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前任會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員工與組織社會心理援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量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前任副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公職人員心理健康分會會長;中國災難預防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兩屆國際心理學聯合會十人執委會委員,亞洲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心理學報》及《心理科學》副主編,《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主編等。
采訪手記
與張老師的對話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初冬上午。雖未能見面,但隔著網絡聽張老師的娓娓道來,依然能夠感受到他的溫文儒雅與學識淵博。“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這個上午帶給我的最直接切實的感受。孩子的未來不可設計,父母要做的無非是“如他所是”。
人生充滿偶然,沒有完美的職業規劃
您考大學時選擇了心理學專業,那時候您了解心理學嗎?
我在1978年考上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心理系也正是在1978年首次招收本科生。最初填寫報考志愿時,我父親希望我今后學習工科專業,我備考復習時是在理科班,但我喜歡文科的哲學專業。當然,后來在老師的建議下,我最終沒有選擇工科,而是選擇了一個離哲學最近的理科專業——心理學。即便后來被北大錄取時,我對心理學都還懵懂無知。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我才對心理學有了一個輪廓式的淺顯理解。
這是您和心理學緣分的開始,帶著一些偶然。
是的,很多時候人生軌跡就是帶著許多偶然性的。人的未來和命運,是不能夠被任何人所事先設計的。我就是在工科、理科與文科的偶發碰撞中,走上了心理學之路。
對于社會經驗較少的孩子來說,在職業選擇上,更多還是受到長輩的影響,您有什么建議嗎?
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幫孩子制訂出一個完美的成長計劃,就會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前程。但實際上,每個人的人生并不可能被事先設計出來的。為孩子設計人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等,都是比較陳舊的觀念。希望家長、老師和學校能夠秉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和寬廣的視野和情懷,而不是斤斤計較地只看重現實主義的、物質主義的方面,要尊重孩子的直覺、興趣和能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選擇,充分給予孩子自主性發展的空間和自由。
沒有完美的職業規劃,人生充滿了偶然,就如同您當年選擇學習心理專業一樣。但只要我們進入了某個職業,以投入、熱情的態度去做,總會有所收獲。
是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他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會每過幾年就會有所不同。因此,人生充滿了變化和偶然性,不是由某種必然性規定和設計好的。無論選擇了哪個職業,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要能夠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終身學習適時調整、執著勇敢地去追求夢想,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倡導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
張老師,有的孩子對心理學這一專業很感興趣,您能和我們簡單聊聊這個專業嗎?
好的。心理學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心理學的底層邏輯和研究方法。科學心理學主要采用科學研究范式,強調客觀性、可操作化、可重復性及可量化性,具體研究手段包括控制實驗、概率統計等;而人文心理學則更關注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實踐性,更強調個體的需求和情感體驗,強調人的意志自由以及與他人同理共情的特殊性等。
這兩類心理學學習的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一般來說,本科階段接觸到的主要是科學心理學,要學習各種科學心理學理論知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如實驗心理學、概率統計學、腦神經科學等;研究生(特別是專業碩士)階段開始更多地學習接觸人文心理學內容,如人本主義、存在主義,以及各種心理咨詢流派理論和技術手段等。總之,這兩種心理學研究方法各有特點,但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
從人的個性角度看,如何選擇這兩種心理學呢?
一般來說,科學心理學更嚴謹,從具體中抽象出普遍的規律,更側重實驗與實證研究。如果個性沉穩、冷靜,善于分析鉆研,比較適合學習科學心理學;而人文心理學更具實用性和人文關懷,側重對個人內心世界的理解和幫助。如果善于溝通,富有同情心、同理心,喜歡與人打交道,愿意幫助他人,則更適合學習人文心理學。
我看到您之前有提到過,心理學在中國應用時,應考慮到中國本國的傳統文化,把心理學理論和中國人的特點結合起來。您能具體說說嗎?
