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既是文化傳承者,亦是教育創新者。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闡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對于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試論培養教育家型教師的文化邏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不僅能涵養教師的道德情懷,還能指引教師的行動方向。傳統文化中的為師之道深植于《學記》及孔子與韓愈等先哲的思想,歷經時代淘洗,孕育出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內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倡導“因材施教”“勤學篤行”。這不僅要求教師內在“心有大我、求是創新、胸懷天下”,還要求他們注重外在實踐中的“至誠報國、樂教愛生、勤學篤行”,完美詮釋了中國人內外兼修、知行合一的文化品格。而教育家精神不僅繼承、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具備鮮明的時代特質,為當代教師隊伍的建設指明了方向,能激勵廣大教師在立德樹人的崇高事業中不斷前行,在教育實踐中涵養高尚情操。
傳承文化基因、培養教育家型教師的現實意義。一是有利于教師躬耕“育人”本職,提升專業素養。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修己安人、自強不息等理念,要求教育家型教師秉承“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職業精神。教師要不斷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構建基于平等與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輔助者,努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人才。二是有利于教師踐行立德樹人理念,涵育人文素養。傳承文化基因、培育教育家型教師既是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神的當代演繹,也是“大德為先,創新為引”教育理念的實踐體現。在這一過程中,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師更有可能弘道化人,在學生心中播撒理想種子,同時錘煉自我,成為具有人文素養與教育家特質的專業引領者,為構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深植文化基因、培育教育家型教師的路徑。首先,引領教師把握教育根本任務。新時代教育家型教師應深刻理解“立德樹人”為教育之魂,認識到思政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而真正的德育是全方位的,要與日常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多維度融合,教師應不斷創新德育形式,通過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等育人方式形成協同效應,打造“思政+”新格局,如實施墻壁上的思政課、行走中的思政課等。此外,應遵循全面、全員、全程育人的原則,努力采用親情化、個性化的方式支持不同學生的發展,確保德育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與學生的成長同頻共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
其次,激發個體活力,增強教師專業素養。學校應巧妙運用文化浸潤的方法,通過創新校園文化內容、活化校園文化景觀等不同方式,讓教師在日常實踐中感受教育的文化底蘊,深化他們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尤其要重視教師的“主戰場”——課堂,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學科文化建設,促進教師們強化學科育人理念,增強課堂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現自我成長、專業提升。
最后,構建多元培育載體,豐富教師成長形式。學校應打通教師成長路徑,打造體系化的教師培訓課程,引領他們學習優秀教育家事跡及其教育理念;廣泛邀請知名學者、各地優秀教師代表來校交流;搭建智慧學習平臺,促進集團內、區域間學校的資源共享。此外,可組織教師走出學校,通過參觀教育家故鄉、赴高校學習等方式體悟教育家精神,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