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長假結束后,大班幼兒在美工坊活動中展開了“今年國慶假期,我媽媽帶我去北京看長城了”“長城是怎樣的呀?我也好想看一看長城”“長城好長好長,爬上去會有點累”“我也去過長城,上面有烽火臺呢”等對話。幼兒對長城這個話題十分感興趣,沒見過長城的幼兒有些失落,而見過長城的幼兒表達欲頗為強烈。筆者察覺到,幼兒的遺憾和興趣可以作為探索的契機,于是組織幼兒在創意美工坊開展了一個有關長城的創意項目活動。
一、活動初探究——在調查收集中主動學習
引導幼兒以直觀且生動的形式接觸與了解歷史文化,是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索欲的重要方式。在項目的初始階段,筆者為幼兒提供與長城相關的圖像資料,幫助幼兒形成對長城的初步認識,并為他們積累寶貴的活動經驗。
在活動過程中,筆者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與想法,激勵他們與同伴協商交流,共同推動活動進程,這促進了幼兒的主動學習,提高了幼兒的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
開展項目的第一步是了解長城上有什么,然后尋找合適的材料。對于什么材料適合用來搭建“長城”這一問題,幼兒進行了如下對話。
幼兒A:“長城上都是磚塊,我們可以找一些像磚塊的
箱子。”
幼兒B:“裝餐巾紙的盒子最像磚塊了。”
幼兒A:“可是紙盒太光滑了,長城上的磚塊經過這么多年已經變得坑坑洼洼的了。”
幼兒C:“那我們在上面涂點泥巴吧。”
幼兒B:“泥巴太臟了,我們可以用黏土。”
幼兒開始熱火朝天地制作“磚塊”(圖1)。但在制作好“磚塊”后,幼兒遇到了新的問題,即怎么把它們堆砌起來。對此,幼兒進行了如下對話。
幼兒A:“趁著黏土還沒干的時候趕緊粘上去吧。”
幼兒B:“這樣的話沒有長城蜿蜒的感覺。”
幼兒C:“這個餐巾紙盒也做不了烽火臺呀。”
在上述過程中,幼兒關注到了長城是蜿蜒的,要做得有年代感,長城上還要有其他的事物。基于此,筆者開展了調查,在幫助幼兒了解長城構造的同時,引導幼兒梳理了可以使用的材料。
在活動前期,幼兒制作出了有年代感的“磚塊”,并用“磚塊”搭建“長城”。隨著活動的推進,幼兒發現僅依靠初期選擇的材料是不夠的,還需要根據長城的結構、穩定性、美觀度等因素,持續調整和優化材料。為解決這些問題,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他們多次剪裁紙板,拼接“磚塊”,嘗試不同的組合和搭配方式,找出了最佳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還學會了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求最優解。同時,筆者鼓勵幼兒與同伴積極交流及合作,分享各自的經驗和心得,從而不斷完善作品。
二、活動進行時——在發揮創造力中主動學習
(一)曲折的樓梯
在“長城”搭建完成后,幼兒發現“長城”一點兒也不曲折蜿蜒,像沒有靈魂的小坡,那要怎么做才能使其看起來像長城呢?對此,幼兒進行了以下對話。
幼兒A:“樓梯不是這樣的,樓梯是一層一層的,有高有低的。”
幼兒B:“那怎么才能做出樓梯呢?”
