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傳統勞動教學的固有模式,開辟創新路徑,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如何有效利用空間資源、提升勞動教學質量,做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達到五育融合的教育效果?《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給出了明確指導,提出設立勞動周,通過專項講座、專題研討、勞動技能競賽、成果展示和項目研究等多元化的活動形式,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
勞動周是專為學生設定的集體勞動實踐時段,應體現一定的勞動強度并具有持續性,如此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從整體性的角度規劃和執行勞動周至關重要。本文將基于“整體”視角,探討勞動周的內涵以及科學設計、有效實施勞動周的要點。
哲學觀與教育觀下的“整體”
從哲學的角度理解“整體”?!罢w”的概念在本質上具有哲學意味,它指的是由內在關聯的組成部分構成的系統實體,這些組成部分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表現為功能互補、效益共享或行為協調。從構成角度來看,“整體”遵循特定的組織原則、管理規范、運行機制,有助于各部分協同工作,形成和諧統一的系統。在思維層面上來看,“整體”代表一種哲學觀念,指引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從哲學角度思考世界,質詢生命意義,關注日常生活實質,實現全面和諧發展。
從教育的角度理解“整體”。教學的總體思想倡導生命的全面性,強調整體的不可分割性,關注個人的內心世界、人際關系以及人與世界的聯系。唯有擁有健全人生觀的個體,才能真正投入有意義的創造活動。
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教育挑戰時,必須樹立“總體”觀,注重“全人”的發展。唯有站在“總體”的高點上,才能深刻領悟教學的全貌與本質,實現真實、深度的課程教學,達成理想的教學樣態。同樣,唯有在“整體”視野下展開的豐富勞動實踐,才能促進個體完整人格的塑造與發展。
“整體”視角下的勞動教育
在“整體”觀念指導下,勞動教育不僅成為塑造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還是增強他們綜合能力的必要路徑。勞動教育應超越簡單的技能訓練,致力于使學生收獲全面、系統的學習體驗,在實踐中提升合作、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使他們建立與環境、與社會、與自我的良好關系。
從歷史的“整體”視角審視勞動教育?!墩f文解字》中“勞”的內涵寓意著積極進取與勤勉不懈,是生命智慧的深刻體現。它啟示人們,辛勤耕耘是通往希望與未來的必經之路;古籍《大學》中寫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智慧,這一智慧在世代相傳的勞動史中得以體現??梢哉f,勞動不僅是萬物之本,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源泉,貫穿人類發展進程。
在持續不斷的勞動中,人類汲取自然智慧,逐步邁向文明,學會了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勤奮地勞作,實現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勞動教育的方法、對象和形式亦隨之調整。農業社會重在耕作技藝傳授,工業革命之后轉向重視機械操作與工藝技能培訓,信息時代則強調創新思維與數字技能培養。這些變化反映了勞動教育適應社會變遷,服務于時代需求的特點。直至如今,《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從社會建設的“整體”視角審視勞動教育。從社會建設的“整體”視角出發,勞動教育不僅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更是促進個人成長與社會和諧的關鍵要素之一。我們須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考量勞動教育對個體的作用,它融合勞動教學與思想引領的雙重屬性,不僅能傳授技能,更能培養個體良好的價值觀,推動社會的進步。
新時期以來,國家通過多份文件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將其納入“五育”體系,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面對勞動教育的新要求,一線教育者應基于“整體”性認識,主動創新實踐,深化對勞動教育的理解與應用,展現勞動教育的新風貌。
“整體”視角下的勞動周
勞動周與“五育融合”。勞動周的設計應踐行“五育融合”理念,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勞動周的各項實踐活動中融入五育,使品德彰顯“善”的追求;智育展現對“真”的探索;體育體現“健”的價值;美育中表達對“美”的感悟;而勞動教育,則強調“做”的實踐??梢I學生開展社區服務、負責小型建造工程、設計環保產品、搬運重物接力賽、種植農作物等。由此,我們期望塑造出這樣的學生——他們勇敢而不失細膩,開放又不失沉靜,勤勉學習亦樂于嬉戲。他們既能揮汗如雨地清潔環境,也能精心布置一束花;既能投身舞臺表演、繪制畫作,又能身著工裝,在田地間收割莊稼……
勞動周課程的“整體”設計。這指的是將勞動教育作為一個全面的、系統化的教育過程來規劃,盡可能保證課程覆蓋學生發展的全過程,在目標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等多方面發力。
在目標設定上,設計者須秉持勞動教育的實踐精神,采取“整體”視角設計相應課程,確保教育活動不局限于技能傳授,而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要跨越個人、集體與社會界限,在全場域、全空間的實踐環境中開展課程教學,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深自我認知、拓寬社會視野,為其成長為具備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的公民奠定基礎。如將生態教學作為核心,使學生在自然環境中直接參與園藝、農耕勞作等,在與自然元素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加深對生態系統的理解,養成環保意識。
在教學內容上,覆蓋日常生活、產業及服務性勞動全流程:以日常生活勞動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與責任意識,以產業勞動激發創新與實踐,以服務性勞動深化學生對社會角色的理解。在勞動周期間,這三類勞動主題交替開展并形成閉環,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更易組織的日常生活類勞動比重應更高,可布置清潔、整理、烹飪等家務活動,幫助學生習得自律、團隊協作與時間管理的要點,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研究表明,規律的勞動時間、豐富的勞動內容,均與良好的勞動習慣呈正相關。
在教學策略上,應實施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和應用勞動技能。尤其要強調的是實踐性,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要性。勞動周作為一個系統完整的實踐平臺,不僅要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習得技能,更要通過“勞其體膚”的體驗,鍛煉其心理韌性,促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在勞動周的實踐過程中,學校應將“完整的人”置于教育中心,重點構建“全”時空教育生態。通過各類勞動主題活動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勞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深度結合,激發學生潛能、磨煉學生意志。同時,鼓勵他們從實踐中學習、于體驗中成長,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增強面向未來的綜合素養,最終成長為合格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