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出于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要,逐步表現出娛樂性與趣味性。文章旨在探究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的守正創新之策,以期為當前民生電視媒體的發展提供助力。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民生電視媒體守正創新的緣由,發現在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存在內容同質化嚴重、虛假低俗信息泛濫等問題,同時表現出公共性發展特征。文章得出結論,民生電視媒體一方面要守住民生電視節目之“正”,確保節目受到受眾的信賴和支持,另一方面要開拓創新,在選題、形式等方面持續改進,擔負起主流電視媒體的責任擔當,為優化社會治理提供助力。
文章據此提出,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在守正方面,第一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這是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保障;第二要堅守真實性,這是民生電視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支撐;第三要堅持走親和性路線,這是民生電視媒體立足的根本;第四要繼續堅持地域性原則,守住身邊民眾的陣地。而在創新方面,媒體則要從節目選題、形式及制作手段方面突破,豐富節目亮點,從而吸引流量,保證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關鍵詞:泛娛樂化;民生電視媒體;守正創新;新媒體;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4-0133-05
民生電視媒體基于新媒體時代的需要,逐步表現出娛樂性與趣味性,呈現出泛娛樂化特征。
深受泛娛樂化影響的民生電視媒體不僅難以做好為民生服務的本職工作,更不能實現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而電視民生新聞作為關系民生、貼近群眾的新聞類型,本應當起到構建社會治理交流平臺、促進社會治理優化的作用,成為連接政府和人民的橋梁[1]。
可是,當前不少民生電視媒體卻難以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因此民生電視媒體有必要探討守正創新之策。
事實上,民生電視媒體作為服務于民生的新聞媒體,本就具備四大社會治理功能,即監測社會環境、監督政府職能部門、設置民生議題的公眾議程以及提供多方性溝通平臺。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民生電視媒體在促進社會治理、加強輿論監督、促進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在堅守自身原則及底線的基礎上,也應當看到當前存在的問題及行業環境的變化,由此明確創新著力點。
(一)民生電視媒體當前存在的問題
受泛娛樂化的影響,民生電視媒體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內容同質化。民生電視媒體作為以民生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媒體,極為強調信息獲取的高效性與獨特性,其市場競爭優勢在于能更快、更好地呈現與身邊民眾相關的重要內容,從而吸引受眾關注,激發受眾觀看興趣,實現媒體的高質量傳播。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信息共享速度加快,信息共享質量提高,導致民生電視媒體在信息獲取優勢削弱,大眾不再只依靠電視媒體獲取資訊。所以,當民生電視媒體依舊將目光投在民生小事上,就必然出現“撞衫”的尷尬局面。
同質化內容的電視民生節目不僅會引發受眾反感,還會影響民生電視媒體整體發展,削弱民生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激化行業競爭矛盾,加重行業競爭。從相關調查結果來看,當前不少媒體都存在反復播放同一內容的情況。
這種同一主題談了又談、說了又說的做法引發了受眾的強烈抵觸,很多受眾甚至一聽節目開頭的介紹,就再無耐心觀看下去[3]。可以說,民生電視媒體內容同質化泛濫嚴重,必須對其予以重視。
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還存在大量低俗消息。迫于競爭壓力,一些民生電視媒體常常對信息進行過度包裝,導致當前電視民生新聞存在大量低俗內容。許多電視民生節目通過熱線征集線索,來電者的身份尚未明確,其所提供的新聞線索或許就因為吸睛而被選入報道[4]。這種做法導致低俗新聞泛濫,影響了民生電視媒體的權威性。
從調查結果來看,一些民生電視媒體故意在節目中放入色情、暴力等元素,抓住大眾的好奇心和八卦心理,刻意炒作不當話題,因此吸引了不少關注。但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此類做法斷不可取,會敗壞民生電視媒體的整體口碑。
(二)電視民生公共性的發展需求
電視是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的主要媒介。從新聞傳播層面來說,時至今日,電視新聞依舊肩負著較大的社會責任。
