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課程,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班級為單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由教師自主研發、實施和管理的課程。這種課程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幼兒園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幼兒,根據幼兒的經驗和興趣,不斷調整活動目標、內容與形式,充分地支持幼兒的學習,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如何選擇班本課程
(一)辨識幼兒的真興趣
幼兒的興趣是開設班本課程的基礎,為課程設計提供了靈感與方向。然而,幼兒興趣廣泛,教師要能夠分辨哪些是幼兒真正的興趣。真正的興趣是幼兒自愿、主動地參與某項活動,這種興趣具有持久性。虛假的興趣則是幼兒為了引起他人注意或獲得精神鼓勵等,參與并不感興趣的活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精確區分幼兒表現出的真假興趣。不宜僅憑幼兒偶發的言語或隨意的行為就草率地斷定幼兒對某一事物有濃厚興趣,并匆忙地調整活動方向。
(二)把握幼兒的經驗
筆者認為,幼兒的經驗包括已有經驗和即將獲得的經驗。已有經驗是幼兒當下擁有的真實經驗,他們在做事時會從已有的經驗出發。因此,幼兒在現實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是設計班本課程內容的前提。即將獲得的經驗是指幼兒通過課程學習可以獲得的經驗。這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既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又要確保課程有一定的挑戰性。
以大班課程“做秋千”為例。某天,幼兒在掛秋千繩。他們在教師的幫助下將繩子甩到了樹上,但繩子另一端太高,幼兒拉不下來。于是,幼兒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小逸提議爬梯子去抓繩子,并拿來了梯子。在將梯子架到樹上后,幾個幼兒嘗試去抓繩子,但都沒有成功。于是,幼兒開始思考并發現了問題,最終讓個子最高、膽子最大的幼兒爬上梯子的第四層,成功拉下了繩子。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保障幼兒的安全。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幼兒會運用已有經驗解決遇到的問題。當無法輕易解決問題時,他們不會放棄,而會進行深入思考,總結經驗并調整方法,直至解決問題。可見,在設計班本課程時,教師要根據幼兒已有的經驗,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課程內容。
(三)捕捉能互動的資源
幼兒園的一草一木都是極佳的課程資源。成人常會以有用或無用劃分資源,而幼兒認為可以互動的材料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資源,如幼兒園的小池塘等。此外,成人的生活經驗也是極為寶貴的課程資源。例如,每年春季,筆者班上有養蠶經驗的家長會帶領幼兒一起養蠶,分享如何照顧“蠶寶寶”。可見,無論是看得見的資源,還是看不見的資源,只要是幼兒感興趣、能夠與之互動的,能夠幫助幼兒獲得經驗的,都可以成為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四)著眼幼兒未來的發展
一門優質的課程必定著眼于幼兒的未來發展,在學習這類課程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提高感知能力、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積極面對未來的挑戰。例如,大班課程“做秋千”源自幼兒遇到的現實問題,即園中秋千的數量偏少。在制作秋千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幼兒解決,如“秋千應搭在何處”“如何保持平衡”“座位應設多高”等。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幼兒提高了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力。
二、如何預設班本課程
(一)整體架構——理性思索課程方向
在預設班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理性思索課程方向,充分發揮班本課程的價值。以大班課程“屋頂平臺可以干什么”為例。筆者根據幼兒對平臺的認識和可能獲得的經驗開發了這一班本課程,鼓勵他們積極探索,將平臺改造成游戲區域。在此課程目標下,幼兒充分調動內在的知識經驗,并憑借已有的經驗完成了平臺的設計與改造,形成了專注、堅持、不怕困難等學習品質。
(二)同頻共感——從幼兒的視角思索路徑
在確定課程方向后,教師需要著手思考課程實施路徑。教師可以從幼兒的視角出發,思考課程實施路徑,并預想在課程中幼兒會提出哪些問題、他們需要探究什么、他們有哪些好奇之處等,然后據此推進課程。
(三)研究先行——調動經驗、適時支持
在預設課程實施路徑后,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好奇心,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調動自身的知識經驗預設回答,并在幼兒有需求時適時介入,支持他們進行探究。
三、如何實施班本課程
(一)根據幼兒的問題線索推進課程
下面,筆者以大班課程“屋頂平臺可以干什么”為例,探討如何以幼兒的問題為線索推進課程,如何在幼兒面對新問題時引導他們尋找解決方案。
