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在學生作業設計方面進行了創新與實踐。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讓學生自主設計基礎題
初二物理是起始學科,卻不是零起點教學,初學物理的學生會被一堆物理量弄得一頭霧水。剛開始,我每天為學生準備習題小條便于他們練習。經過幾節課,我發現只有約1/3的學生會做,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習失去了信心。
針對這一情況,我嘗試讓學生仿照教師出的練習題自主設計作業中的基礎題。例如,在學習液體壓強時,不少學生在涉及三個物理量的計算上經常出錯,于是,我引導他們嘗試自主編題。教師出題:一水池中水深3m,求水對水池底部的壓強。學生模仿編題:一水瓶中水深20cm,求水對水瓶底部的壓強。如此,學生既練習了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還穿插練習了單位換算。在后續的學習中,再逐步增加物理量和難度。學生在編題的過程中逐漸熟悉物理量符號、國際單位及其符號,熟練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讓學生自主設計單位換算
教師要把握物理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幫助學生既能掌握新知識又能復習舊知識,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第一章第一節課《測量》開始,我就有意識地為后面學習密度、壓強以及浮力進行鋪墊。比如,在學生測量出物理書的長、寬、厚之后,我會讓他們用這三個量計算出各個面的面積以及物理書的體積。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中經常要進行單位換算,特別是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之間的換算、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換算,進行一定的練習之后,后面類似的學習難點才更容易突破。
讓學生自主設計綜合題
要想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必須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與計算能力,而這也恰恰是絕大多數學生欠缺的。讓學生自主設計小綜合練習題,可以逐步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學了壓力、壓強后,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讓他們根據已知條件,利用所學公式,求出所有可求的物理量。例如,邊長為10cm的正方體放在水平面上,密度為2g/cm3,求出相關的所有物理量,包括正方體各個面的面積,正方體的體積、質量、重力,正方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壓強。當學生計算出這些物理量后,我會再加一條件,給正方體施加一個豎直向上的2N拉力,求正方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力和壓強。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能力。最后,讓學生仿照我的例子自主編題,漸漸地把浮力、杠桿的知識也融進題目里,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自然就會不斷提高。
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
實驗是物理學科的基礎,探究實驗可以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組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論—交流討論”的過程,培養他們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素養。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要厘清自變量、因變量、控制變量的關系,思考使用什么實驗器材可以達成實驗目的,如果改變實驗器材又該怎樣達成實驗目的,實驗目的達成后如何設計實驗數據表格,整個思考過程要求學生思路清晰,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比如,在學習浮力時,我指導學生將雞蛋放在清水里,然后觀察雞蛋下沉的現象,并通過受力分析,思考怎樣讓雞蛋上浮。一些學生提出往水里加鹽,在逐漸加鹽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雞蛋慢慢上浮的現象,并開始思考雞蛋從懸浮到漂浮的過程中,浮力跟重力呈現出什么樣的關系,雞蛋的密度和液體的密度是什么關系。通過探究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降低了學習浮沉條件的難度。
讓手抄報成為學生自主設計作業的創新平臺
自主設計作業時間久了,學生也會感到枯燥。針對這種情況,我引導學生依據所學內容,設計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畫面美觀的手抄報。學生自己布置版面、練習作圖,進行實驗設計,尋找自己薄弱的知識點加以練習。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還培養了語言敘述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