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存在跨部門協調困難和多元主體協作不足的問題。元治理理論對于分析和指導我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改革實踐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基于元治理視角,樹立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意識是優化現有協同治理模式的前提。選取政府作為元治理者,通過加強統籌協調、服務指導功能,構建綜合協調型協同治理機制是解決各部門和多元主體之間協作困境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社區教育;元治理;協同治理
[作者簡介]吳杰(1981- ),男,江蘇泰州人,江蘇開放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江蘇" 南京" 210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重點資助項目“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江蘇社區教育資源整合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B/2023/01/57)
[中圖分類號]G7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17-0067-08
社區教育既是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的重要內容,還是滿足社區居民終身學習需求的重要方式。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建設學習型社會,對推進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但在實踐層面還面臨很多障礙和問題。政府作為社區教育的供給主體,存在職責定位不清、部門條塊分割、內部溝通不暢、整合統籌不力等問題[1]。社會組織、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參與主體,參與社區教育的方式和程度還比較有限[2]。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教育的受眾主體,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主動性未能充分激發[3]。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運行狀態和理想狀態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社區教育多元協同聯動管理模式在政策法規、制度建設、主體意愿、主體能力等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4]。
目前學界從利益相關者[5]、協同治理[6]、公共危機治理[7]等視角對社區教育治理的內容、方式、路徑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但對協同治理機理的研究還不深入。有學者指出,多元主體協同不可能自然發生,需要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積極培育[8],以改變社區教育單向主導、自上而下的現狀,使社區教育發展朝著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轉變[9]。政府是推動社區教育發展的最重要主體,需要積極落實各項政策,加強統籌協調、服務指導功能,激發有關部門的積極性,強化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效能。社會組織是參與的重要主體,通過提供個性化、多樣性、專業化的服務,有效彌補政府供給不足和精細化程度低的問題,對滿足居民高品質需求發揮重要作用。社區和社區居民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多樣化、便捷優質的教育服務,以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區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兼顧多元主體的利益沖突和需求,積極調動各主體參與的動能,不斷完善多元主體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成為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實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元治理理論認為,政府應該扮演統籌協調其他主體的角色,充分整合各方的資源和力量,對治理制度和機制進行統籌安排,以形成一種新的治理機制。在元治理視角下,立足于當前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實踐現狀,梳理多元主體參與的利益需要,構建社區教育多元主體元治理模式,可打破多元主體協作困境,為社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照。
一、元治理視角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適用性分析
(一)基于多元主體的元治理模式
元治理理論既可用來指導不同主體如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之間構建高效的協同作用體系,也可用于指導同一主體的內部機構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元治理理論認為,不同主體之間構建高效協同作用體系的關鍵在于激發各主體的內在動力,動員各主體積極參與;選擇居于主導地位、發揮核心作用的主體作為元治理者,擔負統籌協調、組織引導的職責。元治理理論將元治理者和其他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理解為統籌協調、組織指導的關系,在確保各主體地位相同的基礎上,對參與者進行組織引導[10]。政府在出臺政策、制定規則、動員各方、促進公平、強化評估等方面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政府是理所當然的元治理者。在以元治理理論分析我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適用性基礎上,選取元治理者構建基于多元主體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有助于激發各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提高協同治理能力。
政府作為社區教育的主導者,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動社區教育發展。政府不僅擁有政策、經費、設施、場所、人力、平臺等豐富的資源,還以購買服務、設立項目、稅費減免、場所出租等方式,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社區教育。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政府是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元治理者。社區作為社區教育的主陣地,盡管擁有場地、設施、人員等優勢,但其作為社會最基層組織無力承擔統籌協調職能,因此無法作為協同治理的核心主體。由于社區教育具有公益性,社會組織的逐利本質決定了其在社區教育中不可能承擔主要責任,而只能作為有益補充。由政府扮演元治理者的角色,并不是單純強調政府的核心主體地位和作用,而是要加強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指導功能。政府不僅是規則制定者,更是組織協調者,要扮演好統籌指導的角色,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在遵循規則的同時實現自身發展。政府作為元治理者,應厘清各級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權責,積極統籌好各部門之間的利益,為引導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做好組織保障。政府要強化科學決策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同部門之間加強協調和平衡,以做到不同機構之間的利益均等和最大化。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實踐中,政府要承擔跨部門的統籌協調職責,建立跨部門的協調委員會或者聯席會議制度,提高不同部門協同治理的履職能力。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元治理者的主管部門,要承擔社區教育的主管職責,積極構建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由此,在實踐層面,元治理理論可為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提供有效指導。