作為政策信息的傳播者和民眾心聲的反映者,電視新聞媒體在泛娛樂化大環境下,更應當堅守民眾利益,踐行公共性服務職責。如今,電視民生節目多具備交互性,能夠充分同民眾對話[5],使民眾高效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對推動公共事務建設和優化基層治理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例如,北京衛視推出的《向前一步》就是電視民生問政類節目的典型代表。節目以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為主要目的,主題多為城市發展熱點、難點問題,所邀嘉賓多為城市管理者、優秀律師等。
這種多方現場討論的模式極大地促進了民眾同政府的交流,一方面加深民眾對政策的了解,另一方面鞏固政府在民眾心中的權威形象,提高相關政策的影響力,是踐行群眾監督政府工作的有效途徑及展示窗口。由于節目常常直擊民生痛點,因此一經推出,就收獲良好反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泛娛樂化大環境下,隨著融媒體的不斷推進,電視這一媒介的影響力雖然在逐漸削弱,但并不意味著民生電視媒體已失去了發展活力。
凡事總有兩面性,融媒體時代雖然沖擊了電視媒體的生存環境,但也為民生電視媒體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融媒體的發展同樣為民生電視媒體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展示手段,民生電視媒體可以建設網絡客戶端、節目數據庫等,構建新型傳播體系,從而擴大民生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擴展受眾面,這也恰是民生電視媒體須得守正創新之緣由。
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之所以要堅持守正創新。一方面是為了踐行其為民生服務的初心,促進自身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提升社會治理成效,助推我國政府轉型[6]。我國民生電視媒體須堅守底線,守住電視節目之“正”,還須在選題、形式及制作手段方面積極創新,打造令人眼前一亮的節目。
(一)守正: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真實性、親和性與地域性
1.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應當堅守正確政治方向
電視民生新聞肩負著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重任,所以應堅守正確政治方向,始終以履行社會責任為準則,扮演好民生問題的監督者、解決者與服務者,在處理民生事件的同時,宣傳社會正能量,積極開辟人民同政府之間的溝通渠道,促進民生難題和社會治理問題得到協商與解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7]。
例如,《向前一步》選題“拆遷時女兒是否能同等享受補償政策”引發熱議,反映了當前廣大民眾關心的問題,而節目所傳遞出的社會正能量,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
總之,民生電視媒體要時刻發揮主流媒體的擔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城市治理中,并構建一個以解決民生問題、促進基層治理為核心的多方交流平臺,促使民生難題和社會治理困局在交流討論中找到應對之策,推動難題及困局加快破解,踐行媒體監督責任,推動城市治理進步。
2.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首先應當堅守真實性
真實性是民生電視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支撐,也是電視民生節目得以長久發展的關鍵動力。從調查結果來看,隨著新媒體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持續應用,新媒體傳播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民生電視媒體受眾嚴重縮水,且受眾群體以老年人居多,受眾后續支持動力偏弱[8]。因此,民生電視媒體倘若要突破發展困境,必須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這是在新媒體持續擠壓市場的背景下,電視媒體獲得發展的關鍵道路。
只有堅守真實性,才能在抓住已有受眾目光的同時,依靠內容的真實性和高權威性吸引更多受眾。要想守住真實性,民生電視媒體至少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為了確保獲得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民生電視媒體從業者應當踐行“四力”,實地探訪基層,深入百姓,不斷發掘民生故事深層意義,編寫出優質的、真實的、可信的新聞內容,從而為新聞節目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從業者應當盡可能向受眾展示真實性,如采用現場錄制節目、邀請觀眾參與節目、節目現場直播等方式,使受眾真正看到節目涉及的民生內容是如何被解讀及討論的,由此增強受眾參與感,提升受眾信任值。
