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問疑:
老師,最近學校心理咨詢室接待了一位很特別的高一女孩。她告訴我,她的腦子里有另外一個人,名叫“小道士”。這個“小道士”最開始出現在她初一時,其性別、年齡都不詳,但這三年來經常會在她心情不好時出來陪她,跟她說話,安慰她,支持她,并且教她不要對周圍的人和事等處處忍讓。她花大量時間在日記里詳細寫下與“小道士”的對話,拿過來給我看的是其中一本,里面會用到“主人格”和“次人格”這樣的字眼兒。這個女孩說自己非常信任這個“小道士”,這世上只有他才最懂自己,很渴望這個“小道士”能真的“分裂”出來,成為“真人”陪伴她。
通過溝通我了解到,這個女孩現在15歲,小學三年級時父母離異,有一個小7歲的親妹妹(智力落后,就讀于特殊教育學校),姐妹倆目前都跟父親與繼母生活,并且不被允許與親生母親聯系。父親工作較忙,與女孩很少交流。姐妹倆的生活主要由繼母照顧,而繼母對她要求很高:除了學習要優秀外,生活上的習慣要健康,另外在家期間需要承擔家務勞動并照顧妹妹……做得不好時不僅會受嚴厲責罵,還可能挨打!
作為一名新手心理老師,剛接待這個女孩時我的心里也有點慌,這是影視劇中的“多重人格”嗎?后來聽了她的家庭故事又非常同情她。我該如何處理這樣既有難度,又情況復雜的個案呢?
(阿心)
主持解惑:
阿心莫慌,這個個案只要把握住以下幾點,就不算太棘手,我們一起來分析:
醫學模式還是心理學模式
1.幻想還是妄想
首先,你需要鑒別清楚這個“小道士”的出現究竟是女孩的幻想還是妄想,是否屬于精神疾病范疇。
這需要一定的精神科常識,也是我們心理咨詢師的基本功之一。妄想是一種病態的相信,明顯脫離現實,但是患者自己沒有辦法意識到;而幻想是人主動去實施的一種思維活動,明確知道自己是在想象一些事情,并能夠通過幻想的過程滿足內心的需要。簡單來判斷就是看看來訪者是否有自知力。我們從這個女孩希望“小道士”能變成“真人”陪她這一點,大致可以判斷,女孩知道這是自己幻想出來的,明白“小道士”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因而非精神障礙里面的妄想癥狀。
2.分離性障礙還是情感寄托
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多重人格”,看看這位來訪學生是否真的存在第二人格:多重人格在精神醫學上叫分離性身份障礙,其特點是以存在兩種或更多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態為特征的身份瓦解,身份的瓦解涉及明顯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斷(DSM-5)。
在這個個案中,來訪者并沒有自我感或自我控制感的中斷現象。這個“小道士”是在來訪者心情不好或孤單時被“召喚”出來陪伴自己的好友,他最“懂”自己,在有需要時安慰自己;在受到外界傷害時讓自己堅強,不必“處處忍讓”……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朋友,簡直是拯救自己的“大英雄”!因此女孩希望他成為真人的愿望也非??梢岳斫?,更像是女孩的精神寄托。
當然這只是我根據阿心的簡單描述作出的判斷。另外,阿心還需要了解這個女孩是否存在童年創傷,童年創傷往往是多重人格出現的誘因。最初的多重人格的出現也存在主觀意識清晰的現象,但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將來真可能出現分離性身份障礙。阿心如果不確定可以轉介給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或者精神科醫生進行鑒別診斷。
看到期待,讀懂渴望
不論這個女孩是否需要醫學的介入,我們都清晰地感受到她成長的不易。我看阿心對她成長經歷的描述仿佛看到了一個現代版的“灰姑娘”!她幻想出來的“小道士”是不是很像童話故事里的拯救者——“王子”?
阿心不妨來猜測一下,這位新時代的“灰姑娘”究竟在期待什么?內心又在渴望什么?
1.她期待支持與陪伴
我們悲傷地看到,自這個女孩小學三年級父母離異至今的六七年間,她再也沒能被允許與親生母親聯系。10歲的孩子對童年是完全有記憶的,親媽的離開和繼母的介入都是那么強勢,幼小的她帶著更弱小的妹妹完全無力對抗這個家庭變故,只能妥協接受。不安全感很可能是她內心最強烈的感受。
阿心在咨詢室是否能給她一定的支持與陪伴呢?稍稍彌補生活中因親媽離開而缺乏的安全感。
2.她渴望被溫柔以待
姐妹倆生活在父親的家庭中,繼母這么多年并沒有生自己的孩子,因而與童話情節不一樣的是,這個女孩作為長女是被寄予厚望的,學業和生活上父母都有高要求。因而繼母是管教有余而親密不足,沒能讓她感受到尊重與愛。女孩會不會經常想“如果媽媽在就好了,不會對我那么兇……”我們很難說她現任父母不尊重不愛她,但至少女孩感受不到這些,才會在剛剛進入青春期時在腦海中創造出“小道士”來陪伴自己。
因此在心理輔導中,心理老師要充分共情到她,用傾聽、同理、情感反應等技術,讓女孩在咨詢室獲得足夠的尊重和鼓勵,想來“小道士”出現的頻率就會減少。這是阿心在咨詢室里最重要的工作。
家庭支持,化解心結
我們心理輔導中有句話:青春期的孩子,(童年)缺什么(現在)補什么!僅僅在咨詢室里給孩子補心理營養是不夠的,只有家校合作,讓她的成長環境改善,我們的幫助才真正有效。
1.父親參與,母親放權
阿心需要嘗試與女孩的父母溝通,轉變教育方式。
首先是邀請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何況是這個家庭兩姐妹的唯一血緣依賴。父親對教育的參與無需過多指導孩子的生活學習,只要多交流,向孩子傳遞“爸爸一直是愛你們的”這個信息即可。
其次是與繼母探討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養方式。我們首先要肯定多年來這位女性對這個家庭的付出,自古繼母難當,我們也看到她生活的不易。然而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一味的高標準嚴要求只會更加傷害親子關系,同其他普通家庭的母親一樣,繼母在這個階段也需要適當放權,不再打罵,給予她尊重和生活上的部分照看就好。
2.與親生母親產生聯結
如果可以的話,阿心嘗試著跟她的父母溝通,力量不足的話就聯合班主任,甚至社區,讓父母允許女孩的親生母親與兩姐妹產生聯結,哪怕只是語音電話與視頻的溝通也好過不聞不問,從而避免讓孩子們產生隨時可能被拋棄的錯覺。這是讓姐妹倆重新擁有安全感和被愛的感覺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童話里的灰姑娘依靠愛情獲得幸福;現實版的灰姑娘,可以通過我們的幫助,家庭的系統支持,重新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