(二)以元治理理論指導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現實依據
1.協同治理機制:為元治理奠定基礎。200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形成“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11]。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社區教育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得到進一步明確和發展。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12]。此后,各地積極頒布推動區域發展的社區教育實施辦法或者意見,不斷加強社區教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例如,上海市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本市學習型組織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頂層設計,明確部門分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分工落實的工作格局”[13];江蘇省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教育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由政府主導、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社區教育工作的規劃、協調、檢查和指導”[14];浙江省發布《關于高質量加快推進未來社區試點建設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立政府引導、部門聯合、教育協調、社區主管的社區學習場景運行機制”[15]。目前,各地已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為元治理理論指導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奠定了基礎。
2.多元參與模式:為元治理提供現實可能。政府、社區、居民、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多元主體共同構建起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在政府機構方面,教育部門作為社區教育的主管部門,負責研究并協調解決社區教育發展重大事項,負責解決社區教育工作中的困難與問題,以項目建設、品牌打造、課程開發、平臺搭建、培訓活動等方式,有效開發社區內的物力、人力、組織資源,積極整合區域學校資源。相關職能部門積極發揮協同作用,加強各部門的資源開發和支持力度,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項目。例如,財政部門按照常住人口比例撥付社區教育發展經費;文化、民政、科技、體育、婦聯、工會等有關部門,以開放公共文化設施、發布公共服務項目、開展相關活動等方式,加強對社區教育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拓寬社區教育資源經費籌措機制,豐富社區教育資源的供給內容。在教育機構方面,普通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校基于安全問題、運行成本、設施維護等方面的考慮,主要以教師送教、項目開發、課程建設、學生志愿服務、技能培訓等形式向社區輸送資源。在社區層面,社區學院、社區文化中心、社區培訓中心、社區活動中心、教育培訓機構等,積極提供場地設施,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在社會力量方面,社會組織通過參與投標政府項目、租賃場地、開展培訓活動等方式,發揮其策劃、組織、實施各類活動的專業優勢和經驗,有效利用社區閑置的場地和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教育服務活動。因此,由政府主導、多元主體發揮各自特長的社區教育協同機制,為元治理理論應用到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中提供現實可能。
(三)探索基于元治理理論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路徑
元治理理論強調對現有治理模式進行修正和完善,通過協調政府、市場和市民之間的沖突,有效整合多元主體的資源,以構建優勢互補、協同作用的高效治理模式。政府具有權威性和主導性,可作為社區教育的元治理者,協調政府各部門資源,整合社會各界資源,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已建立的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為元治理理論指導下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的優化和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針對當前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不足的現狀,構建基于多元主體的元治理模式,有助于重新認識各級政府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多元主體之間的結構關系,切實有效推進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創新發展。
二、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現實困境:多元主體的協作斷裂
我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格局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由于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有關部門參與方式和投入程度不一、社會各方認知度和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等因素的影響,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整體運行不暢、效果不佳。
(一)政府內部協作不暢
1.頂層設計不完善。當前我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在頂層設計層面存在缺失,這是影響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實踐效能提升的關鍵原因。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的城鄉社會教育處作為國家層面的社區教育主要職能機構,負責推動全國社區教育工作,理應擔負起統籌協調的職責,但其作為處級單位無法完成對其他部門的橫向統籌,難以聯同有關部委建立國家層面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實踐過程中,國家層面缺乏具有統籌功能的主體單位,無法協同有關部門推進社區教育治理,意味著要回到部門單獨負責的狀態。部門負責制雖能發揮職能部門的專長,但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內、外部資源的能力。各地負責社區教育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難以調動教育部門中有關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資源,無權協調其他部門的公共服務資源,也缺少社會各界資源的支持。由于社區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同,未能充分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在現實中遇到種種阻礙,嚴重影響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的完善和創新。
