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課標提出了“思辨性閱讀”的新概念。具體說,就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的方式,從文本當中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信息,從中讀懂作者的情感態度和立場,在這樣的閱讀中提升自身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從文本的創作背景(單元主題)到文本的主要內容再到文本的藝術手法,我們要像抽絲剝繭一樣,全面剖析閱讀文本。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祖父的園子》為例,談談思辨性閱讀的有效開展。
一、從主題入手,整體把握
在現行的教材編寫當中,一般會將主題、手法等類同的文本放在一起綜合比較,這就形成了單元閱讀的文本組合方式。《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來自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以“童年往事”為主題集合在一起,主要通過記述童年的人和事,表達了作者對故土的無限懷念之情,而文章正是記述了祖父的園子給作者的童年帶來的快樂之情。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從“童年”這個話題開始談起。童年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極其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有嵌入心魂的最深刻的記憶。從這個主題說起,我們的腦海中很自然地就會有關于童年的相關印記,不妨循著這個印記去勾連、去回憶、去聯想。這些東西跟文本有什么聯系呢?聯系非常緊密。因為這些回憶包括很多的元素在里面:回憶里面有可親可敬的人,有感動感恩的事,也有難以忘懷的事物,這都是“童年”這個主題里面的最重要的元素。閱讀時腦海中如果能自然地浮現這些元素,我們就能前瞻性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從而為閱讀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是,這種閱讀方法基于現行教材中關于單元主題的歸類。那么,對于陌生的課外文本呢?我們首先可以從標題上去認真把握,去推測其主題。比方說文章標題“祖父的園子”,要么是寫現在的祖父的園子,要么是寫過去的祖父的園子。還有一些值得設疑的內容,比方說,寫的是園子里面的事物,還是發生在園子AktLsO7nNn1hqI0u3FnF0j0HdIPzqzW9FVwQIZgumHs=里面的事件,還是借園子里面的事和物來反映人物的品質……這一系列的問題都為我們的閱讀設置了無數個懸念,也為下面的閱讀一步步地解除文本疑惑埋下伏筆。
二、從內容入手,理順邏輯
故事情節(內容)是記敘文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好的故事情節(內容)能夠讓人沉浸其中,能夠引發沖突和緊張感,讓故事有層次和起伏,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在不同環境和事件中的反應和抉擇,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閱覽全文,在閱覽全文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將表示相同內容的自然段歸類,這樣我們就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內容了。在這里,我們引入“線索”的概念,線索就是文本中能夠將所有事情(內容)串聯起來的一條主線。在《祖父的園子》里面,通過全文閱讀,發現“祖父的園子”自身就是一個線索,串聯起以下幾個內容:第一個內容是描繪園子的基本樣貌(第1—3自然段);第二個內容是“我”和祖父在園子里面的各項活動——栽花、拔草、種菜、鏟地、嬉戲、澆水等(第4—14自然段);第三個內容是寫園中的景物(第15—19自然段)。第一個內容交代園子的情況,這里溫馨、祥和,才有祖父和“我”在這里勞作,最后一個內容明顯就是前后呼應的段落,讓整篇文章連貫成一個整體。柳暗花明后我們發現:原來啊,這篇文章是作者回憶小時候與祖父在園子里生活的快樂時光,那份對往事的回憶往往讓人產生深切的共鳴。而且,在第二個內容里面,細節的東西還有很多,這些細節的描寫,為我們能夠感受到下文字里行間隱藏著的情感打下基礎。
三、從形象入手,讀懂情感
在記敘文當中,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是重要的元素。文本中形象的塑造可以更好地表現作品的主題。一般地,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性格特點、內心活動等細節的描寫,作家能夠向讀者傳遞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在《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當中,故事中的“我”和祖父無疑是兩個重要的人物形象,我們需要著重從這兩個人物形象出發,揣摩作者的情感。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明晰人和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沒有人物的經歷就談不上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事件的一系列進展才能夠反映人物的個性和品質,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我們看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畫的若干情節趣事:
“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把菜種蓋上,反而把它踢飛了?!边@些“東一腳西一腳”“瞎鬧”“踢飛了”等動詞,寫出了圍繞“我”身邊的園子里面的趣事,也刻畫出“我”所特有的兒童的那份天真、可愛和活潑,深刻闡述了這樣的一個道理——踢出的是泥土和種子,可飛出去的卻是快樂。也就是說,祖父的園子帶給“我”的是無盡的快樂。還有在文章的第14自然段——“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大喊著:‘下雨啰!下雨啰!’”而且,作者是想吃黃瓜就吃黃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捉螞蚱就捉螞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了自由的存在。總之,從這些語言和動作描寫當中,我們分明看到了作為孩童的“我”的自由和灑脫。而祖父呢?我們看看下面的描述: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當我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把菜種都踢飛的時候,祖父笑了!”從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笑”是祖父的重要特征,祖父這一次又一次的笑,讓讀者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祖父的慈愛和他對“我”濃濃的愛,這些愛匯成了一條愛的小河,這條小河緩緩流淌,在一遍遍的反復中,我們也在一次次地回味著這份愛,它靜靜地滋潤著作者和讀者的心靈,悄悄地在作者的心中流淌,喚醒了我們心中那關于親情的美好回憶。綜合起來,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我們讀懂了作者對祖父、對園子、對童年生活的深深的懷念之情。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只要找到情感的因子,文本就會瞬間“立”起來,我們也會獲得心靈的富足。
四、從手法入手,感悟魅力
文學閱讀的過程也是一次藝術鑒賞的過程?!蹲娓傅膱@子》首先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和諧的田園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動物是多樣的: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顏色是多樣的:蝴蝶——白、黃、紅中帶著金粉,蜻蜓是金色的,螞蚱是綠色的。動物的姿態是美麗的:蜜蜂——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胖乎乎、圓滾滾、像小毛球似的。作者在這段對園子的描寫中,不僅寫了昆蟲的色彩,還寫了昆蟲的樣子,這些鮮活的生命,讓我們感受到了這是一個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園子,可謂畫面感十足。此外,擬人和排比手法的運用,讓整篇文章意趣盎然。如“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一句,通過排比的修辭手法,我們感受到作者對園子的熱愛,在這一刻,我們也走入了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正因為藝術性,文學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當然,本文針對的是教材內文本。相比較課外閱讀而言,我們更熟悉教材內文本。課堂學習時還有老師的指引,有同學的交流,更有師生之間的提疑、答疑、釋疑等環節。陌生文本閱讀其實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開展,一步一步地根據文本的主要內容來進行思辨性閱讀。另外,同學們也可以借助網絡,自覺去查閱文本的創作背景。像《祖父的園子》,通過查閱,你就知道它節選自蕭紅的一部偉大作品《呼蘭河傳》。書中盡是回憶的快樂、自由以及有祖父疼愛的童年生活,讀后,那份溫馨、幸福便自然而然涌現在讀者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