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是學校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學生多項能力的提高。《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因此,教師應該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學校條件及教學能力等因素限制,部分教師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薄弱,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文章從利用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等角度出發,探討了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旨在為增強初中綜合實踐活動效果提供參考。
一、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致力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只有當學生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并具備發現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時,教師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初中生的邏輯思維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傾向于通過調動已有經驗來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教師應充分把握初中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具有明確的目標。沒有目標的教學活動是低效的,甚至可能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必須有明確的目標,避免讓學生無目的地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避免學生無意識地發現與解決問題。
第二,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真實,盡可能地聯系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科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積極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脫離現實的教學情境會嚴重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
效果。
第三,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確保教學內容的有效傳遞和學生知識的遷移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較為復雜的教學內容和問題,應依據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創設具有差異化的問題情境。這種教學方法旨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
第四,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有問題性與啟發性。初中綜合實踐活動因其較強的實操性與探索性特點,對學生的互動與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需注重內容的啟發性和問題性,確保能夠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實驗探究的熱情。這一過程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系統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橋的力量”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創設教學情境:“前一段時間的暴雨使得物品運輸成了難題,目前,需要將食用水等賑災物品運送至河對岸,怎么才能完成這個任務呢?”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嘗試用橋運輸物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創設問題情境:“同學們回答得真棒,無論是人力運輸還是用車輛運輸物品,都需要搭建橋梁,那么在搭建橋梁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明確設計橋梁的目標以及橋梁應該具有的功能。在解決此類問題時,學生會借助實體材料和網絡信息資源,對橋梁進行細致解析。這一過程不僅是一次探究性學習,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掌握橋梁的構造原理與圖形截面的特點,進而形成問題意識。另外,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圖片和播放視頻等,使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準確理解生活中常見橋梁的形態及其基本設計要求,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了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氛圍的營造與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努力營造一個和諧且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學進程。綜合實踐活動并非局限于課堂之內,它與語文、數學等科目相比,具有顯著的實踐性特點,同樣具備明確的邏輯主線。因此,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在備課階段,教師應根據特定的教學對象、內容及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或問題導向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動力,為其后續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及解決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在導入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時,如果情境導入時間過于短暫,可能無法有效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如果導入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學生的專注力易分散,進而影響后續探究性學習的效果與效率。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需深入研讀教材,精確分析學情,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方案,以清晰的邏輯和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傳授知識、指導學生。同時,教師應重視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知識或技能的呈現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努力用自身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反應,尤其要善于從學生的面部表情等細節中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狀態,從而對教學行為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當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應該盡可能用幽默的語言引導學生正確思考。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積極愉快的情緒,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群體討論等活動中有效地增強問題意識。
最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及時向學生傳遞期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提示、肢體動作等方式向學生傳遞期望,這種期望對學生的學習能夠起到正向激勵的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更多學生提出問題。例如,有學生在“橋的力量”活動中提出,對橋的分解制作可以結合數學課程中學習過的圓柱體知識,制作圓柱體與六面體模型。在學生提出想法后,教師可以及時向學生傳遞期望:“這個想法很不錯,能夠結合之前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橋梁制作結構,你真棒!”
三、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生在一次次的實踐操作中掌握知識,培養思維能力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逐步增強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倡通過科學的訓練,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強調學生在開展學習過程中要手腦并用。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例如,在“橋的力量”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中,在對橋梁的結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特定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橋梁的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設置層層問題,引導學生明確分解橋梁的思路。在學生掌握橋梁的基本結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卡紙、剪刀、膠水等工具對橋梁和橋面等結構進行分解,并制作模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根據所學的數學知識裁剪出圓柱的三個部分,并按照要求制作封閉的圓柱體。部分學生注意到,他們用膠水很難將圓柱底面與柱體粘貼起來,導致三個部分的連接處難以完全貼合。對此,有的學生選擇重新裁剪與粘貼,有的學生利用透明膠帶將三部分的外面粘貼在一起。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分析與解決問題。
四、豐富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
在設計與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時,大多數教師傾向于以教材為載體。然而,教材所提供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這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還能通過引入優質的學習資源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與當前教學主題緊密相關的視頻和音頻資料,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從多種角度深入思考問題。以環境保護主題的初中綜合實踐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呈現近年來世界環保組織關于我國及其他國家綠地、沙漠等面積的調查數據,同時結合所在地區的垃圾分類宣傳短片,使學生全面認識到垃圾隨意堆放等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及所提供的資料,明確垃圾分類的原則,探究垃圾處理的有效方式,并鼓勵學生提出新穎且獨特的問題與觀點。
結語
教師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插上自由的翅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