2.權責失衡制約合作。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中的府際合作面臨種種困境,主要表現為各級政府合作不暢、相關部門合作乏力、社區與街道間缺少溝通。究其原因,無論是縱向上各級政府的主導還是橫向上不同部門的協作,社區教育協同治理都缺乏明晰的權責配置。由于缺乏協作制度,并受到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影響,各級政府對社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嚴重影響各主體合作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各級政府在社區教育中擔負的權責不明確。上級政府制定規則,掌握豐富的社區教育資源,具有發布政策、調動資源的權威;下級政府處于執行層,被動應對上級的命令,調動資源的權限和權威不足。在實際運行中,上級政府往往將任務傳導給下級政府,而下級政府卻處于有責無權的狀態,這種權責配置不明導致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效率低下。在分級負責的原則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都有協同治理的任務,能夠積極推動治理進程,但也存在多頭管理、協同乏力的情況。在基層社區教育實踐中,出現民政、科技、婦聯、綜治委、農業等多部門要求面向社區居民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活動,這給原本缺人、少人的社區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實踐中,制度不健全導致各部門橫向協作、各級政府縱向協調受到阻礙。各主體各自為政,無法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通,阻礙協作共享機制健康運轉,導致社區教育協同治理難以在基層落地。
3.部門之間缺乏有效融合。政府多以行政手段推動社區教育發展,要求有關部門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例如,民政部作為社區和社會組織的直接管理部門,主要是為社區建設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提供服務指導,包括政策支持、信息咨詢、資源開放、成果展示、溝通協調等,以強化社區發展和社會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服務品質;老齡委積極開展智慧助老服務活動,組織老年協會、老年社團等到社區開展老年教育活動;人社部加強民生檔案建設,組織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活動;科協打造科技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科普惠民服務站,負責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文旅部負責開放公共文化設施、發布文旅項目,為居民營造休閑娛樂場景。不同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開展社區教育服務工作,但社區教育工作協調機構和聯席會議制度尚未健全,無法協調各部門利益沖突,難以協同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社區教育治理還處于有關職能部門機械合作的階段,協同治理的主要內容、承擔職責、運作流程、成效評估等仍不明晰,統籌整合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建設還任重道遠。
(二)多元主體參與無序化
1.參與主體存在感不強。多元主體參與是社區教育發展的主要經驗和重要發展方向。但多元主體自身存在的不足妨礙了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的發展。一方面,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政府有關部門參與社區教育主要通過開放公共服務設施、購買服務項目等方式進行,但更注重行政管理而疏于服務引導,供給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社會組織以參與項目建設、開展教育活動等方式發揮專業經驗,但參與社區教育的類型比較單一,科普、法律、公共衛生等社區急需的社會組織并沒有深入參與社區教育。社區需求和社會供給之間匹配度不高,導致多元主體參與難以真正起到作用,無法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參與主體層次不一影響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成效。在參與社區教育的活動策劃、項目開發、課程建設時,不同主體的總體數量、基本類型、參與程度和活動效果都存在明顯差異。總體而言,普通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狀況較好,但企事業單位的參與程度還不夠[16]。這進一步表明政府在推動社區教育發展中的元治理者角色不突出,引導社會參與的作用發揮不充分,多元主體的參與意志難以體現。
2.常態化協作機制缺失。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推動形成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鼓勵建立社區教育聯席會、理事會或社區教育協作會等制度。但是,該政策對各參與主體的參與內容缺乏明確表述,諸如各主體的具體職責、協同治理的內容和范圍、治理過程的監督、可操作性的程序、治理成效的評估等都需要進一步闡釋清楚。目前,已有一些地區構建了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常態化運行機制。例如,上海市組建由教育、宣傳、人社、文化、民政、財政等十多個部門構成的學習型社會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跨部門的綜合管理體制和業務指導體系;江蘇省常州市建立起由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24個部門組成的終身教育聯席會議制度。但是,很多地區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社區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的常態化機制缺失,導致各主體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激發。同時,各地還存在重部署輕督導、重形式輕成效等問題,導致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社區教育的改革進展比較緩慢,體制和機制突破比較困難,難以激發社會活力,造成資源類型單一、供給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社區教育辦學質量[17]。
三、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創新發展:基于元治理理論
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社區建設情況、社區居民需求等方面都不同,導致社區教育多元主體的需求不同。如何協調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成為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實踐的難點。針對目前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借助元治理理論,推動多元主體的角色歸位,促進各主體真正發揮作用。
(一)樹立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意識
根據元治理理論的主要觀點,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必須由核心主體——政府來承擔統籌協調責任,通過塑造價值理念、健全政策體系、加強監督評估,積極引導其他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教育治理。在推進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實踐進程中,首先要積極倡導協同治理文化,推動各主體共同建立協同治理共同體,樹立協同治理共同體意識,從而凝聚各方共同參與的合力,達成協同治理的共識。
