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是不少中小學生走向社會、參加社會活動的重要時段。在此期間,許多教育者策劃并組織了各類活動,但無論是學校發起的社會實踐,還是社會機構組織的研學項目,仿佛僅停留在表面的喧鬧,往往暴露出形式化、套路化、同質化等諸多問題,難以令孩子感受到深層的鍛煉和收獲。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社會實踐如同一本意味無窮的“無字之書”,它所蘊含的智慧并不像普遍意義上理解的知識那般,以文字、符號等形式直觀地呈現于紙面上,而是深深植根于社會這個立體“大課堂”的每一處。優質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真實的生活場景、豐富的人文景觀、復雜的社會問題……其中蘊含著各種教育契機。而無論何種主體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均應突破傳統應試的設計思路,引導中小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洞察真實的世界,進一步激活他們探索世界的動力,使其在主動選擇的實踐中直面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和挑戰,在每一次嘗試與探索中總結經驗教訓,在提高綜合能力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此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社會情感能力、增強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等。
社會實踐是一門“年輕”而重要的“課程”,它的有效實施有賴于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們有責任進一步探索其內涵與價值,使其更好地啟發學生進行個體思考,進而讓他們在每一次踏入社會實踐時獲得真實的成長。
基于上述背景,本期專題報道從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現實問題出發,試圖探討實然與應然之間,我們或許可以縮短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