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職業本科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日益受到關注。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綜合分析和實證研究,指出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校企協同育人體制不完善、企業參與度較低、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瓶頸、校企合作評價機制缺失。據此,提出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優化策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加強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構建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科學的校企合作評價與反饋機制。
[關鍵詞]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政策法規
[作者簡介]安建良(1977- ),男,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河北" 石家莊" 050024)翟煒從(1976-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講師。(河北" 石家莊" 05009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YB20240304,項目主持人:安建良)和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研究重點課題“新就業形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現狀與提升對策”(項目編號:JRSHZ-2023-01056,項目主持人:安建良)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7-0055-06
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職業本科教育肩負著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的使命。然而,當前職業本科教育面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企業參與度較低、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瓶頸、校企合作評價機制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對人才培養效果產生了制約。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綜合分析和實證研究,提出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優化策略,以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
一、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設計
在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開展校企合作協同治理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1]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需要明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結合職業本科教育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1.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關鍵環節。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關鍵環節包括課程共建、師資共享、實訓基地共用和學生共管。參考孫慧哲和徐慧[2]在江蘇省HJ職業技術學院的案例研究,構建創新型的協同治理模式,確保各環節無縫銜接。借鑒張志新等[3]對京津冀地區的政策分析,優化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確保政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協同育人的實際效果。
課程共建要求校企共同開發符合產業需求的課程內容,確保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一致。師資共享強調高校教師與企業教師聯合授課,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實訓基地共用需要校企共建共享實訓平臺,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學生共管要求校企共同參與學生培養過程,包括實習安排、職業指導,確保學生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無縫銜接。
2.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保障措施。參考周蔣滸[4]提出的實施路徑,通過政策法規的健全與完善,確保政府、學校、企業多方協同。借鑒孟凱[5]在校企協同育人的多維諧振研究,整合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確保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高效運作,提升職業本科教育質量,滿足產業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政策支持方面,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協同育人。資源整合方面,建立政校企協同合作平臺,統籌配置教育資源、企業資源和政府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二、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調查分析
本研究以河北省四所職業本科院校為樣本,通過發放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的方式,深入調查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教師問卷總計發放500份,回收487份,回收率97.4%,剔除無效問卷17份,剩余有效問卷480份,問卷有效率96.4%。學生問卷總計發放1500份,回收1231份,回收率82.1%,剔除無效問卷31份,剩余有效問卷1200份,問卷有效率80%。問卷設計涵蓋了8個單選題和2個多選題,旨在全面了解教師與學生對課程設置、實訓安排、企業參與度以及教學質量等方面的看法。運用Excel軟件就調查問卷的有效數據加以歸納整理,并制作圖表(見表1、下頁表2)。
下面根據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探討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
第一, 校企協同育人體制不完善。數據顯示,僅有12.50%的教師和12.58%的學生對校企合作政策非常滿意,有40.00%的教師和39.92%的學生對校企合作政策滿意,反映出校企協同育人體制尚不完善。當前,缺少促進高校服務產業發展、提升企業技術能力的激勵政策。校企合作政策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導致政策執行效果不佳。
第二,企業參與度較低。數據顯示,僅有10.00%的教師和10.25%的學生認為企業參與教學非常積極,有44.58%的教師和44.75%的學生認為企業參與教學積極。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投入成本較高,往往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成本后,卻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看不到合作成果,因此,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不愿培訓學生,寧愿在社會上招聘成熟人才。當前的政策激勵措施不夠具體和有效,使得校企協同育人還存在“高校熱、企業冷”的問題。企業與高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導致企業難以充分了解教育教學需求和教育教學過程,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企業內部缺乏專門負責校企合作的部門或人員,企業參與程度不深。
第三,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數據顯示,盡管有14.79%的教師和14.92%的學生對課程設置表示非常滿意,有40.21%的教師和39.67%的學生對課程設置表示滿意,但仍有較多反饋顯示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高校對行業調研不足,不能準確把握行業需求,使得課程設置缺乏前瞻性與實用性,無法有效應對產業變革和技術更新;課程內容未能緊密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導致學生所學知識不能滿足工作崗位需求;教學內容更新滯后,未能及時反映行業發展動態和發展需求,導致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足;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無法培養出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企業專家參與實踐教學的比例低,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技術指導。