1.要充分關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過程。構建各方參與的協同治理網絡,明確有關部門、社區、社會組織在治理體系中的具體職責和任務,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各界人士增強協同治理共同體意識,在制度設計上明確各主體的職責,建立主體平等、要素流通、資源共享、數據互通、合理分配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制度,提升多元主體參與的意愿,形成社會各界深度參與協同治理的最優格局。同時,要建立監督委員會和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對協同治理過程的監督和治理成效的評估,推動協同治理機制更加完善。
2.要積極達成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目標。在滿足多元主體利益訴求的同時,必須實現各主體利益最大化,充分激活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充分激發社區教育發展活力,構建社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協同治理體系[18]。為此,應基于主體平等、相互信任、共建共享的原則,為協同治理制定基本規則和規章制度,塑造多元主體向往的共同愿景。規則和制度是推動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證協同治理實踐發揮實效的主要依據。在制定規則和制度的過程中,既要明確各主體的職責和任務,有效解決不同主體協同意識不強的問題,也要積極滿足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真正調動社會各方參與的積極性。要在明確協同治理規則的基礎上,對其他主體的能力和專長有清晰的認知和明確的判斷,并深入分析不同主體的資源稟賦,將多元主體嵌入協同治理的合適位置。
(二)明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權責配置
1.明確元治理者的職責。在元治理理論指導下,政府作為社區教育發展的元治理者,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職能,具體包括:第一,設計制度,確定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范圍、特征及運作程序;第二,確立框架,引導有關部門、社區、社會各界等多元參與主體明晰協同治理目標、財政支持、法律保障以及話語權,確定協同治理共同體的現有制度安排,以形塑協同治理的制度框架;第三,管理過程,協調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減少協同治理的成本,強化協同治理的監督和評估,以取得協同治理的積極成效;第四,主導決策,在特定情形下調整目標和任務,確定變更的實施方案和任務清單,構建協同治理信任體系。其中,設計制度和確立框架有助于塑造協同治理共同體;管理過程和主導決策是在協同治理架構下推動參與主體協同運作。由元治理者組織引導,協調不同主體的需求,構建相互支持、信息共享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模式,是協調相關主體不同利益的關鍵所在。處理好不同部門利益訴求的前提,在于元治理者合理安排相關部門的權力和職責,合理配置有關部門的資源,有效發揮有關部門的作用。同時,元治理者要重視“縱向到底”的推進原則,加強基層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服務指導能力。在元治理者的統籌協調下,積極調動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將資源下沉到基層社區,推動資源充分整合和合理配送。
基于社會各方參與社區教育意愿不高和程度不深的現實,政府要充分發揮元治理者的統籌指導功能,積極引導其他主體提高參與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要改變過去的管理思路,將服務指導理念貫穿到實踐中,進一步加強監督和健全考核機制,通過發布政策、購買服務、減少稅收等利好措施,給予多元主體更多參與和發展的空間。在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過程中,政府要著重把握戰略方向,通過元戰略的確立對社區教育治理過程進行引導,將具體事務的管理權交給其他主體,由其他主體根據自身優勢發揮職能[19]。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育社區教育參與主體的專業能力,通過出臺政策法規,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的形式、范圍、程序、經費等進行明確規定,對社會組織從事社區教育進行專業培訓,并且監督和評估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的情況,以星級評定的方式確定社會組織的等級和品質。要遴選資質好、管理經驗豐富、社會影響力大的社會組織,開發滿足居民需求、促進社區發展的項目,如幫扶弱勢群體、社區環境建設、居民矛盾紓解等,并對社會組織的工作成效進行評估和考核。在促進社區發展和滿足居民教育需求方面,政府要強化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強社區建設,形塑公共議題,引導居民提高參與能力與合作意識,激發其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內生動力。要引導社區充分挖掘社區能人和意見領袖,培育社區自組織,促使居民從內心塑造社區共同體意識,在社區治理和建設中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20]。
2.明確多元主體的角色定位。政府作為元治理者,要明確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中的職責和分工,明晰不同層級政府、各個部門的任務清單。通過發揮積極引導的作用,元治理者明確各級政府向下的指導方式和推進程度,打破各自為政的困境,形成上下聯動的新發展格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社區教育主管部門,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中要發揮好組織協調的作用,通過召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聯合會議,明確社區教育的發展任務和要求,積極協調不同部門的資源,強化不同部門的職責和擔當,推動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建設。社區潛藏豐富的人力、物力和精神資源,應充分挖掘社區的內生動力,積極利用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基層文化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科普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就近場所,組建包括社區能人、退休人員、機關單位人士、專業技術人員在內的志愿服務隊伍,積極塑造社區居民的主體性意識,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的教育服務。社區所在轄區的學校、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可通過教師送教、項目開發、志愿服務、技能培訓等各種形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社會上各類教育機構或非教育機構在師資專業、課程制作、場地條件、場館、技術服務等方面具有服務社區教育的天然優勢,能夠有效彌補社區教育辦學資源不足的問題,要推動社會各方主動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為深化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辦學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促使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21]。
(三)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模式
