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涵蓋自然、社會、精神三個維度,而教育的核心在于喚醒生命自覺、成就生命價值。當前,青少年群體中漠視生命的現象較以往更甚,學校亟須開展生命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本文以人教版美術教材的教學為例,探討初中美術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路徑,期望引導更多學生從多維度理解生命,提高其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
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筆者系統分析美術教材,發現其中存在諸多適宜開展自然、社會與精神生命教育的主題。涉及自然生命教育的主題包括“小伙伴”“校園健康”“春天暢想”“插花”等,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獨特性,感受生命活力,欣賞自然之美。涉及社會生命教育的主題包括“美麗校園”“藝術節策劃”“日用品設計”“紋樣創作”等,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理解設計能服務于生活。涉及精神生命教育的主題包括“創意造型”“漢字創意”“作品深層意蘊”“園林欣賞”“遺產保護”“民間美術”等,旨在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傳承文化價值,深化對生活的感悟、對世界的認知。經典美術作品經久不衰,其內在生命力強大,學生通過感知與體驗的方式鑒賞作品,實質上也是在與生命共鳴。因此,美術教學的目標可包括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并引導他們從社會與精神層面體會生命價值。總之,教師應發掘美術教學中涉及生存意3iUFJ8LUXDP08yyg53V0mA==識、生命關懷與生活體驗的生命教育素材,構建富有生活氣息的課堂,促使學生真正熱愛生活。
在美術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
自然生命教育層面。通過藝術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涵蓋生存、死亡等主題的生命全貌,認知生命與自然的互動。初中美術教材中融入了觀察自然生命特征、探索生命獨特魅力的學習主題,教師可在相應章節開展自然生命教育。例如,在教授《小伙伴》一課時,引導學生觀察他人的臉型和表情,結合人物肖像畫的技巧,為同伴創作肖像,通過這一過程促使他們留意并贊賞同伴獨特的面部特征,認識到個體的獨特性與美好。又如在教授《獨樹一幟的中國畫》一課時,可引導學生鑒賞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使他們不僅能關注自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更能學會尊重、親近并熱愛自然,提升生命境界。
社會生命教育層面。積極心理學認為,個人需在社會活動中主動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初中美術教材,特別是“設計·應用”和“綜合·實踐”部分,利于學生理解自己作為生命體的社會價值。以《紋樣與生活》為例,教師可以布置“設計寓意幸福的手提袋”這類貼近生活的任務。引導學生借此機會學習紋樣設計,領悟“紋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理念。學生可通過手繪或剪貼等創作方式完成作品,并將其贈予他人,以此傳遞美好祝福。一系列的美術實踐活動能加深學生對美好情感的理解,并能讓他們在社會互動中體驗自我價值。
精神生命教育層面。身處信息繁多、物質豐富的時代,個體須以美學涵養情操,以傳統文化塑造品格,從而提升生命品質。創作藝術作品的本質在于創作者通過特定的藝術手法將其感悟到的萬物表達出來。學生通過鑒賞藝術作品,不僅能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增強傳承文化的責任感,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以《書林漫步》一課為例,引導學生探討“紙質書是否會消失”的問題能促使他們超越單純的知識積累,轉而結合歷史背景、社會需求與科技進步,形成有關話題的綜合性理解。當學生與紙質書建立了情感和心靈的紐帶,就能真切地領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在繼承中不斷注入新意。
總之,初中美術教育是實施生命教育的獨特載體,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合理重構教學,發展學生綜合素養,引導學生珍視、提升并升華生命,彰顯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