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綜合與實踐領域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小學階段的綜合與實踐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以現實背景為依托,將知識內容融入主題活動中。在新課標的視野下,各學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不同學科的內容相互滲透、融合,課程教學走向開放與綜合。
成都市龍泉驛區永豐小學校低年級結合校園吉祥物“永小蜂”,開展了“Hello,永小蜂”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多學科跨界融合,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落實學校辦學理念,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Hello,永小蜂”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背景
成都市龍泉驛區永豐小學校是2021年龍泉驛區教育局開辦的“兩自一包”新機制學校。學校以“萬物并作 童樣生長”為辦學理念,以培養“知識豐富、情感豐沛、意志豐毅、成長豐盈”的風華少年。在此背景下,學校選取象征勤勞、智慧、團結、奉獻等美好品質的蜜蜂,設計了校園吉祥物“永小蜂”,并據此開展“Hello,永小蜂”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讓各學科知識從獨立到關聯,體現知識結構的整體性;從學習到應用,實現“知識學習”與“問題解決”的一致性;從被動到主動,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知識習得走向素養生成。
小學低年級段學生仍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圖形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熱情,因此,“永小蜂”的視覺形象及其被賦予的精神內涵,能更好地陪伴學生成長,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精神引導作用,可以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發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Hello,永小蜂”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Hello,永小蜂”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吉祥物“永小蜂”所代表的精神品質,并以校園文化宣傳大使的身份,設計制作一系列有關“永小蜂”的物化產品,以此培養學生六大核心素養——審美情趣、樂學善學、勇于探究、社會責任、問題解決、勞動意識。
在實踐活動的準備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賦予他們“校園文化宣傳大使”的角色,激勵他們思考如何讓“永小蜂”豐富小學校園生活,并引導學生精神成長。學生在“識蜜”“說蜜”“繪蜜”“跳蜜”“灌蜜”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知識豐富、情感豐沛、意志豐毅、成長豐盈”的風華少年。
“識蜜”——豐“蜜寶”之智。科學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蜜蜂的相關知識,如蜜蜂的身體構造、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飛行特點等。道德與法治教師帶領學生對“永小蜂”進行深入思考,了解“永小蜂”的由來、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豐富“永小蜂”的精神內涵,挖掘“永小蜂”背后的文化底蘊。
“說蜜”——塑“蜜寶”之德。教師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詮釋“永小蜂”的精神品質,同時巧用“永小蜂”促進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參與“我為永小蜂代言”“小蜂監督員”活動,通過活動落地辦學理念,豐富校園文化,讓“永小蜂”的品質也融入了每一位“蜜寶”心中。
“繪蜜”——展“蜜寶”之美。學生們結合自己對“永小蜂”的理解和想象,設計“永小蜂”的物化產品——“Hello,永小蜂”手工作品、“永小蜂”花樣表情包、“永小蜂”絲巾等。在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予以相關指導,豐富學生的設計思路,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此環節能夠激發學生靈感,進行創意表達,提高動手實踐與綜合運用能力。
“跳蜜”——強“蜜寶”之體。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將“永小蜂”的靜態形象轉換為動態形象,指導學生創編“永小蜂”啦啦操,促使學生體驗創編的樂趣,感受體育舞蹈的韻律美。這一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也能讓他們在運動中感受到快樂和活力。
“灌蜜”——培蜜寶之勞。學生化身“永小蜂”,利用門前一分地,開展“商貿+”勞動,在勞動中感受和學習“永小蜂”的勤勞品質,體驗勞動的樂趣,領悟勞動的意義,懂得“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在最后的總結分享階段,學生展示物化成果,并與家長、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分享。學校通過“蜜寶”畫像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點滴表現,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同時,借助綜合實踐評價表“小蜜罐”,圍繞解決問題、審美情趣、關鍵品格、團隊合作、實踐操作等幾個方面,進行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家長評、教師評,進行總結性評價,以此增強學生的獲得感,使學生感受到作為校園小主人的責任感與自豪感。
“Hello,永小蜂”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效果
“Hello,永小蜂”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將學校的育人理念、培養目標凝聚于“永小蜂”一身,取得了不錯的活動成效。首先,各學科教師通過“識蜜”“跳蜜”“繪蜜”“說蜜”“灌蜜”的過程,使“永小蜂”的角色形象深入學生心靈,讓蜜蜂勤勞、勇敢、團結、堅毅的品質深入“蜜寶”內心,讓“永小蜂”成為全校師生的精神圖騰。其次,學生在深入了解學校吉祥物“永小蜂”、設計制作“永小蜂”系列物化作品的實踐過程中,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了核心素養。最后,此活動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闡釋了學校“萬物并作 童樣生長”的辦學理念,為其他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與方法。
(作者單位:成都市龍泉驛區永豐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