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刊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發揮著記錄、傳播和引領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與傳播需求也愈發迫切,期刊承擔的文化創造與傳播使命更加重大。為此,探究并闡述期刊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播價值,不斷創新與優化期刊在現代傳播環境中的發展路徑,強化現代文化傳播效果,從而擴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影響力,意義重大。
文章采用觀察研究、文本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期刊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播價值,認為期刊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播中具有其他媒體難以企及的優越性,如在文化詮釋方面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和深刻性;通過分析期刊在現代傳播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期刊的沖擊、數字期刊對傳統期刊的沖擊、新興媒體與期刊的競爭、信息化時代期刊內容選擇和品質提升的壓力等,提出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更新期刊出版機制、轉變期刊傳播方式、推進期刊“走出去”進程以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等路徑。文章旨在信息化浪潮中強化期刊的現代文化傳播效果,充分利用期刊擴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影響力,推動實現全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促進期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期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播價值;挑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37.5;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4-005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期刊協會高校期刊委員會編輯學研究項目“出版融合發展與提升學術期刊傳播力影響力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B202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1]。這份力量需要大力傳遞和弘揚,以提升國民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信息化時代,期刊作為承載著知識與智慧的傳播媒介,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2]。然而,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和新興媒體的崛起,期刊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探討期刊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播價值和具體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形成全新的文明體系,結合自身國情和發展需求,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期刊在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讓全國和全世界人民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期刊肩負的使命重大[3]。
期刊有著豐富深刻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話語范式,在促進文化傳播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與其他媒體相比,期刊的內容分類更為明確,不僅有致力于信息傳播的綜合類期刊,還有注重學術理論傳播和表達的學術研究期刊,它們能夠更深刻地闡釋全新的理念、觀點、學術發現等。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數字化技術、智能技術的普及,現代期刊已呈現出多樣化、跨界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學術期刊、文化期刊、新聞雜志、時事評論等不同類型的期刊層出不窮,為公眾提供了獲取信息、知識和文化的重要渠道[4]。
此外,期刊在文化闡釋方面具有權威性和深刻性。期刊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是輿論和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承擔著向公眾宣傳黨的主張、傳遞國家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使命。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期刊成為塑造公眾輿論和價值觀的重要力量。相較于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快餐”,期刊具有深入、系統地呈現新觀點、新信息、新理論、新發現的能力[5]。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期刊的沖擊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產生對期刊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超載和過濾問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研究論文和學術信息大量涌現,這導致讀者很難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二是可信度和假新聞問題。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內容可能存在誤導性和虛假性,這些問題會對期刊的可信度和學術聲譽造成一定的影響。三是知識產權爭議問題。使用生成式模型生成的文章或內容可能侵犯他人的版權,引發作者的權益爭議。
(二)數字期刊對傳統期刊的沖擊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閱讀習慣,這種轉變使傳統期刊的發行量和影響力受到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數字期刊和在線平臺使獲取信息更加便捷高效,讀者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并下載相關內容,減少了對傳統紙質期刊的需求。其二,在更新速度和互動性等方面,數字化媒體更具優勢,這讓讀者更傾向于選擇數字化媒體獲取信息,導致傳統期刊的讀者逐漸減少。其三,數字化時代帶來了公共領域信息的快速傳播,傳統期刊需要與時俱進,確保內容的原創性和獨特性,以吸引讀者關注。
(三)新興媒體給期刊帶來的競爭壓力
不斷涌現的新興媒體擴展了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選擇范圍,期刊在文化傳播領域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劇[6]。
其一,社交媒體等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吸引了大量網絡用戶,使期刊面臨著失去讀者的風險。其二,新媒體平臺的用戶參與度較高,讀者可以直接參與內容生成和評論,這更加暴露了傳統期刊的發布模式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的短板。其三,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從文字、圖片到視頻、直播等,各種內容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使傳統期刊的單一內容呈現方式相形見絀。
(四)信息化時代期刊內容選擇和品質提升的壓力
信息化時代,亟須消除信息過載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讓期刊在內容選擇和品質提升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其一,海量信息給讀者帶來了選擇困難,期刊需要精準把握讀者需求,提供符合讀者心理和價值觀的內容,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其二,信息化時代追求內容的即時性和時效性,期刊須及時跟進最新科研進展和熱點話題,確保內容的新鮮性和前沿性。其三,信息化時代注重內容的深度和專業性,這要求期刊內容具有獨特性和專業性,滿足讀者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
