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藝術類大學生熱愛文化藝術生活,善于創作并傳播文化作品。藝術手段在挖掘文化意蘊、彰顯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探索并培育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創造符合社會需求和時代要求的先進文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首先分析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指出藝術類大學生具有藝術專業知識豐富但文化素養欠缺、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但理想信念不堅定、藝術創作能力強但對主流文化關注度不高等特點。在此基礎上,文章分析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現狀及困境,發現培育過程中存在對傳統文化信心不夠、對革命文化認知不足、文化自信培育受外來文化沖擊、新媒體平臺消解文化自信、藝術類大學生黨員發揮引領作用不夠等問題。對此,文章提出更好培育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推進對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提升對主流文化的關注和認同;正確認識、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學風建設,提高文化素養;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和創新作用。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特點;文化自信;現狀及困境;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4-0063-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SJSZ0161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關鍵在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平臺,在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校的職責使命。
藝術類大學生熱愛文化藝術生活,在創作文化、傳播文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重視培育藝術類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創造符合社會需求和時代要求的先進文化,為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一)藝術專業知識豐富但文化素養欠缺
一方面,藝術類大學生由于長期接受藝術類專業知識的熏陶與培養,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但也因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專業訓練,導致其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有所忽略。在與藝術類大學生的溝通交流中不難發現,不少學生在基礎公共課、文字語言運用表達甚至是基礎常識等方面存在欠缺。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藝術類大學生接觸外來文化提供了廣闊的渠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接觸了大量外來文化。外來文化的沖擊也是影響其積淀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
(二)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但理想信念不堅定
藝術類大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對事物的觀察十分敏銳,能夠創造性地將自己的感知融入藝術作品中。他們發散性思維強,追求自由、浪漫,但由于心志尚未成熟、對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面,抗壓能力還不強、自我意識強烈而集體觀念不強,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缺少理解與堅守[2]。
互聯網時代,藝術類大學生徜徉在網絡世界的海洋里,由于分析、甄別信息的能力較弱,他們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動搖理想信念。
(三)藝術創作能力強但對主流文化關注度不高
主流文化是一個社會倡導的、起主要影響的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定時期多元文化形態中的主流,它主導著這個社會一定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體系,主導著人們的觀念意識和理想追求[3]。
在長期的專業訓練下,藝術類大學生大多具有較強的藝術創作能力,善于將所見所感融入藝術作品,但他們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對新理念、新思想盲目崇拜和追求。這導致他們關注主流文化的空間不斷被各種非主流文化擠占,對主流文化的關注度不高。
(一)對傳統文化信心不夠
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并流傳至今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對于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4]。
藝術類大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接觸了大量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有的學生甚至把追求來自西方國家的“時髦的”文化、崇尚洋文化視為走在藝術前沿的表現。
近年來,雖然有不少藝術類大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展現傳統藝術文化,如傳統服飾、古典音樂、書法繪畫等,但都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展示層面。
并且,即便是在互聯網技術、新媒體飛速發展和短視頻熱潮下,傳統文化也并未借勢得到很好的傳播。種種原因導致一些藝術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自信。
(二)對革命文化認知不足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對革命文化的自信,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關鍵[5]。
藝術類大學生對革命文化中蘊含的歷史史實、當代價值的理解,顯現出學習興趣低下、學習能力不足、理解不到位的問題。
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擠占了藝術類大學生學習、理解、認知革命文化的時間和空間,導致他們缺少對革命文化的感知和體悟。
并且,藝術學習強調自由、浪漫,對革命文化產生較大沖擊,導致藝術類大學生對革命文化不重視甚至產生懷疑。
(三)新媒體平臺消解文化自信
通過交流與訪談發現,藝術類大學生熱衷于網絡世界的快餐式文化[6]。新媒體日漸成為他們學習和交流的重要載體,成為他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的重要方式[7]。新媒體不僅深刻影響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還影響著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就是說,短視頻、網絡直播、社交媒體等新方式、新業態,很大程度影響著藝術類大學生對于主流文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和認識。
除此之外,新媒體能為藝術類大學生專業學習乃至就業提供廣闊的機會,這容易造成他們在認識不清的情況下就蜂擁而上,偏離正確方向。
(四)藝術類大學生黨員發揮引領作用不夠
青年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培養優秀的大學生黨員隊伍,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對于高校引導學生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藝術類大學生黨員對于黨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比較欠缺。在各類文化活動中,他們更傾向于追求藝術性,在藝術創作中未能做到將思想價值引領同藝術文化傳播充分結合。
(一)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推動教學體系改革,將傳統文化融入專業學習中,圍繞思政主題開展宣傳教育和藝術創作,將思想教育、主題活動、專業學習有機融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充分挖掘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8]。