對。總體來講,當代心理學是西方人開創的一個學科。因為西方理性哲學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慢慢地發展出科學思維。心理學家掌握科學思維之后,擺脫了原來那種純思辨的哲學框架,開始用科學的方法去探討人是怎么一回事兒。科學心理學就是這樣開端的。
當心理學被引入到中國之后,遇到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適應的問題。比如最早引入的西方智力測驗和人格測驗等,經常會出現不利于中國人的結果,表現得很不公平。后來人們發現,雖然測驗方法是科學的,但具體測驗所采用的參數卻是有文化、地域、種族的差異的,用西方人的標準衡量中國人的心理,存在著許多缺陷和偏差。比如,智力測驗題問,第六任美國總統是誰?中國人當然答不上來,但這與智力高低沒有關系,只是測驗題不適合中國人回答而已。
同為地球人,對人格結構的描述,西方和東方大部分還是相同的吧?
是的,總體來說,人格心理學所探討和研究的人格在世界各地人群中還是具有很大的共同性的,如內向-外向性是地球人都表現出的人格傾向。但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中國人獨特的個性特征。在中國人的社會里,人們都非常注重人際關系,并據此而控制自己的人際行為。長此以往,人們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叫做人際關系性的一種人格特征。
這種影響是如何體現在人們的性格和行為上的呢?
具有這種人格特征的人更強調人際關系的情景靈活性,在人際環境中更能夠左右逢源,善于與不同的人進行不同性質的交往。對某些人泛泛而交,對另外的人則要深度綁定,皆以我個人需求能否得到最大化滿足為衡量人際關系深淺的標準。但西方人交往的原則似乎則更強調人格的獨立性,他們強調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以關心、友愛、善意等與人交往,利益交換是工作的屬性,而非人格特性。
文化對人格的塑造確實有很大的影響,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不能被忽視的因素。
目前,關于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還不夠充分和深入。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這一問題,一定會有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在設計好的框架中成長,對孩子是一種心理損傷
說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提倡積極入世,道家思想主張無為而治,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和諧。這兩種思想體現在“家有學生”的家長身上,就是在“卷”和“躺”之間的切換。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我們如何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呢?
哈哈,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當今的社會里,人們面臨著內卷和躺平的困境,而中國文化中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無為出世,分別為人們提供了兩個方向的精神支持和依托。
這是中國人的困境,還是人類困境?
實際上,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社會,都有類似的問題。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依靠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才能更切實地解決卷或躺的問題。
那么,對于家長來說,當下可以做的是什么呢?
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家長們分享。剛才我們說到儒家和道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其實還有一種佛教的傳統觀念。我們可以用佛教中“因緣和合”的觀念,來看待這一困境。
什么是“因緣和合”呢?
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事務皆是由因與緣和合而成。比如,從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開始,一個孩子的“因”就已種下,父母的遺傳便成為了這個孩子的“因”(生物學及心理學必然性),而在孩子后天的發育成長過程中,作為獨立于孩子個體的父母、同伴、老師、學校等其他人和外界因素,都只是這個孩子的“緣”(外在的偶然性)而已。
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因”,“緣”這個外部因素無法打破“因”,但可以與“因”相合或者相左,從而使孩子成長出的果帶有“緣”的色彩,成為因緣和合之果。
是的。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按照自己的計劃去規劃孩子、管理孩子、控制孩子。家長似乎總是覺得自己能夠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甚至每一步的成長。然而,每個孩子自己都有遺傳基因所確定下來的發育生長和成熟的軌跡,他的未來是不可被他人設計的,家長和其他人都是孩子人生中的緣分。因緣和合了,便是善緣,因緣不合,或成為孽緣。家長要認清自己的角色,要善結良緣。其實孩子來到一個家庭,也是家長生活中的一種緣分,親子之間要互相達成良緣和善緣,受用終生的。
嗯嗯,非常贊同您的看法,可是被席卷在“雞娃的洪流”中,很多時候家長還是很焦慮的,并且身邊也有不少“雞娃”成功的事例。
“雞娃”成功,看起來是父母的管教起了作用,但其實,是孩子自身的“因”,孩子身與心的本性,才是根本。父母等外在的“緣”,契合到雞娃的“因”,才會結出雞娃成功的果,否則,若緣分不合孩子的因,無論家長怎樣努力,都會是無效的,甚至養出家長眼中的“熊孩子”。
尊重因緣和合的“因”,就是“如他所是”,而不是去主觀去塑造和設計孩子的未來。那么,家長要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如他所是”,才能真正發揮家長作為教育者的作用?