第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問題。數據顯示,盡管有15.00%的教師和15.08%的學生認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很好,有44.79%的教師和44.83%的學生認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較好,但仍有30.00%的教師和29.92%的學生認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般,表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依然存在問題。究其原因,大多數高校管理層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高校教師缺乏進入企業實踐的機會,難以獲得最新的行業知識和技能。“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長期以來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與評價體系不完善,無法滿足不同教師的需求和發展。“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周期較長,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現有教師隊伍中,缺乏既懂教學又兼有實踐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第五,校企合作評價機制缺失。數據顯示,僅有9.79%的教師和10.08%的學生認為校企合作評價機制很好,反映出校企合作評價機制缺失。當前,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評價標準不明確,導致難以科學評價校企合作的效果。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使得評價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反饋機制不完善,評價結果未能有效應用于政策調整、資源配置和改進措施,影響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優化策略
1.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第一,制定詳細實施細則,明確校企協同育人的具體要求。校企協同育人政策應涵蓋合作雙方的權責界定、合作形式、教學內容、評估標準等,確保合作過程有章可循。具體實施細則應包括課程共建、師資共享、實訓基地共用和學生共管等各環節,確保校企合作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政府應發布指南性文件,如《職業教育法實施細則》《校企合作管理辦法》等,為校企合作提供明確的操作指引。
第二,完善法律保障機制,確保校企合作的合法性和穩定性。《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改革,鼓勵企業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規、制度保障,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避免出現利益糾紛,創造校企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建立法律救濟機制,提供法律咨詢的途徑,保障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保障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2.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第一,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聯動機制。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統籌規劃,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職責和權利,推動校企合作工作取得實效,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政府應設立專門的協調機構,如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統籌和管理各項合作事務,確保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第二,推動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深度融合。政府應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建共享教學資源,推動高校與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高校應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需要,改革專業教學,將企業實際情況與課程教學設計有機結合起來,確保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前沿性。高校應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等教學設施,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企業可與高校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場地、師資、基地等教育資源,促進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高校和企業要促進人才的共享和流動,如學校教師到企業實習,企業員工到學校任教,以增進雙方的理解和合作。
第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信息平臺。政府應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臺,為高校和企業提供交流的渠道,促進信息流通和資源共享。校企合作信息平臺應匯集各類政策、資源,供高校和企業查詢和對接,使高校和企業能夠及時分享關于市場趨勢、技術更新等方面的信息。高校應定期向企業通報教學安排、課程設置、科研進展等信息,企業應及時反饋技術需求、人才需求等,確保雙方信息對稱。校企合作信息平臺應具備數據分析和智能匹配功能,根據高校和企業的需求,智能推薦合作項目和資源對接方案,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3.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第一,制定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激勵措施。首先,加強制度供給。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方式,降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同時,支持企業投資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政府要求高校提升服務企業意識,加大力度培養企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其次,完善激勵機制。對在校企協同育人中表現突出的企業給予表彰和獎勵,提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不僅能夠獲得經濟利益,還能夠提升品牌形象。
第二,強化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首先,政府應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和行業特點,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實現職業教育專業與產業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確保培養出的學生滿足行業企業需求。其次,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推動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實習安排、就業指導等環節,通過開設實踐課程、實習實訓、項目制學習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更強的職業技能。最后,增強企業的參與度、話語權,引導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治理。拓寬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鼓勵企業全面參與教育教學各環節,促進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高校和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技能大師工作室、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員工(教師)培養培訓中心以及研發機構等,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4.加強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第一,聚焦企業用人需求,圍繞產業辦專業。首先,建立常態化調研機制,定期對行業企業的發展動態、技術革新、崗位需求等進行全面分析。高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召開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等方式與產業界開展深入的對話,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技能需求和用人標準。