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生班級管理面臨學生個體差異和自我意識增強、信息化時代價值觀多元化的挑戰,傳統管理方式的有效性受到考驗。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和團隊協作的現代教育模式,能夠提升小學生團隊協作、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學會傾聽、理解與尊重他人,顯著增強班級凝聚力,促進學生間的和諧相處。同時,小組合作可以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機會,能顯著增強學習效果,提升自信心與創造力,有益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此外,該模式還便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各方面表現,為他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可以說,小組合作學習是應對班級管理挑戰的有力策略,是一線教師可以嘗試的現實路徑。
理論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在個體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構建知識的過程。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讓他們在合作中共同構建知識,促進彼此的成長。發展心理學理論指出,兒童在同伴交往中能更好地發展社會技能、情感支持和認知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營造了類似真實社會環境的互動空間,有助于他們在合作中培養社會技能,形成健康的情感交互。教育學理論強調,教育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小組合作學習正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方式,能使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中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必要準備
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在于共創一個尊重多樣、鼓勵合作、促進成長的學習環境。從教師自身入手,要注重構建積極向上、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表達見解,激發個性與創造力,具體包括:豐富學習資源與工具,提供圖書、實驗器材及網絡資源等,支持自主學習與探究;強化師生互動,關注學生成長,及時指導;促進生生互動,建立互信合作機制,增強團隊凝聚力。從學生角度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以下關鍵詞:尊重,即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不歧視或排斥任何一位小組成員;合作,即注重團隊合作,實現相互協作、共同進步;分享,即自由分享所學所感,提升整體學習效果;溝通,即保持密切交流,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矛盾;創新,即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養成創造性思維;責任,即具有責任、擔當,承擔起完成小組學習任務的職責;互信,即彼此信任,增強團隊凝聚力;反思,即關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調整。
實施要點
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須注重以下幾個環節。一是合理分組,根據學生性格特點、興趣與成績均衡搭配,每組4~6人,確保成員各具優勢,利于進行互學互助。二是明確任務,設定具體、可操作的學習目標,確保學生清晰理解任務要求。三是鼓勵合作,通過合作游戲與團隊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團隊凝聚力。四是注重指導與監督,教師要及時答疑解惑,了解學生學習進度,保障合作效率。五是科學評價與反饋,綜合評估小組表現與個人貢獻,提供有效的反饋,激勵學生自我反思與持續提升。六是系統化的堅持,制訂詳實計劃,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連續性,還應適時調整以適應學生需求變化。
為了充分發揮班級管理中的小組學習優勢,教師應尤為重視前兩個環節。按照學生特點混合編隊后,可進行動態調整,增強學生的合作效益;設計的任務應具有挑戰性,布置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開放性問題,使他們在跨學科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案例
案例一。在博物館主題研學活動中,教師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學生分為4~5人一組,每組分配特定的博物館研學任務,要求團隊協作完成參觀、進行主題研討。小組成員首先共同確定研學主題與目標,隨后明確分工——有的負責收集博物館信息,有的規劃參觀路線,有的則專注于整理研討成果。參觀過程中,各組圍繞展品特色與歷史背景展開討論,記錄關鍵信息,整理所學知識。研學后,各小組提交詳盡的報告,并在班級內展示研學所得。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不僅深化了對博物館主題與展品的認知,提升了觀察力和批判性思維,拓寬了知識面,還顯著增強了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掌握了有效分工、協調意見與表達觀點的要義,而這些對他們的未來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案例二。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學生分為3~4人一組,每組承擔一個數學模型探究任務。教師精心挑選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題目,如讓他們統計班級同學的身高分布,或探究不同年齡段學生數學成績的差異,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模型進行探究,在收集、整理與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形成數學思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先是共同商定數據來源與分組標準,隨后明確分工,進行數據收集、整理與統計工作。小組利用圖表等形式直觀展示統計結果,探討不同特征對數據分析的影響。最終,各小組展示探究成果,分享結論,進行班內交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探究數學模型的技巧,增強了數學應用能力,提升了觀察力和分析力,還增強了分工協作、意見協調與有效表達的能力。
效果評估
效果評估不僅能反映學生小組合作的學習成果,還能為教師的后續教學提供寶貴的信息支持。在評估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時,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筆者認為可包括小組報告、觀察記錄、定期檢測、自評與互評、成果展示、問卷調查等方式——每個小組要提交一份關于合作學習的報告,包括學習目標、過程、成果和反思,報告可以作為評估學習效果的重要依據;教師可觀察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記錄他們的參與度、合作態度、溝通能力和任務完成情況等,為評估提供客觀依據;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設計測試題或評價量表,定期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組織學生參與自評和互評,反思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和收獲,同時通過互評了解其他成員對自己的評價和建議;舉辦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在班內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綜合評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設計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滿意度和收獲,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為評估提供參考信息。教師可綜合考慮以上評估工具和方法,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此外,還要注意評估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并及時向學生反饋評估結果,引導他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實現自我提升。
雖然實踐中可能出現分組不均、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但教師可通過團隊建設、觀察指導等策略應對上述挑戰,優化小組合作學習,實現班級管理的有效提升。
最后,筆者倡議小學教師積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拓寬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同時引入多元化評估手段,全面衡量學習成果。教師應明確自身引導者與支持者的角色,持續反思實踐,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發揮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