美,對于北國之秋有著刻骨銘心的偏愛,同時也流露出他對國運衰微的憂慮和悲哀,以及郁達夫獨特審美背后流露出來的沉靜、寡淡的心境。
三、古今中外的引證,富有內涵的偏愛
文章的后半部分在生動描繪了故都五幅秋景圖后嵌入一段文人學士對寫秋詩文的議論,這一段的出現似感突兀,與前文對郁達夫心中秋景的描繪迥然不同,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于自然景觀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說明感秋處處有,不分國籍不分階級。“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這種拓展可以看出作者極力在證明自己對秋的偏愛是人類的共性,這無疑是從個人走向了世界,從小我走向了大我,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增添了文化氣息,與“故都”的題旨相吻合。郁達夫在縱橫聯想中明確了“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再次強調“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引古論今終究還是為了證明秋之“深味”非北方莫屬,說明了感秋的普遍性、中國文人的特殊性,以及北方秋天的獨特魅力,只有故都這樣清、靜、悲涼的感覺才能承載起他孤獨而落寞的心境。由此證明自己的偏愛是情出有因富有內涵的。
同時作者在議論中運用了對比、引證等手法,使得語言富有變化和韻味,也體現了作者的思維活躍和創造力。這一段的議論讓整篇文章的情、景、理完全交融起來,增加了文章的知識性,也展現了作者的學識和開闊的視野。使得文章不顯單調,也不過于傷感,而是疏朗不羈,揮灑自如,增強了文章的厚度,提升了文章的內在意蘊。
郁達夫是一個飽讀詩書、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的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和議論,是把對故都之秋的獨特感悟與中外名人詩文相聯通,將其與中國文人的感秋傳統聯系起來,顯示了故都秋天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這樣的寫法連接了歷史人文,把對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個人類文化的層面去認識、去理解,讓這故都的秋不僅有世俗的風景,更有文人秋士的詩味,如此不僅增加了讀者的興趣和收獲,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更顯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對秋文化內涵的偏愛。
四、深沉的眷戀,無所顧忌的偏愛
郁達夫在用各種描寫寫出他對故都的秋的深沉眷戀后,感覺還是無法表達他那刻骨銘心的真愛,干脆在結尾直接表白:“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說明這既是郁達夫對清靜典雅的故都之秋的熱愛眷戀,同時也是作者因為不能盡情擁有北國之秋的遺憾和感傷。那種悲涼的感覺蔓延開來,在細品中讓我們一同感受著作者由內而外的厚重的沉郁憂傷。
再者,“故都”暗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相融合,有著郁達夫迫切的向往和真切而濃郁的愛。還有一筆帶過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都是飽含文化底蘊的景觀。郁達夫似乎脫離他人的視角注重從自身的主觀感受上來展示北平之秋的特色,這恐怕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才會給我們帶來新鮮的視角和特別不一樣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