其次,思政理論課作為高校課程中覆蓋面最廣的基礎性課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9]。高校要著力加強傳統文化在思政理論課中的融入,創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提高對傳統文化的信心。
最后,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作用。藝術類文化活動資源豐富,高校應積極開拓“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創造性地開展各種藝術類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推進對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革命文化是歷史的見證,只有學好革命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10]。
大學生對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教育工作者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學習、理解、認同、繼承革命精神[11]。
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來說,革命文化中蘊含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優質的文化內容,藝術手段在挖掘歷史意蘊、彰顯革命精神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教育工作者應以專業優勢為依托,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創作、開展弘揚革命精神的專業藝術實踐活動,通過藝術實踐與革命文化主題的高度融合,引發學生共鳴,從而實現教育引導的目的。
(三)提升對主流文化的關注和認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主流文化由于權威性等特征,主要通過傳統的傳播渠道進行發布與傳播。而身處互聯網時代的藝術類大學生接觸傳統傳播渠道的機會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主流文化的關注和認同。
對此,高校應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對網絡上的信息加以甄別,積極利用新媒體獲取并傳播主流文化[12];應加強校園新媒體平臺建設,強化校園網絡輿情監管,牢牢占領宣傳主陣地,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關注和認同。
(四)正確認識、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
當下,各類新媒體層出不窮,藝術類大學生熱衷于在新媒體平臺上表達自我。用好新媒體培育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整合信息資源,引導藝術類大學生積極學習、理解先進文化,培育文化自信;鼓勵藝術類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創作并發布優質文化作品,推動文化傳播和文化實踐;重視意識形態陣地和校園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努力提升宣傳教育陣地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充分發揮“環境思政”作用。
(五)加強學風建設,提高文化素養
文化理論知識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根基,然而當前藝術類大學生文化理論知識相對薄弱。
對此,教育工作者應在通識教育課程、思政教育課程等的授課過程中革新授課方式,提升文化涵養;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學風建設活動,如新生入學教育、辯論賽、各類知識競賽等,促進理論知識學習,營造良好的理論知識學習氛圍;通過開展各類專業、藝術創作實踐以及參觀文化場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文化實踐,不斷創作出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的藝術作品[13]。
(六)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和創新作用
培育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應發揮好黨建工作的引領和創新作用[14]。
高校應加強思想引領,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和藝術實踐,開展貼近師生、貼近專業的教育和創作活動,調動師生參與培育文化自信的熱情;聚焦黨建工作和黨組織、黨員師生的作用發揮,以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科研創作、社會實踐與服務等為著力點,在運用現代科技和先進藝術理念的同時,激發師生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自覺投身到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中,將培育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覆蓋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所有領域。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藝術類大學生熱愛文化藝術生活,善于創作并傳播文化作品。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認為,只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對革命精神的繼承和發揚,發揮藝術手段在彰顯革命精神方面的獨特優勢;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關注和認同,引導其形成主流文化價值觀念;正確認識、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積極發揮“環境思政”作用;加強學風建設,提高文化素養;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和創新作用,才能進一步培育和堅定藝術類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解甜雨.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2):59-60,70.
[3] 宗波.新時代主流文化建設的理論遵循[EB/OL].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2024-06-28]. http://sscp.cssn.cn/xkpd/sp_ 1888/202010/t20201028_5202351.html#:~:text=%E4%B8%BB%E6%B5%81%E6%96%87%E5%8C%96%E6%98%AF%E4%B8%80%E4%B8%AA%E7%A4%BE,%E6%84%8F%E8%A F%86%E5%92%8C%E7%90%86%E6%83%B3%E8%BF%BD%E6%B1%82%E3%80%82.
[4] 賈斌.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3):87-88.
[5] 王萌蘇.邏輯、困境與提升:短視頻熱潮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124-128.
[6] 崔小云.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3):74-75.
[7] 林紅.藝術類民辦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3(2):91-93.
[8] 張鍋紅.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徑研究[J].高教探索,2020(8):101-105.
[9] 朱昊.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6):63-66.
[10] 許千鈞.新時代大學生中國革命文化傳承路徑研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3,33(4):146-149.
[11] 段葳,曹勝亮.論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1):37-40.
[12] 周靜.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主流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治理[J].湖北社會科學,2018(2):184-188.
[13] 蘇揚,汪文勇.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研究[J].文教資料,2023(22):50-54.
[14] 吳一凡,陳建華.新時代高校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6):107-108.
作者簡介 沈蓓蓓,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