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任務。其中,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不僅關乎學生對基本語言技能的掌握,還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其他國家背后的文化知識。從實際教學觀察中不難發現,部分學生存在閱讀理解能力薄弱、語言表達與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重要挑戰。鑒于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緊密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需求,積極探求并實施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并進一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重視語言能力培養
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優化學生學習進程,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英語教師傾向于依據考試需求與課程大綱來設定英語教學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群體中出現了“啞巴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現象。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注重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教學,還應將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定了清晰且具體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水平培養標準。在設定英語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緊密結合新課標與教學大綱的規定,確保教學內容與標準的一致性。具體而言,3~4年級的學生應能理解英語與漢語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了解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和習慣,掌握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禮儀,并能就中外重大節日習俗、英語文學作品等主題進行初步交流。5~6年級的學生應能拓寬文化視野,了解為社會進步作出杰出貢獻的代表人物,能概述主要體育運動及體育精神,了解藝術領域的杰出人物及其作品和世界主要國家的基本信息,同時能夠運用所學英語進行深入的口語交際或書面表達。在調整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充分重視學情分析。具體而言,教師需對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背景和興趣點進行深入剖析,并基于這些分析對教學目標進行適度調整,確保教學目標能夠精準對接課堂教學需求,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以外研社新標準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第六模塊第一單元“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為例。該單元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傳授文化知識等要求方面,與新課標對3~4年級學生的要求相契合。該單元聚焦于一般過去時was與were的一般疑問句,旨在讓學生能通過對話交流有效詢問關于過去事物或人物的特征及狀態。鑒于學生已有一年多的英語學習基礎,積累了一定的英語知識,且當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然而,由于這是學生首次接觸一般過去時的一般疑問句,學生應具備明確的時間感知能力,并能結合之前學過的天氣、地點等詞匯,詢問過去的事物或人物狀態。因此,為契合新課標要求,教師可以將該單元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四點:一是通過閱讀文本理解大意,并在朗讀中掌握準確的語音語調,能夠熟練運用“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等單元核心句型詢問過去事物或人物的狀態;二是準確識別這個單元的重點詞匯,并在特定情境中運用這些詞匯與句型圍繞過去的事件進行口語交流;三是理解并表述他人或自己過去的事件,以增強時間觀念;四是培養學生用英語對話交流的興趣。通過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能幫助學生清晰把握這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準確應用所學語言。
二、合理補充教學內容,促進語言素材積累
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語言輸入是關鍵環節,它能為學生后續的口語交際和其他語言輸出技能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輸入的有效性,通過閱讀等途徑促進學生語言素材的積累。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讀,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合理補充相關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仍以“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這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熟練運用一般過去時的一般疑問句就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對話交流。鑒于學生在此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天氣、地點等詞匯,且即將對季節等地理知識進行深入學習,教師可在備課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既有知識背景,通過復習舊知導入新知,并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適度拓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此外,教師可根據單元主題,以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為核心,對單元內容進行合理重構,融入中外文化知識,使學生在語言輸入的過程中以客觀、理性的視角審視中外文化差異。
三、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表達興趣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部分教師側重于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和語言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從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視角來看,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習得與表達深受特定情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應積極創設多樣化、生活化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提高其語言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主動探究新課內容的積極性。例如,在導入校園主題的新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他們熟悉的校園場景照片,以此引出新課主題。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豐富學生的語言交流素材,增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游戲情境的教學策略,以點燃學生參與語言表達的熱情。鑒于單調乏味的課堂氛圍可能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生口語交際的意愿,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對小學生的天然吸引力,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情境,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主動性,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例如,在閱讀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材料中的具體場景片段,指導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簡易圖畫的繪制,并通過“你畫我猜”這一互動游戲,引導學生根據畫面內容推測對應的課文內容。這一游戲化教學策略不僅能幫助學生回顧和鞏固所學知識,還能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教師還可以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的天性,為他們精心創設角色情境,組織他們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此情境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演繹課文或師生共同創作的對話內容,以有效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
四、設計語言應用任務,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為了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環節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需注重激發學生對語言表達的濃厚興趣,并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及語言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精心策劃與學生能力相匹配的閱讀及語言應用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分享合作過程中的方法及成果,為學生創造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此舉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言應用能力。
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考量任務難度的同時,教師還要深入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以確保任務既不過于簡單而缺乏挑戰性,也不過于復雜而阻礙學生的進步。針對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復述性、游戲性等較為基礎的學習任務,以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更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提高其語言應用能力。
結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師肩負的重要教學任務。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同時,教師應設計富有實踐性的語言應用任務,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平臺,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作者單位: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斗虎屯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