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在情感和心理方面面臨多重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和社交能力,還會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家校共育是一種能夠有效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學校和家長合作,可以營造一個全方位支持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學校可以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資源、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相關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和應對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問題。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可以給予孩子情感支持、理解和關懷,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成長中的壓力與挑戰。家校共育策略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還能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體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意義
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心理和情感變化復雜,同時面臨學業壓力和社交挑戰,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參與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首先,家校共育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支持系統。學校可以通過心理課程和專業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自我、處理人際關系、應對學習壓力;家庭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學會面對挑戰,這種雙方協同、家校共育的方式可以確保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擾時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其次,家校共育能夠促進家庭和學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家長通過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和研討會,可以了解到最新的青少年心理發展科學研究和教育方法,學習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長;教師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可以獲得關于學生家庭環境和個人特點的第一手資料,這有助于教師更精準地設計教育方案。最后,家校共育能夠培養家長的心理教育意識,使家長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創新家庭教育方式,營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家庭環境。這不僅能夠減少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還能夠激發家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現狀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關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家校共育實踐正在探索與發展,但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首先,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近年來,隨著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問題重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設置心理健康課程,引入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其次,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推動了專業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的構建。部分學校聘請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建立了心理咨詢室,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干預服務。這些專業人員與教師和家長合作,為其提供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最后,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提高了家長的參與程度,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意識也有所增強。學校通過家長會、講座和工作坊等形式,引導家長關注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從消極的角度來說,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方面也存在較多的問題。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目前,雖然大多數學校開始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心理健康課程開展的科學性,并且將其分類為心理咨詢室、情緒宣泄室、心理教師崗、匿名傾訴平臺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工作壓力較大,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家庭狀況,這導致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同時,學校與家庭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合作有待加強,部分初中生的父母把學校當成教育孩子的主體,認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只需要學校和教師教導即可,而教師大多會從家校合作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導致了雙方在教育價值觀上的不一致,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第二,家校交流單向。盡管現在家校合作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但是在現實的溝通中經常會遇到問題。教師通過電話和微信把學生在學校里的表現告訴學生家長,家長的反饋大多是“謝謝老師”,部分家長甚至不回復,這導致在家校溝通中,教師是“傾訴者”,家長則是“傾聽者”。在家庭與學校的交流中,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交流的主體,家校之間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深入的溝通。在進行交流時,教師因為對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太熟悉,交流的內容只限于學生的學習狀況、行為習慣和最近的表現等,家長只注重學生的外在行為,很少關注學生內在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情感變化。
第三,交流途徑單一。當前,家庭與學校間的溝通渠道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依賴網絡通信,如微信、QQ等社交軟件及移動通信設備;第二類則是當電子交流方式無法滿足溝通需求時,會開展如家長會、讀書沙龍等形式的線下活動。然而,在各類活動中,教師始終擔任著學生信息的主要分享者和提供者的角色,家長在交流中的角色尚未完全轉變,多數情況下仍處于被動接收學生信息的狀態。在角色層次上,教師仍然是在邀請家長參與學生的教育,而家長則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邀請,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生的教育。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策略
(一)豐富家校溝通方式
在教育部的統籌引領下,教育產業正穩步踏入信息化進程。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教育與教學的數字化變革已全面覆蓋各年齡段學生。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塑造與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校園里發生的種種事情,未必會詳盡地與父母分享。通過傳統反饋渠道,教師難以兼顧每個家長的實際情況,因此,教師應逐步將傳統的面對面的溝通方式轉變為網絡平臺等數字化手段,以便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及時向家長提供相關信息,確保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將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識、價值觀等共享給學生家長,以拓寬學生家長的視野,推動家校共育。教師也可以開設線上沙龍,在節假日或周末為學生家長解答一些教育問題,增加互信互動,減少學生家長的顧慮。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了解學生家長的難處和想法,把學生家長的意見統一收集起來,以便在平時的工作中更好地關注學生的狀況。同時,教師要在平臺上針對家長的疑惑留下自己的意見,從而更好地推動家校合作。
(二)優化家校合作機制
優化家校合作機制是必要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家長更多地參與孩子的生活,并及時提供反饋,以提高學生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初中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其認知、情緒和行為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進而導致個性特征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顯著影響。然而,由于家長忙于工作,學校教師專注于教學管理,學生的內在情緒往往容易被忽視,這可能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學校要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組織,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學校、班級層面設立家委會,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教師和家長分別及時反饋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及學生在家的表現情況,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要想真正落實好家校共育,必須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工作。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校合作會議,會議由校長主持,班主任、副班主任和家長參加,班主任要向學生家長介紹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班級管理情況及學校的教學工作等內容。學校還可以通過邀請專家開展“父母課堂”講座、組織學生開展“親子讀書日”等方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班主任、副班主任聯系制度,讓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經常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班主任與副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等,隨時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
(三)建立健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建立健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讓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從而對每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家”和“校”的結合要完全地表現出來。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實際家庭狀況、學習狀況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此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婦聯等有關部門應對未成年人進行政策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要建立健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教師要以個案為基礎,從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發,剖析個案生成的根源,確保家校共育順利實施,以實現教育目標。二是學校相關部門要落實“一人一案”制度,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要有針對性,對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學生要建立檔案,并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和指導。三是要加強家、校、社三方的聯系,構建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結語
社會應高度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摒棄對心理問題的偏見,營造一個更為開放與包容的環境。筆者認為,通過豐富家校溝通方式、優化家校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等措施,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更為全面和有效的支持,使其成為具備較強心理素質的個體。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