高校應組建專門的調研團隊,獲取企業的相關信息和數據。其次,根據調研結果,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確保課程內容與實際用人需求緊密契合。高校要科學合理地做好專業設置規劃,定期召開專業調整優化專家論證會,確保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最后,強化動態調整。高校要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需要,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第二,參照國家職業標準,制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確保課程內容與實際職業需求相一致。高校應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結合企業實際生產流程和技術規范,設計針對性、實用性強的教學內容。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教育者需深入了解相關行業的職業標準,包括技能要求、知識體系、能力標準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職業標準的研究和分析,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把握課程的核心內容和重點培養目標,確保學生在完成課程后具備符合職業標準的能力和素質。高校要不斷更新課程內容,使之與產業技術和市場需求保持同步;強調實踐技能的培養,如開展實習、項目合作等,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地適應職業環境。
5.構建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一,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首先,制訂科學的教師培訓計劃。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實際需求,明確“雙師型”教師培養目標。高校應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雙師型”教師培訓課程,如加入先進技術、生產工藝、管理經驗等內容,確保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技能。其次,組織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工作,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實踐能力。通過“進企業、出課堂”的方式,使教師及時掌握行業動態和技術革新。高校應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加本專業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專業素質和專業實踐技能,從而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第二,建立校企教師互聘互用管理機制。首先,建立完善的校企互聘制度。高校與企業應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明確雙方在互聘教師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規范教師的行為和表現,確保合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此協議應包括互聘教師的選拔標準、任期、工作內容、考核評價等具體條款,確保互聘工作有章可循。高校和企業需共同制定具體的教師選拔標準和程序,確保選聘出的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優秀的教學能力,能夠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學服務。其次,高校應根據課程需求和教學安排,合理分配企業教師的教學任務,避免影響其在企業的本職工作。企業教師應參與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實習實訓指導等教學環節,將企業實踐經驗和最新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保證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專業性,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企業應安排高校教師參與實際生產和技術研發,從而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再次,建立雙向的信息溝通渠道。高校和企業應定期舉行教學經驗交流會和講座,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分享教學心得和經驗,探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從而促進雙方的專業發展和互相學習。高校和企業還應建立全面、準確的師資信息數據庫,便于及時查找和招聘適合的教師。最后,完善教師管理辦法。暢通相關企業的高層次、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擔任高校教師的渠道,適當放寬學歷要求,給予相應待遇,以促進產教融合課程的順利推進。高校和企業聯合制定教師績效考核標準,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實踐能力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高校和企業建立一套完善的獎懲機制,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對表現不佳的教師進行適當的懲罰,促使其改進工作表現。
6.建立科學的校企合作評價與反饋機制。第一,構建校企合作績效評價體系。首先,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全面覆蓋合作的各環節,包括但不限于課程共建、師資共享、實訓基地共用和學生共管等方面。評價標準應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和行業標準,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在推進課程資源、實訓條件、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提高企業評價的參與度,重點關注高校服務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的成果。其次,建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來全面評估合作效果。量化評價,如學生就業率、企業滿意度、實訓基地使用率等;質性評價,如學生和教師的反饋、企業對課程內容的評價等。此外,要把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作為衡量和評價企業的一項重要指標。高校應設立專項評估團隊,采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對校企合作成果進行系統分析,形成翔實的評估報告。定期開展校企合作評估活動,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訪談,廣泛收集各方的反饋信息,以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報告。
第二,加大宣傳力度,突出典型案例的交流與推廣,形成示范效應。高校應組織校企合作成果展示會、經驗交流會等,促進創新成果的及時推廣和轉化應用,提升社會認可度。通過媒體加大對職業教育發展前景的宣傳,引導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形成普職教育同等重要、前景同樣光明的共識。
總之,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建立職業本科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確保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更好地契合,最終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孫慧哲,徐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協同困境及解決策略——基于“主體—過程—結果”協同治理分析框架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24 (7):77-83.
[2]孫慧哲,徐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創新性協同治理模式構建研究——以江蘇省HJ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8):17-22.
[3]張志新,原博,趙浩宇.京津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內容分析及協同策略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72-83.
[4]周蔣滸.新時代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的價值意蘊與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7):40-44.
[5]孟凱.破壁與賦能:校企協同育人的多維諧振——“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創新論壇”綜述 [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