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舞蹈(Site-specific Dance)是一種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其核心理念是打破傳統劇院的界限,強調舞蹈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少兒舞蹈教育中,環境舞蹈大多指的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題的舞蹈形式,旨在引導少兒通過舞蹈語言生動地詮釋自然環境及生態系統的美感和情感內涵,展現自然界豐富多樣的形態。
筆者認為,在本地區開展環境舞蹈教育對少兒有著顯著的教育價值,如:貼近門頭溝的永定河、礦山、古道和琉璃文化,有利于少兒深入感受家鄉魅力,培育地域文化自信,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注重鄉土自然體驗,有利于釋放少兒天性,培育其審美情趣,強化舞蹈藝術與個人情感的聯結;促進少兒多元發展,增強其綜合素養,通過舞蹈與環境的結合,提升其創編能力。
環境舞蹈在少兒舞蹈美育中的應用原則。一是關注自然環境主題。通過精心編排涉及環境保護的舞蹈作品,展現舞蹈的魅力,同時向少兒傳播環保理念、培養其環保意識。二是強化環境教育內容。通過精心設計的舞蹈語言和形式,結合具體的劇情,潛移默化地向少兒傳授環境教育的核心知識,使其掌握力所能及的保護措施。三是注重少兒的感知和體驗。舞蹈動作和形式須具有直觀性和感性色彩,應通過運用肢體、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等方式,讓少兒更好地感知舞蹈表演所蘊含的環境信息,進而深化其對相應主題的體悟。四是考慮少兒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成長特點,合理設計舞蹈的難度和復雜度,適應少兒在成長過程中對舞蹈藝術的需求。五是強調與社會資源的緊密結合。通過帶領少兒參觀環保展覽等形式,從而有效拓寬其學習視野、豐富其體驗范圍,為創編舞蹈提供實踐基礎。
環境舞蹈的資源運用策略。一是應用自然環境資源。門頭溝區位于北京市西部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便于開展環境舞蹈教育。如以山地為主,森林覆蓋率高,自然資源豐富,包括幾個“北京之最”:最高山靈山、最長河永定河和最大自然保護區百花山。二是應用人文歷史文化資源。門頭溝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即有“東胡林人”。永定河、礦山、古村古道等地的地方文化構成其豐富的文化寶藏,能為環境舞蹈教育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三是應用紅色資源。門頭溝作為革命老區,擁有眾多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包括平西革命根據地、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炭廠村紅色教育基地、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等,這些紅色舊址成為環境舞蹈教育的豐富資源。
環境舞蹈教育的若干教學要點。在組織少兒創編環境舞蹈的過程中,要做到幾個關鍵點。一是巧妙的環境創設。即創設符合基礎教育階段兒童認知與生活經驗的舞蹈環境,以他們熟悉的現實環境為依托,進行模擬化的舞蹈編排。學校的舞蹈課堂因而可以超越傳統意義上的知識與技能傳授,轉變為能夠引領少兒體驗不同環境的場所。兒童可以通過在環境中生發的體驗,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思考個體與自然、社會的緊密聯系。
二是豐富的內容取材。鑒于環境舞蹈課程的綜合性特征,教學內容應融合身體動作開發、身體語言表達、動作思維訓練、理智狀態探索、愛與責任領悟等多方面。教學目標則需聚焦于身體解放、個性塑造、良好習慣培養、情感表達能力提升、正面態度與價值觀的建立等。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依據上述目標靈活選擇、組織多維度交叉的教學內容。
三是清晰的教學流程??砂ōh境感知、環境啟發、創意編舞、團隊協作這四個步驟:引導少兒深入了解門頭溝的自然環境特色,以此激發他們對創編環境舞蹈的熱情;依據特定環境構思舞蹈形態,讓環境本身成為動作靈感的源泉;鼓勵少兒發揮想象力,探索身體與自然的和諧共融,創造獨特的造型,鍛煉身體控制力和藝術表現力;組織小組編創活動,提升少兒的團隊協作、創新實踐與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