第一個問題是男女生意見不統一。在第一次設計中,幼兒在了解平臺的不同作用后便開始繪制設計圖。筆者查看幼兒的設計圖時發現,女生設計的都是女生喜歡的游戲區域,男生設計的都是男生喜歡的游戲區域。幼兒堅持自己的設計,無法達成共識,這給幼兒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與討論機會,他們以自由分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協商。最終,幼兒一致認為平臺是屬于集體的,設計要考慮全局,兼顧男生和女生的想法。由此可見,此時的幼兒已經具備了綜合思考的能力和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在第二次設計結束后,思妍拿出自己重新設計的圖并介紹:“我設計了表演區、換裝區、足球場和休閑區,男生和女生都可以玩。”她的設計獲得了大家的認可。綜合幼兒的設計,筆者初步確定了表演區、休閑區、足球場、屋頂花園四個區域。
第二個問題是區域位置定在哪里。區域已經確定,但位置定在哪里比較合適呢?對此,幼兒開始了討論。小逸說道:“爸爸帶我踢過球,足球場很大,是長方形的。”小逸的經驗分享使大家找到了適宜的足球場位置。妍妍表示:“花園需要有充足的陽光,這樣花才能長得好。”于是,幼兒觀察平臺哪里的陽光最為充足,最終將屋頂花園確定在了平臺的東南角。平臺最大的一塊區域留給了表演區,因為表演區需要有大舞臺和觀眾席。平臺一側還有剩余的空間,幼兒決定將其打造成休閑區。在上述過程中,幼兒經過商討確定了各個區域的位置。隨著幼兒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及自我認知能力的逐步提高,幼兒能夠運用掌握的知識和以往的經驗解決遇到的問題。在設計完成后,幼兒開始收集材料布置平臺的各個區域。有了設計稿,幼兒的布置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第三個問題是平臺游戲可容納多少人。在游戲場地布置完畢后,幼兒開始估算平臺能夠同時容納多少人。他們先估算屋頂花園的游戲人數,元元說可以容納5人,妍妍說可以容納3人,致遠說可以容納6人。于是,筆者問道:“小朋友在屋頂花園可以做什么呢?”幼兒開始討論,給出了澆花、喝茶等答案。根據這些活動和場地大小,他們最終得出屋頂花園可容納3人。在確定表演區、休閑區、足球場的人數時,幼兒根據上述經驗先思考區域游戲的內容,再確定相應的人數。根據幼兒確定的人數,筆者組織他們在平臺開展了游戲。游戲結束后,筆者組織幼兒總結,多數幼兒表示人數合理,不會感到擁擠。
(二)根據幼兒的需求動態營造探究環境
1.利用主題墻展現幼兒的學習情況。主題墻既是一面展示墻,又是一面記錄墻,展示的是幼兒的作品,記錄的是課程主題推進的過程。基于此,筆者利用主題墻展示幼兒的作品,呈現課程主題的推進過程,促進了幼兒的學習與反思,增強了幼兒的學習效果。
2.營造開放的游戲環境,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在某天下雨時,幼兒把兩個杯子放在平臺上接雨水。第二天,幼兒從平臺取回杯子,在探索區進行了雨水過濾實驗。他們將其中一個杯子的雨水倒入過濾器,雨水經過層層過濾,很快便流入了最下層的容器。他們迫不及待地將其與另一杯未過濾的雨水對比,發現二者的差別不大。小逸不太滿意實驗的結果,他拿來水彩筆和紙,在紙上涂了顏色后放入杯中,水立刻變黃甚至有些發黑。這時,小逸說:“我們一起過濾一下這杯水。”于是,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實驗。然而,這次過濾出的水仍然是黃色的,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對此,大家開始討論。洪宇說:“過濾器只能過濾較大的污垢,無法過濾顏色。”小逸問道:“那什么東西能過濾有顏色的水呢?”宇晨表示:“那我們得回去查一查才能知道。”
由此,筆者發現,開放的環境能夠激發幼兒自主探究。這里的開放有兩層含義:一是物理空間不受限制,二是在心理上給予幼兒認可與支持。在上述案例中,無論是物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筆者提供的環境都是自由開放的,這使得幼兒專注地投入學習。同時,筆者發現合作是幼兒自主探究的重要方式。在上述案例中,幼兒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幼兒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想法會啟發其他同伴,進而促進彼此間的交流與互動。這種幼兒間的協作行為,不僅有助于他們共同解決問題,還能夠增強其自主性。
(三)及時反思以調整動態課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發現預設課程與現實場景的沖突,反思教學過程,從而優化并推進課程。在課程實施中,因連續幾周下雨,平臺游戲被迫擱置。此時,有名幼兒提出“雨天是否也能去平臺玩”的問題。話題的轉變是課程生成的契機。于是,筆者先觀察了雨天在平臺活動是否存在危險性,并與搭班教師一起探討課程轉向的可行性,然后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制訂雨天游戲活動計劃。在筆者的鼓勵與指導下,幼兒設計了帳篷游戲、跳水坑、聽雨聲、玩旋轉傘、穿雨衣散步等活動。
四、實施班本課程的思考
班本課程使教師從課程的實施者轉變為課程的推進者。在課程的推動下,幼兒成為主動的探索者與學習者,師幼實現了共同成長。
(一)師幼皆投入
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幼兒積極投入游戲。在每天的游戲分享會上,幼兒特別樂意分享自己的新發現,并想好次日要做的事情。筆者則認真聽取他們的想法,及時記錄并跟進。師幼這種全然投入的狀態,直觀體現了實施班本課程的成效。
(二)點滴含感動
在開展班本課程的過程中,筆者看到了許多溫馨的故事。故事雖小,卻蘊含著教育的溫度與深度,讓人感動。如幼兒將秋千視為珍寶,并將其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弟弟妹妹。
(三)“高光”時刻
在開展班本課程的過程中,筆者看到了許多幼兒的“高光”時刻。例如,在商討平臺最終的設計方案時,幼兒認真聽取他人的建議。在此過程中,他們表現出了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得游戲成了一種復雜的社會性交流行為。在游戲中,幼兒的歸屬感得到了增強,并朝著自我實現的方向邁進。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北港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