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黑龍江省開展大食物觀先行地的研究,旨在適應新時代居民膳食結構變化趨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并推動黑龍江的振興發展。這一舉措不僅是拓展傳統糧食安全邊界、開辟新糧源、勇擔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的重要職責,更是彰顯政治責任和政治擔當的表現。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大食物觀;品牌;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23
大食物觀指的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1],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與過去的糧食觀相比,大食物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全方面、全周期對健康飲食的需要,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體現之一。
一方面,考慮到人民群眾的需求,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人們的平均收益與消費能力逐年提升,不再滿足于基本的溫飽,對于飲食選擇也變得日益豐富。隨著動物類、蔬菜、水果等非主食消耗量的持續上升,人們開始更關心飲食的營養結構,因此,構建豐富的食物結構是時代所要求的,既要確?;A的生活需要,又要確保豐富的飲食選擇[2]。另一方面,從我國的資源稟賦來說,根據農業農村部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一天需要消耗70萬 t糧、9.8萬 t油、192萬 t菜及28萬 t肉。作為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我們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活了近20%的人口,這無疑是中國式奇跡,但同時也說明我國的農業資源越發捉襟見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強化食物空間拓展,由關注陸地轉向海洋、空中等,調整食物的生產結構;開發各種食物資源,由聚焦耕地到放眼整個國土資源,豐富擴大食物來源;科技驅動產業開拓,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新興食品等,確保食物可持續、有效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健康化、個性化的食物消費需求[3]。再者,在如今的特殊國際形勢下,超級大國之間的博弈越發將糧食作為重要的博弈工具,因此,我國更要將大食物觀的轉變提上日程,避免在食物問題上受限于人[4]。
1" 優勢
1.1" 農業資源相對豐富,為踐行“大食物觀”奠定了堅實基礎
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全省年平均水資源量達到800億 m3。其中,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四大河流覆蓋全省,以及亞布力水庫和嫩江水庫等多座大型水庫,為農作物的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時,這些豐富的水資源也為省內的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此外,黑龍江省森林和濕地面積廣闊,這不僅增強了土地的肥沃度,還為生態農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天然優勢。獨特的氣候條件,即典型的寒冷和溫暖的季風氣候,以及較低的年平均氣溫和較大的晝夜溫差,進一步促進了作物的生長和品質的提升,使得黑龍江省的農產品在質量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1.2" 食物層次相對完善,為踐行“大食物觀”提供了有力支撐
哈爾濱市作為黑龍江省的典型代表,其食品層次結構較為完善,為居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品選擇。主要糧食生產保持穩定,養殖業的產量與品質也不斷提高,蔬菜與中草藥的市場表現良好,銷路順暢,水產品生產則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此外,以林菌、林菜、林藥為主體的林業食品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進一步豐富了食物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5]。
1.3" 食品工業發展迅速,為踐行“大食物觀”擴寬了發展道路
近年來,黑龍江省以哈爾濱市為代表,正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與發展,深化了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了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的研發和培育,并把重點放在促進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上。食品企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食品加工項目的數量不斷增加,食品品牌不斷擴展與壯大,整個城市的食物產業呈現出“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創造品牌”的良好局面。
2" 劣勢
2.1" 黑土流失嚴重,土地肥度下降
從19世紀末期開始,“闖關東”運動掀起了開發東北的第一輪熱潮。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國家積極鼓勵開荒種糧,提高糧食產量。因此,大量轉業軍人和知識青年涌入北大荒,使黑龍江逐漸成為了國家的大糧倉。然而,由于過度耕作而忽視保護,尤其是無序開荒,使黑土地水土流失嚴重,“黑土層已從最初的80~100 cm,變為現在的二三十厘米,而形成1 cm厚度的黑土,需要400年時間,人類卻只用幾十年就揮霍掉2/3的黑土”。土壤流失導致耕地表層有機質含量下降,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缺失,迫使人們不得不用化肥補充,這很容易出現土地越補越瘦、越補越板結的惡性循環,從而對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2.2" 傳統糧食觀念根深蒂固,缺乏“大食物觀”
當前,在黑龍江省,相當一部分人,包括部分干部,對大米、玉米、大豆才是真正的食品的傳統食物觀仍然根深蒂固,并沒有將肉、蔬菜、水果、水產品和生物產品上升到食品的高度來理解。這種觀念未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拓展,忽視了從陸地到海洋、天空等更廣闊食品空間拓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調整食品生產結構方面顯得滯后,缺乏“大食物觀”的指導,使得食品安全工作缺乏明確方向和長遠規劃,限制了食品發展的多元化和可持續性。