以元治理理論分析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意味著要在積極整合政府不同部門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加強各級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建立起一套能夠形成合力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模式。國家層面應加強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頂層設計,建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委員會,打破“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困境,推動有關部門真正協同參與。政府要扮演好元治理者角色,構建基于元治理理論的協同治理網絡,橫向聯系不同部門,縱向會同各級政府,對外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建立一套多層面、多層級、一體化的協同推進運作程序,促進不同主體在社區教育協同治理中實現有效融合。由元治理者建立多元主體合作模式,通過制定發展規劃、編制實施方案、建立信息系統、發布協同治理任務清單、形成考核監督機制等方式,強化有關部門之間的協作,建立具有協同作用的制度性和常態性合作機制,保障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真正發揮實效。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建立社區教育協同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或者委員會,公布各部門任務清單和資源清單,切實推動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建設。例如,成都市公布學習型城市建設與社區教育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社區教育資源清單,成員單位包括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司法局、文旅局、圖書館、婦聯、農業農村局等眾多部門。其中,教育局開設“市民課堂”1000門以上,建設“社區雛鷹”公益活動項目100個、“游學項目”20個以上;科技局開放150家科普基地,開展科普體驗活動;民政局印發《社區營造指導手冊》1000冊,培育社區領袖和志愿者;司法局開放法制教育基地163個,開展安全教育宣傳;農業農村局開展科技下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生態局開放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宣講環保知識;文旅局開放農家書屋、社區書屋,舉辦全民藝術普及講座100場、圖書館公益講座160場;體育局開放公共體育場館,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城管局發放《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冊》1000冊,提供執法體驗服務項目;總工會發放《新市民手冊》2萬多冊,開展新市民素質教育培訓;紅十字會發放《應急救護知識普及讀本》1萬多冊;婦聯開放婦女之家和兒童之家,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市場監管局開展食品安全講座[22]。成都市公布的社區教育資源清單明確列出各部門服務社區教育的具體內容,在推動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機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充分推廣這一做法,不斷通過更加完善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制度性安排,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和任務,發揮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整體效應,以建立統一指導、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吳慧涵.社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94.
[2]丁紅玲,楊尚林.政府推進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教育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9(11):101-106.
[3]周小援.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主題性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7(30):68-71.
[4]袁淑玉,程拳.社區教育現代化發展路徑探析[J].成人教育,2018(11):36-39.
[5]雷沙沙,宮新荷.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我國社區教育治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1):43-45.
[6][9]王小素.協同治理視角下社區教育社會參與的框架設計與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3(8):29-33.
[7]方瑩芬,蔣亦璐,樂傳永. 公共危機治理中社區教育的功能拓展:理據、樣態及實踐路向[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41-50.
[8]陳巖.“微治理”視角下社區教育的實踐探索與路徑選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20:130.
[10]顧昕,趙琦.公共部門創新中政府的元治理職能——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學術月刊,2023(55):69-80.
[11]教育部.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6號)[Z].2004-12-01.
[12]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6〕4號)[Z].2016-06-28.
[1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等五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本市學習型組織建設工作的通知(滬教委終〔2022〕12號)[Z].2022-11-08.
[14]江蘇省教育廳等十一部門. 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教育的實施意見(蘇教社教〔2017〕1號)[Z].2017-06-12.
[15]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高質量加快推進未來社區試點建設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2019〕60號)[Z].2019-11-11.
[16]李珺,杜君英.上海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7(33):62-66.
[17]宋亦芳.社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解析[J].職教論壇,2021(9):98-106.
[18]唐開福,李棟.構建地方政府與社區居民雙向互動的社區教育新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22(11):51-58.
[19]沈光輝.轉型發展中的社區教育問題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6:86.
[20]王倩.社區教育賦能社區公共精神培育的邏輯與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3(6):27-34.
[21]宋亦芳.社區教育多元辦學主體培育的理念與行動——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23》終身教育戰略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6):101-108.
[22]周延軍.新時代社區教育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0: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