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創傷
據班主任反饋,初三學生小A最近和班級同學因一點兒口角頻繁出現矛盾,性格暴躁,并且對于學習惰性大,希望心理輔導老師可以予以幫助。
來到咨詢室后,我與小A說明緣由,小A把咨詢的目標定位為更好地了解自己。我從小A的性格入手,發掘小A性格暴躁的背后,還有一段長時間的創傷經歷。父母在其出生后就離婚,撫養權判給父親,父親一直常年在外打工,小學五年級才回到小A身邊,小A從小跟著奶奶生活,但奶奶生活極其節儉且性格急躁。自述小學低年級性格文靜,三年級時因自己生理期來臨,被同學們嘲笑、孤立并造謠,說她是不干凈的,一直持續到五年級。自己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委屈、很受傷,覺得以后別人還是會因為這件事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認為此事是自己當時太弱小了,放在現在一定會打(造謠者)一頓。
小B,高一學生,自己主動來到咨詢室。走進來,沒說了幾句就大哭起來。小B在初中階段,因為學習成績優秀被老師推薦評優,“好朋友”因為沒有得到資格,和小B 鬧翻,并在背后造謠,小B的榮譽都是她去班主任那里哭出來的,甚至有一次聯合外班男生把小B從樓梯上推下去。小B和母親講述此事,母親覺得是小B自己的錯。她的整個初中生涯過得并不愉快,心想,考入高中就一切都會好起來。后來,她和“好朋友”考入了同一所高中,雖然不在同一班級,但在高中年級評優階段,又和“好朋友”競爭,謠言又傳到自己耳朵里,自己非常痛苦。這次因為考試失利,同學在樓梯口追問成績,讓小B想起來初中被推下樓梯的場景,崩潰大哭。
言語攻擊是權利的爭奪,掌握心理韌性很關鍵
小A是因為與同學發生口角被班主任推薦過來的。小A自述是因為和同學開玩笑,說對方是課代表居然考得這么差,對方回擊小A一句“怪不得小A在其他班級的口碑不好”,小A聽后很惱火,便想動手打人。周圍同學過來拉架,小A把兩個人都打了一頓。事后小A也反思了自己的錯誤,但當時的情境,小A就是覺得對方的言語中“口碑不好”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自己氣不過,才打了對方。結果就是最近班里的人都很怕小A。
小B面對“好朋友”傳自己的謠言,一開始的態度是忍氣吞聲,后來和同學傾訴,同學得知緣由,實在看不下去,予以回擊,結果事情演變成“好朋友”造謠小B和其他同學是一路貨色,并開始帶頭孤立她們。有一次,小B在和“好朋友”對話的時候偷偷錄音,并告訴“好朋友”,再造謠就把這個證據交給老師。結果小B發現自己的桌洞在體育課時被別人動過,錄音也不見了,但沒有人能證明東西丟失,小B覺得很委屈,如果公開,別人又會覺得自己沒事找事。
言語攻擊反映了人們攻擊本能的存在。我們常常認為在關系中掌握話語權意味著自己是擁有優勢的一方,但關鍵點是,無論輸贏,自己都會受到傷害。小A在關系中通過武力手段表面上掌握了話語權,但換來的卻是更多人的疏遠;小B在爭奪話語權的過程中,無意間讓別人成為了被霸凌的對象,為此感到自責。
在面對“言語攻擊”時,兩人的表現有所不同。小B的做法是妥協、逃避甚至恐懼,小A是予以反擊,但兩位同學都缺少“復原力”。復原力也叫心理韌性,韌性一詞原本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受到外力擠壓時回彈。這里引申為面對嚴重威脅與壓力,個體的適應與發展仍然良好的現象,當前我們更多地把心理韌性當成一種品質來培養。Peter Clough教授提出心理韌性的4C模型,分別是控制、信心、挑戰和責任心。韌性本質上就是適應力,這種適應力能夠幫助孩子擺脫被霸凌的困境。所以對于兩位同學的咨詢,我首先是從心理韌性的“控制”入手,它包括對情緒的控制和對生活的控制。
小A是缺乏對情緒的控制,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隨便發脾氣、動手,這一點和小A溝通過程中,通過解釋言語攻擊的本質,小A也能很好地領悟,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并表示自己會做出改變;而小B則是遇事選擇沉默,也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尋求他人幫助——母親在初中階段不理解自己。經過小B同意,我與小B的班主任進行了溝通,班主任十分重視此事,并與當事人雙方都進行了交談,小B的委屈被看到,霸凌者也主動承認錯誤。在第二次咨詢中,小B說母親現在的態度也轉變了,開始重視小B的訴求。