嚴厲的、約束的教育,是讓孩子在一個被設計好的框架上成長,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損傷。這時,若孩子選擇“躺平”,是他們應對太強壓力(不合的緣分)時的一種自然選擇。“要我學”和“我要學”,對孩子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學習狀態,一種被動,一種主動。家長不妨為孩子提供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讓孩子的主體性發揮出來,讓他在有喘息、寬松有度的親子空間里按照自身的生物和心理學本性去成長,如他所是般地獨立成人。更何況,家長若將親子關系視為緣分,不為教養問題時時自責,則家長也會因此放松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張建新老師系列著作
編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寫給中小學教師》
摘要:本書以幫助中小學教師快速理解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的發展及常見問題為目的進行編寫。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和德育工作,本書分為小學篇和中學篇,分別介紹中小學生的大腦與認知發展、人格與社會化發展的主要理論和應用問題。小學篇的大腦與認知發展部分,首先簡明介紹了教師需要知道的當前兒童的大腦、生理、感知覺、注意品質、記憶、思維、想象和言語的發展過程,然后從教師比較關注的學習興趣、考試焦慮、注意力、學習風格、成就動機、問題解決、言語習得與理解、自我控制共八個問題進行了理論解讀和應對方法 。
編著:《創新活動及其心理學研究》
摘要:本書以“創新活動及其心理學研究”為主題,探討了知識創新工程項目的相關內容。書中收錄了15篇關于創新研究和理論思考的論文,通過閱讀這些論文,讀者可以從心理學的視角了解創新與中國文化,以及與科技、企業和教育三類創新主體之間的關系。本書收錄的有關創新研究的論文主要來自創造力研究者的研究發現。 本書適合科研人員、心理學研究人員、決策制定人員閱讀,也適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師生閱讀和使用。
譯著:《文化性動物——人類的本性、意義與社會生活》
摘要:人類心智受到自然和文化兩種環境的影響,這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點。但人們一般都認為,文化是在人類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之上,才產生和發展出來的。但本書顛覆了這個一般性的預設。它假定,文化其實先于人類而存在。因為文化在某些動物活動之中,已經向大自然顯示出自己所具有的優勢,即較之個體的聰明和群體的力量,文化是一種更有利于物種的生殖與繁衍的存在方式。因此,大自然便在各個物種之中進行選擇,讓那些已經在生物學意義上為文化準備好的物種,為利用和享用文化而進化和演進。
譯著:《心理學哲學導論》
摘要:心理學之目的在于科學解釋心智的工作機制,但對心智的科學解釋意味著什么?前沿的心理學理論又向人們描繪出一幅怎樣的心智畫卷呢?《心理學哲學導論》主要針對那些想了解心理學、神經科學及其哲學的普通讀者,以及進行認知交叉學科探索的專業人士。本書將通過最新實證研究以及清晰而詳盡的案例分析,考察以下幾個專題:什么是心理學;什么是心智;身心關系理論;先天論與發展論之演化;前沿心智認知論:嵌入式認知論、生成式認知論、具身認知論和擴展認知論;知覺與動作的發生機制;注意與意識的關聯;心智的社會功能;思維與語言的關系;心智、腦、身體與外部世界的關聯;等等。最終,本書為讀者呈現了一個關于心智架構的綜合而完整的論述,希望能夠為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和讀者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