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學校要“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結構”,通過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增強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情感”。甘肅靜寧縣南關小學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勞動課程實踐育人的作用,穩妥推進“一地兩園三課”的育人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勞動的習慣,涵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建立一個勞動實踐基地。學校依托靜寧縣教育系統勞動實踐基地的便利條件,創建了占地35畝的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結合中國傳統時令節氣和當地氣候,以年級為單位,劃片歸類,長年在基地內開展以農作物種植、家禽養殖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實踐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因農業機械化而即將消失的傳統種植和養殖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熟知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巧妙結合起來的歲時節令,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生態園、勞動園”兩個園地。生態園指的是學校把勞動教育與環保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校園栽植當地常見的槐樹、柳樹、桃樹等樹木,在美化校園的同時,依據學校計劃定期開展愛鳥護鳥、觀察動植物、制作標本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從課堂走到課外,從家庭走向社會。勞動園則是指把生產勞動與服務性勞動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園內種植時令性蔬菜,收獲后在附近小區進行售賣,并贈送給孤寡老人。這種創新性的勞動方式,讓勞動實踐成為大思政課最靈動的素材,實現了思政課與勞動實踐同行、與生活現實同頻、與學生思想共振。
開設“主題課、滲透課、技能課”三種課程。主題課以勞動教育為主線,通過開設主題班會或者主題演講,聚焦學生身邊的勞模或工匠等的先進事跡,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學生在勞動中實現生命價值。滲透課要求科任教師對各學科中能與勞動教育結合的文章篇目進行梳理,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勞動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技能課以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為主,針對不同學段和不同年齡的學生每學期開展洗鞋(衣服)、疊紅領巾、包書皮、烹飪、手工制作等不同類型的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強技、以賽提能,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生活技能。
雖然學校確定以“一地兩園三課”為模式常態化開展勞動實踐教育,但模式僅僅是一個框架,在具體落實時,學校結合教育實際,把思想課、環保課、藝術課等各類課程有機融合,形成了“學科融合、學段螺旋、空間拓展”的實施原則,全方位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多維度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
(作者單位:甘肅靜寧縣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