三是民生電視媒體可采用真實的環境作為錄制現場,從而強化節目的真實性,優化受眾情感體驗,豐富節目內容[9]。倘若某個民生電視節目的選題為違規亂建,則可以選取一處真實的違規亂建建筑作為節目拍攝現場,這樣不僅可以增強節目的真實感,還有助于增強受眾代入感。此外,真實的錄制現場也更能抓人眼球,對吸引流量有益。
3.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需要保持親和性
親和性是民生電視媒體立足的根本。民生電視媒體始終是為民服務的媒體,推出的節目應當繼續走親民化路線,保證親和性,拉近同大眾之間的距離,貼近人民的內心,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取人民的信任,展示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10]。
相關調查顯示,不少民生電視節目之所以受眾日漸減少,除了節目內容同質化嚴重、受到新媒體沖擊等常見原因以外,還同其節目中存在的說教有關。如今,灌輸式說教及演戲式煽情已經很難調動人們的情緒,民生電視媒體倘若繼續保持高高在上的態度,勢必遠離群眾,甚至使群眾產生抵觸心理,最終導致受眾減少。因此,民生電視媒體應當注意節目的選題、形式等是否符合人民群眾觀看需求,注入情感,并采用親和性語言,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提出人民群眾存在的疑問。
民生電視媒體只有以赤誠之心待人民,為人民排憂解難,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11]。目前,民生電視媒體可采用增強節目互動性來提升親和性。例如,可以在節目中設置觀眾掃碼發彈幕的環節,讓屏幕外的觀眾能夠通過發送彈幕的形式將自身看法實時傳到節目上,既有利于拉近同受眾之間的距離,也有助于進一步挖掘節目內容的深度價值。
4.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應當堅持地域性原則
守住身邊民眾的陣地,民生電視媒體就要堅持地域性原則。雖然在科技加持下,快速獲取全國各地信息并篩選出新聞選題已不是難事,但民生電視媒體作為為身邊民眾服務的媒體,依舊需要堅持地域性原則,關注當地民生實事,由此突出節目地域性特色,發揮節目品牌化效應。
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收視率較高的民生電視節目均表現出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如北京衛視的《向前一步》《都市晚高峰》、河南衛視的《小莉幫忙》、浙江衛視的《1818黃金眼》等。這些節目不僅真實展示了當地的民生事件,還彰顯了當地的人文特色,深受當地人民喜愛[12]。當然,這些節目的受眾遠不止當地群眾,凡是對當地文化感興趣、對節目報道的某些事件感興趣的群體,均是節目的潛在受眾,同樣可能為節目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創新:節目選題、形式及制作手段
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除了要堅守正確政治方向、真實性、親和性與地域性之外,還要推陳出新,在節目的選題、形式及制作手段等方面發力,以吸引受眾目光,增強自身影響力和傳播效果,提升綜合競爭力。
首先,在選題上,民生電視媒體要想制作出優質民生電視節目,就必須保證選題新穎,且能夠切中城市發展的痛點。由前文可知,當前民生電視節目要想實現發展,必須增強公共性,做到為公共性事務建設及基層治理服務,從而踐行民生服務理念,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
所以,民生電視節目最好采用社會層面的話題,如新出臺的民生政策、與城市民生發展息息相關的熱點問題等,從而吸引受眾關注,激發受眾共鳴[13]。例如,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2年重點工作任務》就成為不少民生電視節目的一期節目主題,這些節目邀請了專家、群眾等參與,從多個角度對相關政策進行解讀與分析,很多觀看節目的民眾也因此對國家的相應醫療健康政策有了更為清晰、深入的了解。此外,民眾身邊的小事依舊是民生電視媒體的重要選擇,但在選用這類選題時,要多多考量相關事件背后的深層意義,如之前全網熱議的“狗咬人”事件,看似小事,但卻對法律建設等有著重要意義,因而被多個民生電視節目爭相報道、解讀、討論,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熱議。
其次,在形式上,民生電視媒體應當貫徹平等性原則,實現雙向溝通,保證節目的親和力和互動性。長期以來,我國民生電視媒體都以單向傳播為主,電視民生節目所邀請的嘉賓往往單方面向觀眾輸出自己的觀點,觀眾即使對某些言論感到疑惑,也無法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實現同嘉賓的隔空對話,這導致嘉賓和觀眾之間存在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節目受眾的進一步擴大[14]。泛娛樂化背景下,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電視民生節目也應當建立雙向交流模式,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從而抓住受眾目光,拉近同受眾之間的距離,與受眾一同探討,實現信息的雙向傳播。一是民生電視媒體在選擇嘉賓時,除了要選擇專業群體,如專家、學者等,還要選擇民眾及公共領域機構人員等,搭建民眾同公共領域平等對話的平臺,讓民眾可以借助平臺問出自己的疑問,讓公共機構可以有效回應質疑,從而協調民眾同政府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推動基層治理和公共事務治理。二是民生電視媒體要設置節目懸念,為節目增添一絲神秘感,吸引觀眾注意[15]。
