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敘說,釋放情緒
學校每次考試結束后,因學習成績前來預約輔導的學生就會比往常多一些。高一某次月考后,小穎自行來到了個體輔導室。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小穎輕輕推開門,小心翼翼地詢問了一句:“老師,我可以和你聊聊嗎?”像是生怕會打擾到我一樣,微微顫抖的聲音,不知是緊張還是悲傷,眼中卻透露著渴望的神色,像是經過反復掙扎后才選擇來到這里,這與之前因成績困擾而來的學生很不一樣。我邀請小穎坐到沙發上,隨后小穎開始慢慢講述起她的故事。
小穎:老師,我好累啊,我最近感覺壓力好大。它像一個石頭重重地壓在我的心上。最近剛月考完,考得很差,我感覺被壓得喘不過氣了,我已經好幾天都沒睡好覺了。
師:最近你很不容易,一個人承受了很多。你在意學業,希望能獲得滿意的成績是嗎?
小穎:是的,老師。其實我初中的時候成績在班里數一數二,現在卻只能排到班級中間位置——這種落差太大了,我接受不了,我感覺到很害怕,覺得自己很沒用。
說罷小穎低聲抽泣了起來。聽到小穎說到“害怕”,我想到背后或許還有更深的念頭、事件困擾著小穎,于是主動沉默,等待小穎繼續訴說。
小穎:我從小到大學習都很好,很讓父母放心,父母也并沒有給我很大的壓力。就是因為這樣,我自己心里一直有個愿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大學,畢業找個好工作,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進入高中后,我的成績一直都不夠拔尖,我真的壓力很大,幾次考試考得不好,就開始懷疑自己。這一次考試成績又不理想……我覺得我很沒用、很無能。
師:小穎,想要讓父母以后過上好生活是你很久以來的愿望,所以當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實現這個愿望時,你真的感到很害怕,對嗎?
小穎點點頭,眼睛里又涌出了淚花。隨后又講述道:“我家在山區,有哥哥和弟弟,父母都在工地上打工來供我們讀書,很不容易,所以我在學習上不愿讓父母操心,即便和父母講高中學業,他們也不能理解現在高中生活的樣子。平時回家我會主動分擔家務、逗他們開心。”講到這里,我一下子明白了小穎在門口為什么會那么小心翼翼,想讓父母過上更好生活的愿望為什么會那么強烈。我心疼地拍了拍小穎的肩膀。“讓我很難受的還有一點,身邊的同學都很厲害,我的成績一直下滑,我感覺同學們認為我是個差生而不喜歡我。而且我臉上還長痘痘,同學們會更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自己。”
實際上,小穎皮膚白皙,臉上痘痘并不多,只是在額頭有一些。我詢問小穎:“老師這里有一張紙幣,我把它揉起來,它還有價值嗎?”小穎點了點頭。“我將它踩上幾腳扔進垃圾桶里,它還有價值嗎?”“有。”小穎回答道。“小穎,你的價值也一直都在呀!”聽到這句話,小穎再也控制不住,淚流滿面。
過了好久,小穎抬起頭,認真對我說:“老師,你是第一個這么耐心聽我講這么多話的人。”
第一次輔導,小穎的“低自我價值自評”浮出水面。由于成績、外貌、巨大的落差感,小穎不接納自己,同時認為別人也不喜歡她,而“百元紙幣”讓她看到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有價值。我與小穎約定在下周同一時間的輔導中,一起來看看他人的這份“不喜歡”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同時,我也想要借助外部視角,讓小穎看到自己的能力與資源,來幫助她重新認識自己。
行為實驗,深入探索
我和小穎簡單交流了上周的狀態后便開始了第二次的輔導。
師:小穎,關于你說的“覺得同學都不喜歡你”,可以多說一點嗎?
小穎:我感覺下課跟同學們交流時,她們看我的眼神讓我感覺她們不喜歡我。
師:哦,眼神。這種“眼神”長什么樣?
小穎:比如我們圍在一起聊天,有時她們快速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又看向別人,我感覺她們是不喜歡我的。
同學和小穎會在一起聊天,我猜想小穎有和同學相處的能力,在班級中的人際關系可能并沒有那么糟糕。
師:(帶著好奇)是真的嗎?這個“眼神”給你帶來了什么影響?
小穎:(沉思)可能不是真的,是我腦補出來的。可能一起聊天的人多,她們看不過來。影響就是會讓我時不時就想起來,影響情緒和學習。
師:這種影響會持續多久呢?
