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真的很討厭班里有些同學,想講話就講,一點兒也不遵守班級規則,一群人總是取笑班里的某些同學。我很替那位被取笑的同學難過,但看見他竟然并沒有表現出難過的樣子讓我感覺更難受。在高一的時候我還是能忍受這樣的事情的,因為發生頻率不算高,過幾天就會把這件事忘記了。但是現在的班主任覺得輕松一點兒的氛圍挺好的,導致班里發生這種情況的頻率越來越高,一個星期有好幾次這樣的情況,我覺得自己快崩潰了。一方面覺得他們這樣的做法很討厭,很想站起來表達,但是我不敢,怕他們會孤立我;另一方面當他們主動來和我說話的時候,我在很開心的時候又很自責,覺得以前不應該對他們有負面評價。老師,你知道嗎?這樣矛盾的想法撕扯著我,感覺大腦都要炸裂了。我知道問題不是出在他們身上,是在于我自己。但我不知道該怎樣調整自己,所以才來找您的。”
聽著小申同學絮絮叨叨地重復著上面的話,說到激動之處搖晃著腦袋,還時不時地抹著眼淚。看得出來,小申正飽受著負面情緒的困擾,急于尋求解決之道。是什么讓小申產生忽而厭惡忽而自責的復雜心理?背后又藏著她怎樣的心理訴求?帶著這樣的好奇,我邀請小申開始了剝洋蔥之旅。
第一層洋蔥圈:不難發現小申個性中有著極強的規則感,她喜歡待在很有秩序感的群體里,所以當周圍同學時不時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情況,就會讓她產生不適感,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不愿意主動融入該群體,并且總覺得自己和環境格格不入。如此意識讓她對高二新組建的班級產生排斥感,甚至判定自己在接下來兩年的高中生活里不會遇到自己心儀的好朋友,所以無形中就把自己和周邊的群體隔離開來。
如何剝第一層洋蔥圈:一般情況下,當孩子愿意來找心理老師溝通,會很主動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緒一股腦兒地倒出來。這時,我們可以帶著好奇鼓勵孩子多說,目的有三:一是搜集更多的信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有序地聯結起來;二是通過內容反應技術加強對孩子的理解,也為接下來的溝通打下情感基礎;三是創造機會讓孩子有機會被傾聽,這本身也是很好的療愈。當小申覺察到被耐心傾聽到的時候,明顯能感覺到她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從一開始無邏輯的自言自語到愿意進入交流的狀態。
第二層洋蔥圈:小申總是對班里被取笑的同學產生代入感,覺得如果是她被起哄,一定會很難過,甚至認為自己肯定不堪忍受,會和其他同學起爭執。究其原因,是因為小申有著深刻的負面記憶,那就是她總以為和同學關系還不錯,但是每次有活動時,同學自由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她總是那個沒被選到的人,一次次的被排外讓她非常害怕,慢慢就覺得自己是一個交不到朋友的人。所以當小申看到同學被取笑時,她覺得自己很能感同身受。但讓她很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那位同學并沒有表現出難受的樣子來。她不知道的是,每個人對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每個人在群體里也都在尋找自己覺得恰當的存在方式。
如何剝第二層洋蔥圈:幫助小申尋找產生壞情緒背后的心理需求。往往孩子看到的只是班級里她不認可的種種他人的表現,感受到的是她不喜歡的情緒,卻經常會忽視情緒背后的原因以及被層層包裹的心理需求。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追問引導小申進行思考,學習去同理他人如此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慢慢地小申會意識到兩件事,一是每個人都有群體歸屬感的需求,都希望被群體接納;二是每個人都會采取自認為合適的方式尋求歸屬感。接下來可以通過敘事中的外化技術,幫助小申跳出情緒來尋找她自身的心理需求,原來和其他人一樣渴望被接納,不同的只是希望被接納的表達形式不同而已。
第三層洋蔥圈:小申訴說自己從小到大沒有知心好友,因為她不知道怎么和別人去交流,每次都是只有幾分鐘交流就進行不下去了,但和她聊天的同學轉身就會和其他人聊得很投入,這樣的發現讓她對自己交友的能力更加否定。她特別羨慕那些很會聊天也有很多朋友的人,內心也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好朋友,但是她只能默默地在心里羨慕,因為她覺得自己做不到。這種渴望又得不到的“酸葡萄心理”,慢慢就變成了討厭、排斥,自我暗示自己是非常討厭她們的,可喜歡總是藏不住的,所以小申就出現了上面提到的自責又指責的矛盾心理。
如何剝第三層洋蔥圈:經過了前面兩層洋蔥圈細致的剝離,此時的小申已經可以把自己以前與同學相處的經歷和現在的處境聯系起來分析了——原來自己復雜的情緒背后是強烈的渴望在作祟,老師此時需要肯定她正視內心真實需求的表達,并鼓勵她繼續向內看自己,小申逐漸發現她缺少的是和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最后一層洋蔥圈:小申慢慢看到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所以當她很肯定地說出自己想要和她們做朋友,想要被她討厭的那個群體接納的想法后,需要和小申討論的就是如何學習更好地與他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了。比如亮出真誠的態度,主動助人為樂的做法,以及學會示弱,適當求助的方法等,都是小申在接下來可以去一一嘗試的。
如何剝最后一層洋蔥圈: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挖掘自身優勢和學習他人長處兩者相比,我們更愿意選擇前者,因為前面自身成功的經驗對于挑戰者來說更有安全感,從而也更容易產生愿意去嘗試的想法。所以此時我們可以鼓勵小申發現自身性格中的優勢和以往與他人交往中的成功經驗,接下來去大膽嘗試。商定好計劃后,我和小申約定了下一次走進心理咨詢室的時間,目的是分享和繼續調整接下來的行動。
心育反思
進入高中階段的孩子特別渴望和同伴建立更多的聯結,但是此時他們表達心理訴求的方式又變得越來越內隱,所以必然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這時的他們需要被看見,需要被點撥。當然,他們遇到的這些挑戰應該也可以理解成為是他們真正進入成年人行列的必修課。每個孩子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著向前走,所以可以告訴孩子不必太驚慌,把包裹自己內心的層層阻礙一一打開,大膽去嘗試和追尋,一定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