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走神、遲到、說謊、打架、不交作業……面對種種教育難題,若您的手里只有“釘錘”,那看什么都像“釘子”;若帶上尊重、共情、傾聽、具體化等工具,每個問題都有可能迎刃而解。
中考模擬考成績公布了,媽媽問女兒小米考得如何,小米說:“簡直糟糕透了,尤其是數學,好難啊!我那么努力地復習,還是考這么差!我是不是很笨啊?”聽到女兒的抱怨,媽媽馬上安慰道:“成績沒考好,你很難過,但別擔心,這只是模擬考試,咱們查漏補缺,爭取中考考出好成績。”“別擔心?怎么可能不擔心?你一點兒都不理解我!”媽媽有些難過:“我又沒責怪你,怎么火氣這么大?”
媽媽回應“成績沒考好,你很難過”是在嘗試共情小米,但仍停留在較淺層次,未能真正看見和理解孩子感受背后的期待和渴望,于是馬上安慰孩子“別擔心,這只是模擬考試,咱們查漏補缺,爭取中考考出好成績”,這不僅無法讓小米真正感受到愛與理解,且會讓她感到壓力劇增。真正看見、理解和共情孩子,家長們可以借助薩提亞冰山模型。
了解薩提亞冰山模型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了冰山模型,她認為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們聽到的言語、看到的行為等,只是冰山上很小的一部分,冰山之下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內在世界,比如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讓人難以覺察。如果將共情理解為“哦,你沒考好”或“你很難受”等表面的內容,很難真正發揮共情的作用。家長如果嘗試透過冰山表面,看見孩子冰山下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不僅有助于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納,也有助于促進孩子的自我覺察,最終實現“我懂你,你懂你”。
借助“冰山”,共情孩子
借助冰山模型,共情孩子,可以嘗試以下三步練習。
第一步:看見孩子的“冰山”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非常了解孩子,可實際并非如此。因為家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更無法看見孩子“冰山”下的想法和期待,以為孩子小,哪會有那么多復雜的感受和想法。小米媽媽可以借助冰山模型,去看見并體會小米的內心世界:
言語和行為:抱怨數學考試難,責怪自己笨。
應對方式:指責自己。
感受:抱怨、委屈、難過、失落、自責、懷疑。
觀點: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努力也沒用。
期待:數學進步,像其他同學一樣能學好數學。
渴望:取得理想的數學成績,證明自己,讓自己滿意,同時獲得他人的認可。
自我:我太笨了,是一個無能的人。
第二步:表達共情
學了冰山模型之后,小米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共情,并畫了一幅孩子的冰山圖。她發現,孩子難過的不只是成績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她用成績定義自己的價值,在她心里,考差就意味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于是,小米媽媽嘗試這樣表達共情:“這次沒考好,你感到失落、難過,甚至開始自我懷疑,認為自己笨,你希望像其他同學一樣學好數學,取得理想的成績,證明自己,對嗎?”小米點了點頭,眼里含著淚水說道:“我知道自己不擅長數學,所以考試前很認真地復習,做了很多練習題,還請同學給我講解,沒想到還是考很差。我現在都不知道怎么學數學了,好害怕中考也這樣。”媽媽一邊輕拍著小米的后背,一邊說:“你的努力和付出媽媽都看到了,也感受到了你現在的迷茫、擔心和焦慮,你希望盡快找到解決方法,提升數學成績。”媽媽的理解讓小米的眉頭漸漸舒展開,她開始思考接下來要做什么。
借助冰山模型,小米媽媽看見了孩子真正的感受、期待和渴望,并通過共情反應表達了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為孩子提供了一面認識和理解自己的“鏡子”,促成其進一步的自我探索和表達。媽媽的共情,讓小米由抱怨模式順利切換到了問題解決模式。可見,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言語和行為時,你并沒有看見孩子;當你關注孩子言語和行為背后的感受、意圖時,你就開始看見孩子了;當你關心孩子感受、意圖背后的需要和渴望時,你就更深入地看見孩子了。
第三步:給予支持
共情始于看見和理解,但不止步于此。當我們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時,難免會和他們有一樣的感受,甚至急于提出指導建議,但那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為了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支持,我們可以直接詢問孩子需要什么幫助,并充分尊重他們的選擇。比如,小米媽媽可以接著說:“我沒辦法指導你學習,但會和你一起面對挑戰,媽媽很想知道能為你做點兒什么!”“我想吃頓好吃的,解解壓。”在小米眼中,媽媽做一頓美食就是對自己的支持。
如果孩子無法準確表達自己想要什么幫助,說“我也不知道”,家長可以羅列一些選項,比如“是希望我耐心傾聽你(情感支持),還是希望我為你買個什么東西(物質支持),或者幫你查詢資料(信息支持)?”如果孩子表示什么都不需要,家長默默地陪伴就是最大的支持。
借助“冰山”共情孩子的注意事項
1.堅持練習
借助冰山共情孩子需要反復練習,比如通過回憶先前的某個溝通情境,畫出孩子的冰山圖,分析和理解孩子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等,或者畫出自己的冰山圖,增強對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等的理解,直至能熟練運用。初學時會覺得不自在,但為了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孩子,值得家長反復練習,并堅持到熟練運用的程度。
2.尋求反饋
借助冰山共情孩子時,雖然我們在努力換位思考,試圖看見和理解孩子言語或行為背后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等,但仍可能出現偏差。此時,就需要通過尋求孩子的反饋來驗證和完善共情。尋求反饋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直接詢問,比如在共情表達后,追問孩子:“我的理解正確嗎?”“我有沒有漏掉什么信息?”“不知道我是否get到了你的意思?”;二是用心觀察,看看孩子的表情、動作、語速、語調等有沒有表現出被理解和接納。當孩子被充分共情時,會顯得專注和投入,談話會越來越深入,情緒也會逐漸趨于穩定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