(一)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一方面,致力于挖掘并推廣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主題和內容。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古老的中華文明正實現創新性發展。期刊可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民俗風情、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體現深度和專業性[7]。同時,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當代社會等的結合,引入多元學科視角,挖掘文化內涵與現實問題之間的關聯,打造具有時代性和文化深度的特色內容。
另一方面,鼓勵作者在文章中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自信與自覺、文化融合等議題,激發讀者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考[8]。例如,開設專欄、征稿或專門組織研討會等形式,吸引更多學者參與其中,交流經驗、分享成果,形成共享中華文明創新發展成果的平臺。
(二)更新期刊出版機制
第一,將讀者需求作為出版的重要導向。這需要通過市場調研、讀者反饋等手段,了解讀者的需求和偏好,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內容策劃和編輯工作。具體在中華文明傳播方面,要積極關注能引發讀者共鳴的文化宣傳點。能夠增強讀者的民族認同感,引發文化傳播自覺的中華文明內容和形式,應該成為期刊重點拓展的方向。
第二,建立完善的出版機制,不斷優化和改進編輯、設計、排版、印刷等流程和環節,以提高出版效率和質量。同時,要合理規劃出版周期和更新頻率,以滿足讀者對即時信息的需求。例如,利用大數據生成接收中華文化內容的用戶畫像,利用個性化算法推薦技術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優化內容生產效率,等等。
第三,拓寬產業格局。期刊可以積極探索數字化出版、在線期刊等新形式,拓展發行渠道和讀者群體,還可以加強與相關產業的合作,如與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出版社等合作,共同推動期刊產業鏈發展和優化。
(三)轉變期刊傳播方式
第一,拓展多媒體出版形式。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增強期刊的吸引力。文明傳播要全面兼顧受眾群體,通過優化文化的表達方式,用人民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喜歡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以此擴大中華文明的覆蓋面和影響力[9]。例如,利用人們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展示漢服之美,傳播中國美學,在期刊上印上短視頻的二維碼,讀者掃碼即可觀看短視頻,形成視音圖文融合呈現的媒體傳播方式。此外,還可以建設電子期刊官方平臺,或者在已有的學術出版平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提供在線閱讀和下載服務。
第二,注重與讀者互動,提高讀者參與度。通過打造全新的互動傳播模式,如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和在線社群進行互動交流,引導讀者創作相關文化內容,可以營造出中華文明交流傳播、人人參與講好中國故事的濃厚的文化氛圍[10]。
第三,利用線下活動與線上內容相結合的創新出版形式。交流可以強化內容的影響力,碰撞出新的文化創新靈感。期刊可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文化展覽等形式,達到展示和宣傳期刊內容和主題的目的,這既可以加深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和認同,又可以促進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形成線上線下互動交流的新模式。
(四)推進期刊“走出去”進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第一,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期刊可以加強與國外學術機構、學會和出版社合作,共同組織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活動,加強稿件的交流和互相引用,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11]。例如,2023年,中國與希臘兩國高校聯合成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一年多來,在兩國密切配合下,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推動兩國高校開展“中國—希臘文明比較”聯合學術型碩士項目,組織兩國和其他國家學者互訪、召開學術講座和研討會,舉辦“美德的種子”國際暑期研究班和“文明的起源與互鑒”學術冬令營,申辦《文明互鑒》國際學術期刊,開展中希經典書籍互譯等,取得一系列早期成果,對促進中希文明交流互鑒發揮了積極作用[12]。
第二,積極引入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元素。期刊可以借鑒國外先進文化成果,開展跨文化交流與融合。通過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吸收不同文化的優勢,促進不同文化之間交流與碰撞,培育多元文化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體驗[13]。
第三,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加強期刊在國際舞臺上的推廣。通過在國際知名學術網絡平臺上推廣期刊,提供在線閱讀和下載服務,吸引更多國際讀者關注和閱讀期刊,并與國際學術社群互動和交流[14]。
第四,注重多語種發表與翻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期刊可以鼓勵各種語言的原創投稿,并為作者提供相應的翻譯服務,通過將期刊內容翻譯成多種語言,更廣泛地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15]。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只有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譜寫文化發展新篇章。在此過程中,期刊承擔著重大的傳播使命,并能夠產生較大影響力。因此,期刊要持續研究與探索其在現代文明傳播中的價值與作用,不斷創新與優化發展對策,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強化現代文化傳播效果,擴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影響力,增強全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促進期刊行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溫紅彥,楊學博,許晴,等.總書記引領我們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華章[N].人民日報,2023-10-08(01).
[2] 張曉云.期刊在現代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7,38(3):149-152,156.
[3] 沈正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價值意蘊:基于文化傳播學的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45(11):1-10.
[4] 楊紅燕,馮正斌,武靜蕾.基于文獻計量統計的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0,41(3):246-253.
[5] 蔡雯,汪惠怡.中國話語體系中的主流媒體:內涵演變、焦點流變與未來方向[J].青年記者,2024(2):31-39.
[6] 竇克林.打造智慧雜志,發力“二次傳播”:期刊重塑影響力的路徑探索[J].全媒體探索,2022(Z1):53-54.
[7] 蔣麗君.中國出版走出去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編輯,2024(1):28-32.
[8] 齊衛平,樊士博.新使命與新敘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話語創造[J].學術月刊,2024,56(2):21-32.
[9] 曾祥敏,劉思琦.媒體融合十年考:傳播體系、社會治理與自主知識體系現代化的實踐路徑[J].現代出版,2024(1):47-60.
[10] 孔文靜.傳統品牌期刊平臺價值的重塑[J].青年記者,2018(12):80-81.
[11] 張書卿.從跨文化傳播視角探討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應注意的問題[J].新閱讀,2020(5):58-61.
[12] 肖軍正.文明交流為中希合作提供深厚的精神滋養[N].人民日報,2024-03-10(03).
[13] 胡鈺,朱戈奇.中華文脈傳承與傳播的理論進路[J].新聞與寫作,2024(2):5-13.
[14] 劉鑫,劉琳. TOP學術期刊跨文化傳播與國際影響力研究述評[J].中國報業,2016(18):14-15.
[15] 史興松,徐文娟,單曉暉.近十年國際跨文化傳播研究進展的文獻計量分析[J].全球傳媒學刊,2019,6(4):103-120.
作者簡介 田薇,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