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逐漸興起,成為金融服務的重要創新領域。重慶市農村面積大、農村常住人口多,傳統金融服務難以全面覆蓋,導致農村地區服務成本高、效率低下,因此重慶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系統梳理重慶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盡管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金融服務供需失衡、數字鴻溝顯著、信息安全隱患較大等問題,提出了完善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金融供給側優化升級、提高農村居民金融素養、引進和培養數字金融人才及完善數字化風險治理體系等促進重慶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數字普惠金融;農村;發展現狀;問題;對策;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3.027
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在全國范圍內快速興起,逐漸成為金融服務的重要創新領域。數字普惠金融利用移動互聯、通信服務、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低成本、高覆蓋、更便利的金融服務[1]。這一技術革新不僅推動了金融業發展,還在促進社會公平與包容性增長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重慶市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一個重要城市,其農村面積占全市面積的95%,農村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54%。由于農村面積廣闊且人口眾多,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到每個角落,金融服務網點分布稀疏,導致服務成本高、效率低下,農村居民難以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重慶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因此,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對于重慶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這標志著我國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又一重要舉措,重慶市也迅速跟進,出臺了多項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應用數字技術,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數字普惠金融在重慶農村地區的推廣,不僅能有效緩解傳統農村金融中的諸多問題,還能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金融機構可以更精準地識別和評估農村用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同時,數字普惠金融還可以幫助農村弱勢群體解決融資難題,增加他們的收入來源,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盡管重慶在推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仍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當前,全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供需失衡,存在數字鴻溝,信息安全隱患較大。為更好地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這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文旨在系統梳理重慶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深入分析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為政策制定者、金融機構及其他相關方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推動重慶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助力全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1" 發展現狀
1.1" 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重慶市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重慶市國家數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先后出臺,重慶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持續改善,信息惠民服務持續深化。從全國范圍看,2022年重慶市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達43%,位居西部地區第一、全國第八;此外,重慶市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財政投入達3 681.9萬元,僅次于浙江省,排名全國第二。綜合看來,全市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處于西部地區前列,展現了強大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能力。具體而言,全市行政村通光纖率、4G網絡覆蓋率、5G網絡鄉鎮到達率均達到100%,此外,重慶市建成了“互聯網小鎮”162個、“互聯網村”1 950個,進一步夯實了信息化基礎設施。這些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村地區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和平臺保障,為推進全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農村普惠金融的推廣
近年來,普惠金融在我國農村地區取得了顯著進展,整體服務水平顯著提升[3]。重慶市作為中西部的重要城市,涉農領域信貸投放持續增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覆蓋范圍均有所擴大。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圍繞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創新“央行再貸款+”專屬信貸產品68個,建設央行再貸款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34個,旨在通過再貸款的方式,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區)縣、信貸增長緩慢區縣傾斜,加大精準直達區縣力度。此外,重慶市大力推廣“鄉村振興主題卡”產品,為“三農”量身定制支付結算、融資增信、增值權益等綜合金融服務,2021年累計實現交易106萬筆、金額54億元 。在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方面,重慶市鞏固和規范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發展,完成6 599個助農取款服務點掃碼取款升級改造,實現對市、區縣兩級共148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286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全覆蓋。此外,重慶市于2022年7月推出“渝快助農貸”,貸款對象覆蓋有產業發展需求的農戶。自產品推出以來,已在全市38個涉農區縣開展“渝快助農貸”工作試點,2023年全市發放“渝快助農貸”8.8億余元,幫助近5 000戶農戶發展壯大產業。
1.3" 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通過多項措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截至2023年6月末,重慶市脫貧地區(原14個貧困縣)貸款余額為5 342.62億元,同比增長9.39%。其中,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貸款余額達到958.21億元,同比增長15.64%。這些數據表明,金融支持在鞏固脫貧成果、促進當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具體的幫扶措施方面,2023年上半年,重慶市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0.89萬戶,貸款金額4.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14%、50.18%;脫貧人口小額信貸余額為29.02億元。同時,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學生,重慶市國家助學貸款及生源地助學貸款余額為45.97億元,支持了24.13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學生,同比分別增長17.45%、10.08%。這些具體措施體現了普惠金融在支持農村弱勢群體、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的積極作用。
