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文化思想被提出,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引。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從政治、文化和學術三個維度深入探討新時代社科期刊應肩負的使命。社科期刊歷來通過發表創新性理論文章,在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彰顯了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這恰是其政治使命的集中體現。同時,社科期刊還承載著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重任。因此,辦刊人需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將社科期刊打造成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此外,社科期刊還應致力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互鑒,這體現了其文化使命。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環境,社科期刊更需擔起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培育學術人才、推動學術交流的重任,這是其學術使命所在。本文旨在強調社科期刊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并為社科期刊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履行其特殊使命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社科期刊;政治使命;文化使命;學術使命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4-0229-05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00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為社科期刊高質量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
新時代新征程,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社科期刊如何切實履行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使命,既關系自身長遠發展,又關系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推進,更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社科期刊不僅承擔著生產與傳播學術成果的任務,還肩負著引領主流思想輿論的使命。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天然具有明確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社科期刊辦刊人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站位,在辦刊過程中充分發揮社科期刊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1]001。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社科期刊承擔著反映理論水平、引領理論創新的重任。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重視思想理論的功能與價值,將思想理論是否先進作為判斷一個政黨是否先進的重要依據之一。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3]。列寧認為,布爾什維主義是在“最堅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產生的”[4]。為使先進的思想理論被大眾掌握和運用,列寧旗幟鮮明地提出灌輸理論,即必須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5]。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我們黨十分重視理論創新,也不斷通過各種手段促進理論創新,并且及時通過公開出版物向民眾傳遞創新的理論,起到了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作用。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的道路,并及時將這些理論探索成果發表于當時的黨刊《解放》周刊上。《解放》周刊創刊于1937年4月,是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辦的政治理論刊物。當時,這份刊物刊登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任弼時、彭德懷、楊尚昆等人撰寫的文章。
如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并闡明了抗日戰爭的作戰形式,是一部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又如《論新階段》,這是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政治報告。報告正確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規定了黨在抗戰新階段的任務,報告首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再如《新民主主義論》,科學地總結了中國無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駁斥了資產階級專政的論調,論證了建立資產階級專政、走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根本行不通。毛澤東的這些重要著作于第一時間登載于《解放》周刊[6]。
同時,毛澤東非常重視《解放》周刊的編輯工作,親自參與周刊的宣傳要點制訂和專題策劃,親自審閱重要的社論、評論和文章。
再如《群眾》周刊,其重心為政治動員和軍事動員,一切圍繞抗日救國的需求而運作,始終從理論角度出發,幫助讀者理解抗日戰爭的正義性與必然性。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深化和探索是當時黨和國家面臨的重要任務。毛澤東在1955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七屆六中全會擴大會議上提出各省“要選擇恰當的人,辦好刊物,改善刊物,迅速交流經驗”[7]。接著,毛澤東在1957年1月27日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再次提出,“全黨都要注意思想理論工作,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隊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8]。1958年6月1日,中共中央主辦的理論刊物《紅旗》創刊。隨后,各省級黨委機關相繼創辦了刊物,包括山東的《支部生活》、河南的《中州評論》、四川的《四川黨的建設》、北京的《前線》《北京支部生活》,以及河北的《共產黨員》等[9]。
《學習》雜志創刊于1949年9月,其辦刊目的是幫助讀者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分析和研究問題;結合實際,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來分析說明各種問題;對各種封建的資產階級思想進行批判。1958年6月,《學習》雜志部分職能匯入新創刊的《紅旗》雜志,《學習》雜志完成了其自身的歷史使命,黨的理論探討和宣傳向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演進。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不斷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方式,通過實行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理論動態》是中共中央黨校創辦的面向黨的理論干部和領導干部的思想性質的內部刊物。1978年5月10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理論動態》上發表,在全國引發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啟了新時期思想解放的歷程,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
《社會科學戰線》創刊于1978年5月,當時正處于撥亂反正時期,《社會科學戰線》在其創刊號上發文,“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通過自由討論去探索真理,靠爭鳴解決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科期刊繼續發揮輿論陣地引領作用,同時不斷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升影響力。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加快融合發展。各地社科期刊積極響應,在媒體融合領域積極作為。
由《貴州黨的生活》《黨建交流》《貴州黨風廉政》《當代貴州》合并而成的《當代貴州》,成為貴州省委機關刊。2015年,《當代貴州》通過打造新媒體平臺,推動與各新媒體平臺在內容生產、渠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構建起黨刊全媒體傳播和發展新格局。
四川黨建期刊集團打造了以“黨建視點”“藏地陽光”“看四川”“生活之友”“藏彝羌數字出版”為代表的42個新媒體產品,形成集紙媒、網站、微信、微博和客戶端的傳播矩陣,實現了輿論宣傳和信息傳播全域覆蓋的格局。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10]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1]001。可見,要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以履行文化使命作為立足點。
《新湘評論》是中共湖南省委主管主辦的機關刊,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毛澤東在長沙創辦的《湘江評論》。《新湘評論》最大的特點是不簡單照搬理論,也不是逐字解釋概念,而是強調將概念和理論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現實世界進行恰當對接,從而實現文化傳播的目的。刊物力求做到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無縫轉換,政治張力和文學魅力緊密結合,將嚴肅的真理問題轉化成人們容易接受的常識問題,從而實現對文化深度的根本追求。
第一,全面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項攸關全局的系統工程,既要向前看,明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未來走向和發展趨勢,又要向后看,回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如何隨著歷史和現實的變遷嵌入“文化”二字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11]8,“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11]13。
社科期刊肩負著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重任,辦刊人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將社科期刊鍛造成文化自信的時代熔爐。全面抗戰期間創刊的《文史季刊》,就是在抗戰背景下本著促進傳統文史學術研究和民族精神提振緊密結合的初衷創辦的。該刊所刊發的文章多是探討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在尊重歷史與文化的前提下,尋求文化復興、民族復興的未來之路。