舊的創傷是既定的事實, 自我釋懷比原諒珍貴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的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強烈的事件,還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歷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都會導致心理創傷的形成。費弗爾等人在“創傷模式”中提到,心理創傷可以引起大量的感知覺和認知上的歪曲以及創傷發生以后會有相應的感知覺和行為。
對于兩位同學目前來說,“口碑不好”“樓梯口相似的場景”這些就像是重啟過去痛苦回憶的密碼,是一種二次刺激,從而引發了她們非理性的認知。小A對同學動手,甚至擔心“口碑不好”會給未來的自己造成困擾,更何況,現在她在大家心中,是一個脾氣暴躁不好相處的人;小B的問題得到了短暫的解決,但她害怕霸凌者并非真正認錯,自己再受到傷害怎么辦,擔憂再麻煩老師,會不會讓對方反感。很顯然,對于心理韌性的信心部分,兩位同學都沒有很好的把握,這里的“信心”指的是在人際交往方面有自信,感到舒服、把自己與別人平等看待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心理陰影的產生,必然與某些事相連,你必須尋找到那個事件,勇敢地面對它,然后接受它,最后才能做到放下它。在這里我利用了格式塔流派常用的空椅子技術,以傾訴宣泄式為主要形式,即通過空椅子,將兩位來訪者的最初的矛盾點——霸凌者具象化,通過隔空對話,讓來訪者把郁結于心的負面情緒對著椅子進行宣泄,甚至謾罵,最后痛哭釋懷。這兩個案例中我前后做了兩次,一次是直面來訪者內心脆弱的部分,讓她們的委屈被看見,從心理輔導老師的角度,幫助她們正確認識到錯誤不在于自身,肯定來訪者痛苦的感受,也不去苛責自身做得不好;第二次的側重點則是與霸凌者對話,訴說來訪者內心的想法。宣泄后,再次討論對于霸凌和霸凌者的看法,引導來訪者慢慢釋懷,而不是簡單地讓來訪者從困境成長的角度去原諒過去。
心理創傷是過去的印記,成長賦能給未來鋪路
心理韌性是一種個人的性格特征,是一種積極品質,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一個人在任何環境和條件下如何面對挑戰、處理壓力。Peter Clough教授提出的心理韌性的4C模型中,挑戰指的是敢于承擔冒險,從挫折經驗中學習,而責任心一方面指設定目標, 不放棄,盡最大努力達到目標,但也知道放棄,知道什么時候停下來;另一方面,當我們達成目標有成果時,會感到驕傲。兩位來訪者都遭受過霸凌,也都經歷過非理性模式的復演,在兩次的空椅子技術過后,兩位來訪者對于過去的創傷從一開始的遮掩到痛哭,再到現在的坦然講述,能夠覺察自己糟糕感受的來源,不會再陷入莫名的糟糕情緒中,接下來就是討論如何給他們賦能,將在心理輔導室中討論的部分變成現實。
蘇格拉底帶著學生去開荒,問道:“如何除掉雜草?”最好的答案是:“種上莊稼,雜草自然就少了。”于是我結合了模型中的挑戰和責任心部分,給她們布置了“任務”。在輔導中,我試探性地詢問她們,每一個班級里都會競選心理委員,是否有意向,兩位來訪者都表示有很大的興趣。小A所在的班級因為班會課早就指定了心理委員,但小A表示即便自己沒有做心理委員,也會在生活中幫助有心理需求的同學;小B咨詢后,主動找到班主任表明了自己的意向,順利地成為了班級心理委員,并且定期向班主任和心理老師溝通班級情況。
輔導反思
“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強大”,在面對校園欺凌這樣的磨礪的時候,按照我們的慣性思維,會覺得經歷這樣的事情會讓我們再面對以后的挫折會更加堅強。但是,通過這兩個案例,我發現,這樣的挫折體驗沒有處理好會形成慢性創傷,換句話說,這些創傷沒有愈合時,會讓她們更脆弱。
在輔導的整個過程中,我是以心理韌性4C模型為框架,去培養她們的4種能力。Clara Hill教授認為,心理咨詢包括從探索到領悟,再到行動這3個階段,是引導當事人探索其問題,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并在生活中做出改變的一個框架。對于兩位同學的困擾,則是遵循該原則,分別是從覺察言語攻擊的本質,卸下對自己和他人的不滿;再到覺察創傷形成的感受,釋懷創傷給自我的負面情緒;最后是一個持續的賦能階段,在學生的生活中學會處理類似情況,甚至是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有相似困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