小穎:每次會持續幾分鐘,作業多就顧不上想了,不過有時上課也會斷斷續續想。即使我知道不是真的也會去想。
師:你有一種能力,當作業多的時候,你就能夠不讓它來影響你!
我帶著小穎認真思考了“眼神”的樣子、持續的時間以及帶來的影響。在與不合理的想法對抗時,通過細致地詢問可能會讓學生獲得新的領悟。不過小穎的消極認知比較牢固,我希望再從積極賦能角度動搖小穎的不合理信念。
師:這種念頭困擾你這么久,以前你是怎么扛過來的?
小穎:唱歌吧。回家我也會彈吉他,有時也會找朋友傾訴。
師:很厲害!你有自我調節的方法。我也很好奇,你為什么會選擇在上周來預約輔導?
小穎:班里同學建議我來的,這些事情我確實也不敢一直找她們,怕她們聽多了覺得煩。我在班級里會觀察那些受歡迎的女生是什么樣子的,然后自己會刻意模仿她們。
師:那一定會很累吧?
小穎:是,有一回我實在模仿不來了,我就用真實的自己和別人交往了。我當時是給大家講了個笑話,大家都被逗笑了——我沒想到大家竟然會被我的笑話逗笑。
小穎提到了一次“展現自我”后的愉快經歷,同樣,也基于前面小穎與同學能夠正常交流互動,我想通過一次行為實驗,讓小穎再次看到事實,矯正認知,重新認識自己。
師: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接下來的一周,你繼續模仿那些你認為受歡迎的同學,不過當你再感覺有點兒累了,故意“露出馬腳”,悄悄地展現一點兒真實的你,我們再來觀察觀察同學們的反應,他們會說些什么,他們是什么樣的表情、語氣,這些反應的背后向你傳達了什么信號,可以嗎?(行為實驗邏輯圖1~2所示)
小穎接受了我的邀請,我們約定下次一起來看看實驗結果。
實驗評估,意外收獲
這一次輔導,小穎講述了行為實驗的全過程。在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小穎和其他女同學一起聊天,無意間聊到了初中上學的經歷,兩個人聊得很投機。這次小穎也沒有刻意模仿別人。
小穎:老師,有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展現真實的自己也沒有那么可怕。
師:看來這次行為實驗你很有感覺呀,可以具體地說說嗎?
小穎:體育課上我在和她講自己初中的經歷,她說我很有意思。以前模仿別人的時候從來沒有人這么講過,而且提起自己真實的經歷,感覺才會特別真實。
師:哦,那對方是如何反應的呢?
小穎:她聽得也很認真,有時候也會微笑,也會表達對我觀點的贊同。
師:所以你從這些反應里面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穎:她對我感興趣,起碼她不討厭我。我也感覺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小穎在行為實驗中看到了真相,獲得了新的經驗,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她對自我原有的認知。
師:是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那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前面講到的他人的眼光——現在再來看,你有什么感覺?
小穎:我突然覺得我以前向朋友傾訴時,她們當時的安慰是真心的,還有當時同學們看我的眼神,現在想想挺正常的,可能是我當時太在意臉上的痘痘,所以覺得別人也在意吧。雖然我現在也還有點兒在乎這些痘痘,但我真的知道了,認可一個人,不會只看他的外表。
雖然小穎是受學習困擾而來,3次輔導,針對學習的部分卻并不多,原因在于:小穎遇見的事情使她思想“包袱”很重,會不自覺地陷入到“自己不夠好”的想法中,自然地,能夠聚焦學習的精力就會被分走很多。而從小穎初中的成績來看,她是具備一些學習方法與良好品質的,只是初入高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這些方法進行調整。因此,在第3次輔導的最后,我們就學習方法也做了一些分析,共同探討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小穎也明白了,步入高中,學習內容難度加大,任務變重,成績有所起伏是正常現象,她也表示以后會慢慢調整學習方式,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第3次輔導結束后,小穎高興地離開了輔導室,我看見她眼里有光,這不禁又讓我想到與小穎初見的場景。我知道,小穎的心里從此也照進了一束亮光。
輔導效果
一個月后,我對小穎的情況進行了追蹤。小穎的情況有所好轉,成績雖有波動,但有所提高;在班級中逐漸變得開朗,有兩個相處比較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吃飯等——有了朋友的陪伴,就能夠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小穎也感到開心了許多。
輔導反思
在本案例中,小穎身上有很多閃光點,比如她能借助身邊的資源,積極向上、擅長唱歌、會彈吉他,但沒有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高中與初中出現學業成績落差,積極自我認同很重要。本案例后續我會對小穎父母做出引導,這么懂事的孩子,仍然需要父母的傾聽與情感支持。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