2" 存在的問題
2.1" 金融服務供需失衡
盡管重慶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在服務體系、覆蓋范圍和服務水平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農村金融服務供需失衡的問題依然存在。供給側方面,盡管全市20余家商業銀行共推出相關金融產品百余款,但是觸及到農村地區的服務和產品種類較少,難以完全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特別是在信貸產品和保險服務方面,適應農村經濟特點的創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尚不豐富。此外,由于重慶市部分農村地區的地理環境和基礎設施限制,金融機構的服務觸角難以延伸到邊遠和貧困地區,導致這些區域的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需求側方面,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尤其是在農業生產、生活消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融資需求不斷增加。然而,許多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較低,金融素養和數字技能相對不足,使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有效利用數字金融服務。據《重慶金融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研究報告(2023)》顯示,在有融資需求的家族經營主體中,近30%的融資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這種供需失衡不僅制約了重慶農村金融服務的普及和深化,也給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2.2" 數字鴻溝有待跨越
盡管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提升了金融的普惠性,但農村地區仍面臨顯著的“數字鴻溝”[4]。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重慶市農村人口結構失衡,根據《2023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市農民工總量756.4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515.4萬人,占比達68.14%,農村的留守老人和其他弱勢群體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較大,他們大多數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相對欠缺,難以掌握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這導致他們對數字產品的認知和接受程度較低。因此,在重慶農村地區,數字鴻溝和知識鴻溝尤為明顯。這種“數字鴻溝”不僅體現在農民個體身上,還反映在整個農業系統的數字化程度不足、數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數據歸集和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縣級或者鄉鎮級政府的數據治理能力不足等方面。盡管科技進步帶來了一定支持,但由于部分農戶未能融入數字金融體系或者數字鄉村建設進展緩慢,導致“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嚴峻。這種鴻溝制約了重慶農村地區全面享受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便利和收益,成為重慶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重大障礙。
2.3" 信息安全隱患較大
數字普惠金融依托于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雖然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便利性,但也帶來了顯著的信息安全隱患[5]。農村居民普遍防護意識較弱、辨別能力較差、數字技能不足,這使他們在數字金融交易中容易遭遇資金盜取和電信詐騙。此外,個人信息泄露問題頻發,導致農戶對數字金融產生抵觸情緒,進一步阻礙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推廣。在信息安全方面,農村金融機構也面臨嚴峻挑戰。除大型金融企業和供應鏈金融服務商外,重慶市農村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還包括重慶市農商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小型機構。這些小型機構的網絡安全防護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到網絡攻擊,導致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的泄露。網絡攻擊和信息泄露事件不僅嚴重損害了客戶的利益,還對金融機構的聲譽和業務穩定性構成了威脅。
3" 重慶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路徑
3.1" 完善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農村數字基礎設施是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石。首先,應鼓勵重慶市的縣域或鎮域政府部門與電信部門合作,采取降低費用和提供補貼等措施,為農民提供經濟實惠的網絡套餐或者智能手機,從而提升農村地區的數字操作能力。其次,必須大力推進通信網絡在各區縣農村地區的建設,優化農村網絡應用環境,有序推進\"寬帶鄉村\"項目的實施,通過重點工程,如對農村信息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大對農村互聯網建設的投資力度,迅速普及寬帶服務。此外,必須積極推動鄉村網絡設備的更新、線路改造和服務升級,顯著提高農村固定網絡的接入能力和速度。最后,鼓勵全市農村企業采用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推動農業和農村全面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
3.2" 推進農村數字金融供給側優化升級
為了實現農村金融服務供需平衡,推動農村數字金融供給側優化升級勢在必行。一方面,應繼續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利用數字普惠金融下沉金融服務,將更多金融資源和服務投向鄉村。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持續增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總量和規模,提升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覆蓋面。具體來說,重慶各大銀行金融機構應發揮主力軍作用,各類大中小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分層協同配合、良性競爭,構建多層次、差異化的普惠金融體系。此外,應支持銀擔合作,拓展農村首貸客群,提高信用貸款占比,減少新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機構對同業客戶的“掐尖”和“多頭授信”問題,以及對原有金融機構的“擠出”效應。另一方面,應推進農村金融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總結重慶市乃至全國的鄉村數字支付和數字信貸發展的成功經驗,打通保險、理財、投資、租賃等其他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堵點和痛點,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村居民提供包括數字信貸、保險、理財、投資、租賃等在內的綜合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一綜合性的金融服務體系將滿足農村居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金融需求,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全面升級。此外,應加強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的深入研究和精準服務,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度和效率。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的適應能力,促進農村金融服務的持續優化和升級。這些措施不僅能夠緩解重慶農村金融服務的供需失衡,還能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金融保障。
3.3" 提高農村居民金融素養