幼兒C:“那還不簡單,你可以用高度不同的東西堆啊。”
幼兒D:“對,用紙杯,我們班有好多大小不同的紙杯呢。”
于是,幼兒找來大小不同的紙杯作為支柱,上面放上同樣大小的紙板,使樓梯出現了層次。
在上述過程中,幼兒發現了樓梯的特點,想到了用大小不同的支撐物表現樓梯的層面,效果很好。在此基礎上,幼兒遷移生活經驗,用紙板給“樓梯”加上了踢面。可見,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充分了解了樓梯的結構。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常強調通過實踐與探索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其中,空間知覺的發展是幼兒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為促進幼兒空間知覺能力的提高,筆者投放了種類繁多的材料,鼓勵幼兒搭建“樓梯”。在搭建“樓梯”的過程中,幼兒先觀察筆者提供的材料,思考怎樣運用這些材料來搭建“樓梯”,然后嘗試各種組合方式,持續調整與完善,最終制作出了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樓梯”。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提高了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加深了對空間關系的理解,提高了空間知覺能力,并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
(二)“mini”版
美工坊空間有限,怎么才能在有限的空間里繼續搭建呢?又怎么在這里展現大家的創意呢?對此,幼兒進行了以下對話。
幼兒A:“萬里長城不止一萬米,我們的教室這么小,怎么放得下啊!”
幼兒B:“那我們搭個小一點的吧。”
幼兒A:“小的要怎么做?”
幼兒B:“把紙箱拆開,我們重新拼。”
幼兒C:“可是這樣的話,不是更麻煩了?”
幼兒D:“沒事的,我們來試試。”
過了一段時間,筆者發現幼兒搭建的小長城也很有特色。大家都找了一個箱子作為底板,然后在上面展現自己的創意(圖2、圖3)。紙板上城墻的展示方式各有千秋,烽火臺的設立也大不相同。
在活動過程中,每個幼兒的創意都別具一格,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普通的紙箱打造成了充滿創意的“長城”。在底板的選擇方面,有的幼兒選擇了堅固平穩的大塊紙板,有的幼兒則用多塊小紙板拼接作為底板,呈現不同的風格。“城墻”和“走道”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兒選擇將紙箱豎直堆砌,形成高高的城墻;有的幼兒則巧妙地將紙箱切割、折疊,搭建出曲折的“走道”。此外,背景裝飾的方式更是豐富多樣,有的幼兒用彩紙、貼紙加以裝飾,有的幼兒則利用廢舊布料、絨線等材料,布置出別具一格的背景板。
在此基礎上,筆者提供了一些立體紙箱創意作品的參考圖片,讓幼兒觀察、學習,了解各種巧妙的結構設計和聯結方式,幫助幼兒拓寬視野,提高創意實踐能力。筆者還鼓勵幼兒回家后再度嘗試,利用生活中的各類材料和資源,進行廢舊物品創意改造,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
(三)給“長城”加點“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長城”已經初具雛形。此時,幼兒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以下對話。
幼兒A:“我想搭建可以爬上去的長城。”
幼兒B:“我要帶一根棒棒糖走上去。”
幼兒C:“爬長城很累,我想坐纜車上去。”
幼兒D:“我設計的長城就是帶纜車的。”
幼兒B:“長城下面有那么多的山和樹,下面一定有很多小動物,我們可以帶著望遠鏡去看動物。”
幼兒C:“我想跟萱萱一起爬長城,我們還沒有一起出去旅游過呢。”
在幼兒的眼中,世界充滿了神秘與奇妙。他們的腦海中常涌現出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的可能源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有的則可能是他們的大膽想象。這些想法或許在成人看來天馬行空,但正是這些想法形成了幼兒心中珍貴的創意種子。
三、活動再思考——彰顯主動學習的價值
幼兒的創意并非無中生有,而是源自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敏銳洞察。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幼兒會在沙堆中搭建城堡,用積木搭建屋舍,用畫筆勾勒的天地。這些活動看似簡單,卻處處表現著幼兒的創新思維。同時,幼兒在各項活動中持續挑戰自我,試圖理解復雜的現象,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此過程中,他們的大腦不停運轉,思索著怎樣解決問題、如何創造新事物,進而萌生創意,提高了創新能力。
在上述關于長城的項目活動中,幼兒自主探究材料,搭建“長城”,并不斷改進、思索,進一步發展了批判性思維,提高了審美能力、創造力、交往能力、協調分工能力等。故而,教師應該珍視幼兒的每一個創意構想,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引導幼兒在想象的世界中盡情創造。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盛菊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