2.3" 農產品精深加工度不強,缺乏品牌效應
在天然高度同質化的農產品市場中,基礎性農產品的同質化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基礎性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可替代性太強,缺乏足夠的競爭力,致使生產者沉沒成本過高。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其農產品產業產出卻顯得太過傳統,沒有注意到目前市場上對優質綠色農產品的喜愛,也沒有太多的精深加工產品,依然是以初級農產品為主體[6]。與其他?。▍^、市)的精加工產品相比,黑龍江省的農產品競爭力不足。此外,黑龍江省一些偏遠地區的農產品品牌優勢與農業資源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導致品質好的農產品無法通過品牌效應打開市場。據農業農村部“百鄉萬戶”調查反映,農民不管是依靠種植還是水產養殖來增加收入,其收入表現都不穩定[7]。究其根源,是因為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不信任,以及商品本身并不具有不可取代性。因此,黑龍江省迫切需要加強農業品牌的培育,完善品牌形象,實現個性化、高質量的發展目標。
2.4" 農業科技化在我國雖然位于前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足
近幾年來,雖然黑龍江省的農機總體水平一直在不斷提高,其發展水平已經達到全國的先進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黑龍江省農業機械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如農業機械設備無法完成聯合作業和企業對行業標準的遵守程度不夠等[8]。1)農業機械的科學研究水平還不高。調查發現,黑龍江省農機生產領域的基礎研究薄弱,自主創新的成果有限,核心技術國產化程度低,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學研的融合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轉化速度緩慢。2)部分農業機械裝備供給不足。農業機械產能過剩與空間斷供并存,中高端農業機械數量稀少,部分行業與環節仍面臨“無機能用”和“無好機用”的難題,亟待解決“供不適需”與“供不足需”之間的矛盾。3)農業機械與農業經濟發展聯系不夠緊密。部分行業品種、栽培技術和裝備配套不完善,“種、育、養”“二次加工”“機械化”等生產模式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制約了農機的自主研發、推廣和運營效率。4)農業機械作業工程裝備的建設進展比較緩慢[9]。
3" 對策建議
3.1" 開發保護并舉,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1.1" 保護黑土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保護好“黑土地”對于全國的糧食生產與儲備至關重要,關系到黑龍江省的產業結構,關系到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10]。為了有效守護這一寶貴資源,需要采取一系列綜合性措施。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嚴格監管黑土地的開發利用,提高違法成本,并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線。2)推行獎懲政策,激發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監督管理。3)相關部門加大對耕地的監管力度,確保糧食安全。在明確自身職責的基礎上,堅守底線,提高政策敏感度,堅決執行國土空間規劃。注重耕地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加強生態恢復與治理,鞏固生態屏障,既保住耕地,又留住綠水青山。4)讓相關人才進行實地考察預測,制定科學的生產計劃,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11]。
3.1.2" 立足資源稟賦,釋放比較優勢
根據黑龍江省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個符合現代市場需求和資源環境容量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從傳統的作物、畜禽資源擴展到利用草原發展打造肉蛋奶加工產業帶,利用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區特色種植養殖業,利用江河資源大力發展水產行業。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為人民提供符合現代化要求的食物,滿足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需要[12]。
3.1.3" 加快人才引進,激發升級動力
1)將“大食物”的理念作為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黑龍江省應結合本地實際,引導高校創辦具有一定規模并與大食物觀密切相關的涉農專業,并大力扶持符合條件的地方試點工程。以技工院校為依托,構建以“市級企業+學院”的行業聯盟,實現行業共育人才。2)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建立一種特定的補貼制度,提高農村實用技術人員在當地就業、創業的吸引力。3)對于在職業院校學習后取得職業資格,并選擇到農業企業工作的農民,政府可以按照技術水平給予相應的補貼[9]。
3.2" 建立“大食物觀”體系,持續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農”工作中提出的“大食物觀”發展理念,對新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以“大食物觀”為主要內容,在全省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以“大食物觀”為指導,加強“大食物觀”的實踐,提高政治上的主動性、行動上的自覺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從供給和需求的兩個方面入手,構建相關的制度。一方面,在“大食物觀”理念指導下,立足全國,對“大食物”進行調研、搜集,構建“大食物”資源庫,對“大食物”的供應能力進行全面評價與發掘。在此基礎上,通過收集、分析中國農村居民膳食信息,建立城市和農村家庭膳食大數據平臺,為分析我國膳食結構演變規律,支持和調整膳食結構和布局提供數據支持。
3.3" 打造黑龍江省特色農產品品牌,搶占市場份額