最后,在制作手段上,民生電視媒體要盡可能采用新穎的制作手段,在突出節目風格特色的同時,增強節目的吸睛效果。例如,出于增強真實感和拉近同民眾距離的目的,可采用當前流行的“去演播室化”錄制手段,即不在演播室錄制,而在相應的事件現場錄制,真正走進民眾生活,“接地氣”,聯基層。又如,出于迎合受眾碎片化閱讀習慣的目的,可采用“短視頻微傳播化”的制作手段,將節目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拆解為數個短視頻,并分期錄制,設置懸念,引人深思,最大限度增強傳播效果。總之,在選擇制作手段時,要著重考量節目的風格特點,放大節目優勢,凸顯節目內涵,從而有效引領主流價值[16]。
新媒體時代,泛娛樂化和碎片化閱讀逐漸成為主流趨勢,新聞行業邁入轉型改革的關鍵階段。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關注民生問題為核心的民生電視媒體同樣受到泛娛樂化影響,表現出文化品格的消解、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受損以及真實性存疑等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民生電視媒體未來的發展。作為反映民生、關注百姓的新聞媒體,民生電視媒體要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融入娛樂性和趣味性元素。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民生電視媒體要放棄固有的真實性及權威性。
泛娛樂化背景下,民生電視媒體要秉承守正創新的理念,做好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工作,充分發揮民生新聞的社會功能,在直面民生問題、感知民生溫度的同時,緊跟時代步伐,讓民生新聞成為化解社會矛盾、助推城市治理、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形成的利器。
參考文獻:
[1] 翟國鵬.媒體融合語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節目形態進化探究[J].新聞愛好者,2022(3):108-109.
[2] 葉沖.找回受眾: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轉型之路[J].青年記者,2020(14):73-74.
[3] 王國強.電視民生新聞的“適”與“守”[J].新聞文化建設,2024(4):187-189.
[4] 劉莉,祁紅纓.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策略分析[J].記者搖籃,2024(1):102-104.
[5] 李正東.論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力[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0):57-60.
[6] 劉磊.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如何突圍[J].新聞傳播,2023(19):101-103.
[7] 楊彩霞.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工程的創新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3):227-228.
[8] 周培蓓.傳統電視民生類欄目何去何從[J].新聞世界,2023(9):83-85.
[9] 李小余.新媒體語境下民生新聞如何借水行舟[J].記者搖籃,2023(7):81-83.
[10] 李旸.新媒體下電視民生新聞創新發展思考[J].中國報業,2023(12):138-139.
[11] 白楊.“互聯網+”時代民生新聞與新媒體融合[J].中國報業,2023(10):112-113.
[12] 王統計.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力提升路徑分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3(9):115-117.
[13] 何璇.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轉型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7):160-162.
[14] 徐華民.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服務策略研究[J].記者搖籃,2023(1):69-71.
[15] 田靜.融媒體下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力研究[J].中國報業,2022(21):80-81.
[16] 杜劍.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9):70-72.
作者簡介 王任飛,主任編輯,北京廣播電視臺《向前一步》欄目副制片人,研究方向:電視新聞。