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界定了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等文件強調了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專業人才的地位日益凸顯。美術核心素養作為專業人才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色彩等基礎知識的講解及繪畫、剪紙等基本美術技能的傳授,還要重視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以期為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提供指導,從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一、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決定其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的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應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一是“立德”方面,教師必須堅持德育先行,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感化和激勵學生。教師可以借助美術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將德育融入美術教學的全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人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十四課“中國龍”和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第三課“吉祥圖案”時,筆者引導學生在鑒賞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結合美術作品的時代背景、特殊紋樣與技藝,思考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中蘊含的道德觀念,在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同時滲透德育,以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并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二是“樹人”方面,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新課改強調了學生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基礎水平,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通過鑒賞、手工創作等美術課程提升圖像識讀等核心素養。
二、情境教學培養核心素養
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應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高。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以滿足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美術教材中的部分概念和知識較為抽象,且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缺乏對中外藝術史、美術技巧等知識的積累,單靠教材和文字講解難以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教師應結合學情,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了解美術知識產生的背景、演變的歷史等,從而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與文化理解素養。教師還應開展多樣化的美術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感知,促進學生美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師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教學情境應與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教師應采用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應了解不同學生能力的差異,結合學情和客觀差異,創設適應小學階段學生發展規律的多樣化教學情境。
二是教學情境應緊密圍繞教學內容。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美術教學,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應針對具體的美術教學內容,有選擇性地創設教學情境。對于易理解的、簡單的美術知識無需創設情境;對于難以理解的、抽象的美術知識則需要創設相應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是教學情境應聯系現實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教師在教授中國民間美術知識時,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切入點,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經驗去理解和認識中國民間美術,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二十課“剪紙中的陰刻和陽刻”為例,這節課需要學生了解剪紙藝術的歷史、剪刻這一藝術的表現形式、剪紙陰刻與陽刻的特點等知識,結合生活中熟悉的知識,在創作實踐活動中學會陰刻與陽刻的方法,并進行自由創作。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了新年時家家戶戶貼窗花的圖片與視頻,利用這一情境導入剪紙藝術的教學。通過圖片與視頻創設的情境,講述了民間藝人如何將生活和勞動中的所見所聞以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故事,幫助學生認識剪紙藝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設備分別展示了采用陽刻與陰刻兩種不同方法創作的剪紙作品,讓學生觀察與探討這兩幅剪紙作品的不同之處,培養了學生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
三、開放式與跨學科教學培養核心素養
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美術課堂,通過課內外教學的延伸,加深對美術作品、美術技巧和其他文化知識的理解,增強認同感,從而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手段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開放式的課堂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開放且愉悅的課堂氛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滿足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設計開放式的體驗活動,將美術教學延伸至課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鑒賞了美術作品,討論春天給自然界帶來的變化,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描繪春天。在課前,筆者布置了學習任務,讓學生用照片或視頻記錄小區、公園、動物園等不同環境下的春天,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深化學生對春天的理解。
在分享交流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春天不同植物顏色的認識存在差異,于是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了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唐朝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愛德華·馬內的《春天》等,引導學生鑒賞并比較這些藝術作品中的春天與自己所拍攝的照片或視頻中春天的異同點。筆者鼓勵學生學習作品中的造型、色彩與肌理,加深對色彩的理解并提高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與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
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美術課程環境復雜多元,教師在教學中應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感知美術作品的藝術特點與文化價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外美術作品,并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引入不同風格的音樂,幫助學生感知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文化內涵。例如,在鑒賞同一主題的中國畫和外國油畫時,筆者適時地融入了中國的古風音樂和外國的古典音樂,通過音樂加強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不同藝術作品的創作環境,深化文化理解。
四、重視過程性評價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重視過程性評價的運用,以全面、客觀的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要求教師注重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圍繞教學目標和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重視課堂評價、作業與考試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等。
一是課堂評價。教師應從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情況、學習情緒與狀態、知識獲得情況與能力水平、思維方法運用、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課堂評價。通過觀察學生是否積極舉手發言、參與討論,能否主動提出問題、發表見解,評估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通過了解學生能否進行自我控制、調節情緒,以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否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克服困難的自信心,評估學生的學習情緒與狀態;通過了解學生能否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能否實現知識的正遷移,能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評估學生在課堂中的知識獲得情況與能力水平;通過了解學生能否從不同的思維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否做到邏輯清晰,評估學生的思維方法運用;通過了解學生能否聽取教師或是其他學生的建議,能否通過合作探究性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評估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二是作業與考試評價。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工具,作業與考試評價是衡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依據。作業評價應包括學生作業的實際完成情況、完成質量、課堂筆記記錄的情況等。
三是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內容,學生的自我評價對于深化學生對美術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前,教師應明確評價的維度與標準,如從基礎知識和情感態度兩大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基礎知識的評價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對該課程重要美術概念、基本美術技能的掌握程度;情感態度的評價則涉及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包括能否自主調節情緒,能否認識到美術與人類社會的聯系并從中產生感悟等。
結語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美術教學的全過程。教師需要結合學情、實際需求和教學情境,采用過程性評價,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斗虎屯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