提升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是實現數字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一環。首先,金融監管部門和涉農金融機構應廣泛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媒體渠道,向全市各區縣農村居民宣傳基本的金融知識和數字金融操作技能,也可以組織金融知識宣傳周、金融知識講座等活動,深入農村社區和鄉鎮,提高農民對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和接受度。其次,應著重提高農村居民識別非正規金融產品和機構的能力。隨著數字金融的普及,各類金融詐騙和非法集資行為也有所增加。為此,重慶各大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應加強對農村居民的風險防范教育,幫助他們識別和防范非正規金融產品和機構,例如通過案例分析和模擬演練,向農民展示常見的金融詐騙手段和防范技巧,增強他們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此外,重慶當地涉農金融機構應加強對農村居民使用手機銀行的培訓。手機銀行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其操作簡單、方便快捷,但很多農村居民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未能充分利用這一工具。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現場演示、發放操作手冊和開展培訓課程等方式,幫助農民熟練掌握手機銀行的操作方法,提高使用率和滿意度,特別是在資金轉賬、繳費和貸款等常用功能上。最后,有關部門應積極鼓勵農村居民養成使用移動支付應用的習慣。移動支付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環節,其普及程度直接影響其他金融服務的推廣和使用。金融機構和電信運營商可以聯合開展移動支付宣傳活動,推廣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工具,通過提供支付優惠、消費抵扣等激勵措施,吸引農村居民嘗試和使用移動支付。同時,應推動移動支付在農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在農貿市場、鄉村商店和公共服務場所,逐步改變農民的支付習慣,提升他們的數字金融素養。
3.4" 加強數字人才引進和培養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僅依賴于技術的進步,更需要高素質的數字金融人才作為支撐。當前,重慶市的農村金融機構在數字技術應用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因此,引進和培養數字金融人才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應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吸引高端數字金融人才到農村地區工作。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提供優厚的薪酬、住房補貼和職業發展機會等激勵措施,吸引重慶市內外的數字金融專家、技術開發人員和管理人才。同時,重慶市政府和金融機構應積極與當地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合作,設置數字金融相關的專業課程和培訓項目,系統培養具備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金融服務經驗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針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培養能夠將這些技術與農村金融需求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此外,還應注重當地現有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的再教育和培訓,通過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技術交流和實踐操作,提高他們的數字金融操作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金融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可以主導建立農村數字金融人才培訓基地,開發適合農村實際需求的培訓教材和課程,幫助全市農村金融從業人員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3.5" 完善數字化風險治理體系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風險挑戰,因此,建立和完善數字化風險治理體系至關重要。首先,應構建科學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對全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和監測。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控金融交易中的風險因素,及時發現和預警潛在問題。通過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模型和評估標準,確保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其次,應提升金融機構的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建立嚴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范,防范信息泄露和網絡攻擊。金融機構應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和身份認證手段,保障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的安全。特別是在重慶農村地區,應加強對金融從業人員和用戶的信息安全教育,提高他們的防范意識和技能,減少信息安全隱患。此外,還需完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規,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確保其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運營。市政府和監管部門應制定詳細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標準,明確金融機構的責任和義務,為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時,應推動全市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和農村社區的多方合作,通過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共同應對數字金融風險,提升整體風險治理水平。
4" 結語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意義。盡管重慶市當前在推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著金融服務供需失衡、數字鴻溝顯著、數字化風險控制難及信息安全隱患較大等諸多挑戰。為此,需要從完善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金融供給側優化升級、提高農村居民金融素養、引進和培養數字金融人才及完善數字化風險治理體系等多方面著手,推動重慶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通過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助推農村金融服務的普及和優化,縮小城鄉金融服務的差距,提升全市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和生活質量。這不僅有助于重慶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將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需要繼續探索和創新,緊跟科技進步的步伐,推動重慶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邁上新的臺階,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譜寫新時代農村金融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蔣靈多,劉雙雙.數字普惠金融與中國進口擴張[J].世界經濟文匯,2023(6):1-19.
[2]" 李明賢,席侃妍.金融科技支持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華北金融,2024(5):64-74.
[3]" 劉金碩,余鴻舉,占煜,等.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現狀與前景[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3(12):82-91.
[4]" 星焱.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紅利”與“鴻溝”[J].經濟學家,2021(2):102-111.
[5]" 羅敘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35(4):34-36,46.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4-03-19
作者簡介:徐藝格(2003—),在讀本科生。E-mail:xu_yig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