社科期刊通過刊發學者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展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高度。我國社科期刊事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還未能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這與社科期刊長期以來盲目追捧外國期刊、盲目借用西方學術期刊評價方式、學術研究以西方理論為圭臬、熱衷于用中國的數據論證西方理論等不無關系,表現出明顯的主體性不足。因此,必須將強化文化主體性作為社科期刊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二,全面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項攸關全局的系統工程,既要向內看,立足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向外看,彰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對世界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可以通過文字,可以通過語言,也可以通過一些物質和非物質的載體,其中文字是公認的最有效的傳承方式,利用文字記錄的物品承擔了文化傳承的首要任務。期刊作為定期、連續出版的印刷品,在文化傳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類文明的精華通過社科期刊實現傳承與創新發展。隨著期刊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其文化傳承發展的功能進一步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受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播曾出現斷層現象。傳統文化傳播的斷層導致文化主體性缺失,社科期刊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未能更好地履行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使命。因此,新形勢下,社科期刊應注重民族性和繼承性,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同時,高質量的社科期刊應在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互鑒中提升學術水平。
中國編輯學會于2003年創辦了《中國編輯》,其在發刊詞中寫道:“我們以宏大的氣魄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以宏大的氣魄向全球、向后世傳播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12]《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23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人文社科期刊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首次超過10萬次,較2021年增長了47%,創歷史新高[13]。從長期趨勢來看,我國人文社科頭部期刊國際他引總被引頻次占總體比重越來越大,期刊品牌效應愈發顯著。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14]。
西方的社會科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與其歷史背景相匹配的學術規范。雖然這些規范對于我國社科期刊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每個國家的歷史不同,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否則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同時,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主導下的世界面臨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無法用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來解釋。就國內形勢而言,我國各方面發展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需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加之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國外反動勢力不斷利用各種手段加深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企圖制造思想混亂,動搖黨的領導。對此,必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提升應對外部挑戰的能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進行理論創新的突破口。社科期刊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展示的平臺,是引領知識創新的平臺,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形勢下,社科期刊的學術使命體現在學術體系的構建、學術人才的培養、學術交流的促進三方面。
學術體系的構建。社科期刊通過關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利用重大選題策劃實現學術引領,在總結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上有所作為,自覺服務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構建,自覺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服務于時代、國家、社會和人民。新形勢下,社科期刊要重視原創知識體系的構建,將文章是否有創新性和原創性作為錄用的重要標準,將激勵原創性知識生產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社科期刊只有扎根于社會現實提出“中國方案”,不斷促進原創性知識生產,才有可能真正擔負起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學術使命。
學術人才的培養。作為展示、交流與傳播創新性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社科期刊匯集了眾多社科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學術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中,期刊具備發掘、培養與展示優秀學術人才的功能。《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強調,應著重培養青年作者,擴大作者的單位和地區覆蓋面[15]。
我國社科期刊應高度關心和關注中青年學者,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學術舞臺和展示空間。通過開設適合中青年學者成長的欄目、組織學術研討會等,鼓勵中青年學者大膽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給他們提供展示才干的機會。這樣才能促進中青年學者快速成長,才能夠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學術交流的促進。通過展示、交流與傳播具有創新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社科期刊不僅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更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者們可以自由地分享研究成果、探討學術問題,從而激發更多的思想火花和創新靈感。
同時,社科期刊通過刊發反映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為中外學術交流搭建平臺,為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架設橋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理解,推動文化多樣性發展。這種文化交流有助于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合作,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同時能展現中國人文社科期刊的風采,提升中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話語權。
新時代新征程,社科期刊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和使命,不僅不能缺位、不能失語,而且要成為引領思想、啟迪智慧的重要力量。社科期刊要通過精心策劃高質量的選題、創新設計多元的欄目,為我國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明確的學術導向和研究指引。選題和欄目應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熱點話題,引導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究、積極思考。新時代新征程,社科期刊應當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溝通學者與民眾、銜接中國與世界的紐帶,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評論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論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N].人民日報,2023-10-11(01).
[2] 秦開鳳.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的責任擔當[J].出版廣角,2023(23):12-16.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2.
[5]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6] 吳永貴.中國期刊史:第2卷(191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5-216.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8.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0-201.
[9] 范繼忠.中國期刊史:第3卷(1949—197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10] 張波.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4.
[1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13.
[12] 劉杲.我們是中國編輯(代發刊詞)[J].中國編輯,2003(1):1-3.
[13] 程潔.秉持“世界視野”,躬耕“中國田野”[N].社會科學報,2023-11-16(01).
[1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15] 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J].中國出版,2021(14):3-5.
作者簡介 孫開慶,副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