1)在農產品品牌培育、發展與擴張過程中,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與協助。對一些在市場上具有一定地位的農產品品牌,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開展品牌融資工作,為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持,助力其進一步發展壯大。2)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補助制度。政府應從農戶、合作社和企業3個層面,科學評價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產品品牌的建設情況,并加強農業品牌研發,鼓勵品牌創新,以推動農業品牌向更高層次發展。3)對農業企業增加稅收優惠。國家應加強對農業生產企業的支持,引導農業市場的健康發展,指導農產品生產者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商品,以滿足市場需求。4)落實品牌激勵機制。對打造農產品品牌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獎勵,鼓勵更多主體參與到農產品品牌的打造中來。在這一階段,價廉物美的綠色農產品更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因此,一方面需要依靠技術來提高綠色農產品品質、占領市場、打造品牌,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合理價格策略,培養消費者的品牌滿意度與忠誠度,以形成穩定的消費群體[13]。
基于此,根據黑龍江省各地資源特征、風俗習慣、經濟發展現狀和政策取向等因素,整合現有農業資源,采取差異化品牌發展戰略,促進黑龍江省農產品品牌多元化,使黑龍江省農產品布局逐步區域化,讓更多農產品進入市場,被廣大人民群眾所選擇,從而提高黑龍江省農產品市場份額[6]。
3.4" 持續推進科技賦農
黑龍江省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最直接的推動力量就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發展的科技水平。1)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主要研究開發適應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農業機械裝備。在當地條件下,進行農業耕作、中期管理、后期收割加工等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和改進,建立一批關鍵的實驗室和重大科研設施,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一系列節能減排的實用農業機械,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2)要建立農業機械科研機構與農技推廣機構之間的緊密聯系。對于農產品生產中實際缺失且把握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或是匹配性較低的農業機械,應增加研發成本投入,加快新型機械的發展與量產的步伐,將性能與生產效率不相匹配的農業機械盡快淘汰出市場,促使農業科技化水平穩步提高[9]。
4" 結語
保障全國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既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又是最大的民生。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要充分發揮黑龍江資源優勢,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理念,著力打造“大食物觀”先行地。全省一盤棋統籌安排,切實擔當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的職責,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14]。
參考文獻:
[1] 吳卉,劉釗. 踐行“大食物觀”,氣象如何著力?[N]. 中國氣象報,2022-04-14 (2).
[2] 鄒高文.著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J].當代廣西,2023(21):21.
[3] 顧雨霏,韓松妍. 中國食品企業以開放之姿迎“責任大考”[N]. 中國食品報, 2022-08-23 (1).
[4] 張冠武. 著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的引領地 [J]. 奮斗,2023(21):34-36.
[5] 羅萬純. 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優化路徑研究 [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23(12):47-51.
[6] 鄧雪霏. 樹立大食物觀 鍛造韌性糧食產業鏈 [J]. 奮斗, 2023 (21):26-27.
[7] 王鐵立,孫玉,劉金祥,等.以“大食物觀”為引領建設“大食物觀先行地”——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調研[J].農村工作通訊,2022(14):52-54.
[8] 武拉平.科學認識大食物觀視角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J].社會科學輯刊,2023(6):191-200,2,239.
[9] 程遙,王傳志. 加快推進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 [J]. 黑龍江糧,2023(6):8-11,20.
[10] 何欣.黑龍江省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研究——以東寧黑木耳為例[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2(4):18-20.
[11] 陳平. 樹立大食物觀拓展糧食安全邊界 [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4(1):59-61.
[12] 侯宇.以“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3(7):40-42.
[13] 韓曉麗.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市場競爭力[J].農場經濟管理,2020(10):24-25.
[14] 王帥,杜睿珂.新時代“大食物觀”論述的理論淵源與意蘊闡釋[J].現代面粉工業,2023,37(5):44-49.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4-02-23
作者簡介:廖政源(1998—),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研究。E-mail:781908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